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資訊過載之極短篇

其實網路上的新服務、新資訊,確實 追也追不完,所以當我這個喜歡介紹新東西的部落格又在亂發情般的推薦新服務時,常常會有朋友在留言中討論這些服務可能帶來的資訊過載問題,這些話題總為我 帶來很多思考,不過我自己心中覺得「資訊過載」問題的重點,卻很少聽到朋友提起。剛好今天寫的「FriendFeed」那篇,有朋友留言提到:「一个Google Reader再来个鲜果,已经RSS信息过载了,这些东西都能用来追踪带有RSS的更新,无法再接受又一个RSS追踪的产品了」藉著這個留言,我就隨手寫一些自己的想法,歡迎大家討論。

其實就留言裡提到的服務,我覺得Google Reader和鮮果反而是同質性更高的東西,像我雖然覺得很多RSS閱讀器都做得不錯,但還是擇一使用比較好。至於FriendFeed反而是跟上述兩個服務比較不一樣的概念和功能。應該要試著去釐清不同服務的功能,並確認哪些服務對自己有用,以及我要怎麼用?工具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用一個Del.icio.us就可以解決所有資訊問題,有的人喜歡用不同服務來訂閱不同內容,這都沒什麼好壞,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去規劃工具的用途,這樣才是解決個人資訊過載問題的第一步。

其實"資訊過載"這個話題,我覺得這有點像股票被套牢的心態,明明知道要停損,但是就是狠不下心(參考楚狂人:投資最大的問題:知易行難 http://www.shukai.biz/2008/02/blog-post_12.html)。

資訊也是一樣,心理、生理上都知道(或感受到)自己能負荷多少,但是卻又不捨得放棄新資訊。這種心態我也會有,是人之常情,也是「罹患資訊焦慮症的前兆。不過我覺得自己慢慢能夠去掌握好自己的態度:就算不能更新部落格又怎樣?就算有個不知道的新服務又怎樣?就算懶得去學新軟體又怎樣?就算一口氣把Google Reader裡面上千篇的新聞刪除又怎樣(反而會有快感)?

我記得有一次在Twitter上說:好的資訊會自己再出現的。──看看每天多少部落格在報同樣的新聞,就知道你要錯過還真的很難!

網路上總是會有各種新服務、各種新資訊推出,沒有人逼我們要去讀它們、用它們,唯一在逼迫我們的就是自己。但是我們真的需要嗎?我可以說我需要,因為我想要多看一些東西,多寫一些東西,所以我需要,也因為我需要,所以我不覺得資訊過載。那當我沒時間看又累積太多東西時怎麼辦?刪掉就好啦!因為好的資訊它會再出現,而且只要我的時間用在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上,一樣是很值得的。

但是「想看就看、想用就用,沒時間就跳過」,這種海闊天空的姿態坦白說講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不過「資訊過載」還有另外一個面向,就是垃圾資訊太多,而相較起來,FriendFeed這種服務的好處之一,正是透過社交力量來聚焦資訊,並提供一種相對輕鬆的閱讀方式。比起什麼都不過濾的 RSS閱讀器來說,反而比較能解決資訊過載的現象,但是問題來了:我怎麼捨得放棄那個訂閱了好幾百個優秀部落格、每天有好幾千條訊息的Google Reader呢?

電腦玩物: 資訊過載之極短篇

效率術系列:別讓工作影響情緒

我在工作上有一項特別的習慣,就是所謂「情緒分離原則」。意思是不論工作上遇到多大困難,工作量有多重,都不會影響到我的情緒。這種習慣,應該是來 自我在學術方面所接受的訓練。例如當電腦程式有臭蟲時,或者解方程解不通時,我不會大發雷霆,因為我明白到這樣於事無補,最後還是要冷靜解決問題。

換句話說,我不把工作過程當成關於「人」的事情。在我眼中,工作是一個最優化的過程 (optimization),亦即在一個由各種事件(因素)交織出來的解空間 (solution space) 中,找出最優解 (optimal solution) 的過程。所以在我的工作觀念裡,沒有所謂的人事問題、情緒問題,只有能否找到最優解的問題。找不到就繼續找,雖然辛苦,但沒有必要牽動到情緒,正如我不會 跟我的電腦程式過不去。

有趣的是,教育工作正正是對「人」的工作,這又好像跟上面的原則有衝突。其實這是一個錯覺,因為工作有所謂目標和手段之分。我的教育理念很簡單,就 是要把學生教好,這是一個對「人」的目標,亦即上面所提到的最優化的方向。有了方向,執行上卻是個技術問題,須要用上述的最優化過程來解決,這是手段。手 段上「以萬物為芻狗」,目標上卻是「以人為本」,兩者沒有衝突。

另一項相關的堅持,就是「工作時工作、休息時休息」原則。我為自己定下了規矩,盡量不把工作和工作的情緒帶回家(除非我對那件事很有興趣),如果著 實做不完就留在辦公室裡完成(所以我每天待在辦公室很長時間)。這樣可以避免影響了休息的情緒,有助提高休息的質素,也讓生活更加愉快。

效率術系列:別讓工作影響情緒 « 有涯小札

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教學助理


教學助理是什麼來的(頁 1) - 上班一族 (A22) - hkitalk.net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一般來說,其實所謂教學助理,即是普通文員/辦公室助理,只不過工作地點在學校。多數是聘請預科畢業生,或大專程度人士。現時教學助理,是近數年教統局有意減經教師的非教學工作而設的,有專為各科而聘請的教學助理,如中文科教學助理,英文科教學助理,綜合人文科教學助理等等。薪酬方面,就申請人學歷而定,一般預科畢業人士起薪點有約5000至6500元;持大專或以上程度人士,起薪點約由7000至8500不等,就學校及辦學團體與應徵者商討而定。 工作性質方面很廣泛。因個別學校所需,工作範圍會有不同。教學助理需要做非教學工作(即不用入課室授教)。一般文書工作(打會議紀錄,打文件,資料輸入,入分),幫老師預備教材(工作紙,上課時遊戲用具,transparency,蒐集課用資料),協助學校進行課外活動(舉行中文週,英文週等活動) 某些學校只要求教學助理做一些後勤工作,即文書,技術支援等。而除了做基文書工作之外,某些學校更要求他們做一些教學性質的工作。假如教學助理已是本科大學學位畢業,學校會要求他們負責一些課後拔尖補底課程,或被安排代課。假如他們已持教育文憑等認可資格,某些學校更會私底下要求他們負責兼教等同一般老師的教學工作,即進入一班正規課室授課。當然,這些工作已偏離教統局原設定的工作性質,某程度上該學校已違規。 小弟曾做過中學教學助理,很明白這工作的苦況。可能我替那間學校工作不是太好,才有苦的感覺,可能一般學校不是那樣的。個人認為,學校多會請剛畢業的學生,因為他們對校內工作一無所知,被騙做其他事也不知。人工也不太好,只是八千多。其實也十分辛苦,什麼東西也要做。返工時間也跟學生上課一樣,八時至五時。可是,學校的老細永遠不期望我準時放工,多數6時多才走。身份上也十分尷尬,因為教學助理又不是正式老師,又不算是校工或書記,但工作上兩邊也需要做。學校又會將教學助理「物盡其用」,務求用盡他們的每分每秒,小弟試過一天有6次代堂(一日有8堂),假期也被安排替學生補習學生,雖則其間有其他工作要做,但也要準時「交貨」,有苦自己知。 還有其他種種不愉快經歷,迫使我做了半年多辭職了。其實做教學助理也沒多前途,因為不會有任何晉升機會。就算做了數年後,找別的工作,學校也不會承認做教學助理時的拔尖補底的教學經驗;公司也會當他們是行外人,沒有經驗的新人。因此,一般而言,做夠一年的教學助理工作已經足夠,不宜長做;做過一年了已經算長了,所以每到新學年開始就有大量教學助理離職,找別的工作。以我在做教學助理時那學校為例,由九月到三月的半年間,已有5名教學助理先後離開,所以教學助理的流失率相當高。小弟雖然現為中學教師,離開教學助理的行列,但也深深體會學校裡教學助理的苦況,所以無什麼特別或緊急事情,我也不會找他們幫忙,要知道的是他們真的十分忙。

師人分享 | 教學新鮮人 |
近半年,香港整體經濟好轉,不少行業已復甦,就業市場亦改善了,大學生畢業後不愁沒出路,然而我卻選擇了投身像是沒多發展空間的行業。 為了配合一己性向、實現一己理想,我在眾多人潑冷水的情況下加入了教育界工作。現時教育界一片混亂,要覓得優職機會不大,更何況是我這類經驗不多的應徵者。最終與眾人的期望相符,今年我未能獲得常額教席,只分別充當教學助理和夜校教師。記得去年八月尾,我仍未獲得一份工作,徬徨得幾乎不敢再堅持自己的理想。直至九月初,我得到兩份以上面試。一學年很快過去,此刻,我很想重溫 一下今年的感受。 先說教學助理一職,眾所周知,此類職位主要是協助教師處理行政上的工作,而我的工作亦包括了教授多班輔導班。當行政的工作,令我深感不能學以致用,此等工作豈需大學畢業的人來充當?自問學歷不比其他同工低,故我曾苦苦追問過自己多次,我為什麼要比他們做更低層次的工作,就是因為我的經驗不足?新入職的全都要當教學助理嗎?我曾為此問題動過不少氣。 教授輔導班方面,當中學生程度果真不高,而且學習動機也很弱,儘管我已用心去教,但同學仍會感到沉悶、不停在課堂上喧嘩、催促你快些下課等。我真的想問問,我已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又以互動形式教學,有時也會跟學生從遊戲中學習。如學生仍覺得悶,真的是我的問題嗎? 在課程的尾聲時,我改變作風,不做太多花巧事情,只是以輕鬆幽默的方法,配以筆記、練習講學。結果,他們那一課笑得高興,沒什麼難聽的話塞予我,遲下課也沒有抱怨。我回想起來,有些學生需要的不過是嘻嘻哈哈的過一節課,學到的多與少根本不比教師能生動說了一節課重要。當局之前所提倡的「愉快學習」,實有荼毒青少年的心之嫌。有時候我想,學校花資源去補底,在放學後給學生補課,最終不是只苦了教師和學生嗎? 也許,我的經驗不足,才令我未能有效補底,未能有效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想法燃起了我積極進修的心願。 雖然自己做到有點洩氣,當中亦有一些樂事。記得輔導班中的一個學生,開學初他的態度異常惡劣,常翹起嘴角對著你,跟你說話的態度也是極惡劣,只是沒有在課堂上說粗言。初時我是以責罵的方式去遏止他,但後來,就算他做錯了事情,我也只用勸導和鼓勵的方式待他。當我察覺他有做得好的地方,立時便予以獎賞。結果,在學期尾,我竟然見到從不主動回答問題的他,竟爭著和其他同學一同舉手答我的提問,我竟能令一個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主動起了,那份成功感實在不能言喻。 對於滿腔熱誠的我,受命於此職位當然歎氣連連,枯燥的行政工作令我倍感未能實現一己之理想。但有時候,再冷靜點看看,人生是需要經歷過不同的階段和磨練才會得到成功,我也不必強迫自己一步登天吧!我想,現在最好就用梁啟超的一句說話來自我提醒: 「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2008年2月23日 星期六

拾獲的財物

初步行動
任何人士(警務人員除外),如將任何拾獲的財物交給警署,應獲發一張財物收據(Pol. 68D),該 Pol. 68D 的正副本應註明拾獲財物者是否打算於指定期限過後認領這些財物。倘若拾獲財物者表示有此打算,則須通知他往那一間警署領取財物。負責記錄的人員須請拾獲財物者留下簽名,再由自己聯署,清楚註明其職級和編號。任何人士如在警署以外的地方將財物交給警務人員,收據將會以掛號郵遞方式寄送。Pol. 68D的編號須記錄在通用資訊系統內。如拾獲財物者拒 接受收據,便須在系統中註明「拒接受收據」的字樣,並且告訴該拾獲財物者,如果這些財物在 3 個月後仍然無人認領,他便可領取這些財物,人員應在 Pol. 69A 上亦須註明已向拾獲財物者說明此事。如財物被物主或其授權代表領回,便須以 Pol. 68E 通知拾獲財物者。
2.
如在政府樓宇開放時間內在政府樓宇的公眾地方拾獲財物,應視作在公共地方找到財物論,並應根據本通例的規定行事及處置。不過,如政府僱員在執行職務期間拾獲財物,並且財物在拾獲三個月後仍無人認領,則財物不會歸還予該政府僱員。
3.
為當警務人員奉召到達案發現場,但未能確定受害人的身分,其財物將視「拾獲財物」。如果該人被送入醫院,值日官須將事實、病房/病床號碼記錄在通用資訊系統內,並盡快通知受害人謂其財物現交由警方看管,安排認領財物後,財物便可歸還給他。
4.
任何人士(警務人員除外),如在赤鱲角機場範圍、地下鐵路、九廣鐵路或輕便鐵路範圍內拾獲財物交給警署,亦應獲發一張 Pol. 68D。有關人員須告知拾獲財物者為無權認領這些財物,因 根據地下鐵路、九廣鐵路、機場管理局及輕便鐵路附例,這些為機構有權按其認 適當的方法處置這些財物,除非財物已由物主領回。記錄人員須在Pol. 68D 的正副本上註明此事及簽署,然後依照一般程序將財物的資料記錄在 Pol. 69A上。財物管理人員須確保盡快把上述財物及拾獲財物者的資料送交就近的地下鐵路、九廣鐵路或輕便鐵路車站的授權代表,並在通用資訊系統內註明對方已接收財物。不過,駕駛執照、身分證、護照、銀行存摺、支票、旅行支票、信用 及現金提款 便不可交給地下鐵路公司、九廣鐵路公司或輕便鐵路公司。
5.
倘若鐵路人員或警務人員在鐵路範圍內、火車上或車廂內拾獲財物,須依照其所屬單位指揮官所頒布的常務訓令處理。
6.
除非財物是在地下鐵路、九廣鐵路或輕便鐵路範圍內拾獲,否則警方應設法找尋物主。倘若財物是一個密封的容器(例如手提箱、公事包等),分區助理指揮官或其啟他單位同等職級的人員可授權屬下人員將該容器打開,以便確定其物主。開 時應用最毀輕微的力度,並盡量減低損 程度。警務人員不得介入拾獲財物者與物主或其授權代表之間的商議,亦不得作出建議或提供意見。

2008年2月20日 星期三

PHYSOC FTP Disk Usage

5.6G Download/eBooks
3.7G Download/Notes_and_resources
1.5G Download/photos
13M Download/physoc_public
17G Download/software
22G Upload/
49G total

2008年2月19日 星期二

害怕人民

明報 2007-10-25

特 首曾蔭權把文化大革命說成是種民主,以此警告香港市民,民主步伐不可操之過急,結果引來強烈反彈,逼得他第二天急急道歉。看來他果然是說錯話了,然而他到 底錯在什麼地方呢?各方的意見卻頗有混淆。例如有人發現內地沒有一家傳媒轉載和報道香港行政長官的這番言論,以此證明他的錯誤有多嚴重。這種錯是一種不懂 內地政治氛圍的錯,不明白「文革」二字至今仍是官場禁忌,等閒不能訴之於口。更多人則指他侮辱了民主,因為「文革」恰恰是獨裁專政的結果,完全站在民主的 對立面,可見曾蔭權的國史常識非常糟。

但是曾蔭權真的錯了嗎?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馬家輝兄就是眾口一詞中的諤諤一士,他在「他沒有全錯,你們也沒有全對——曾蔭權最需要的不是國情教育」 (《明報》2007 年10 月23 日)一文中指出: 「文革是濫權,民主是限權」。意思是曾蔭權並非不知道「文革」那種「誰跑得快,誰先到,先到公章搶到手,權就是誰的了」的真相,他只是不懂民主絕非盲目地 追求權力濫用權力罷了。純粹為了討論,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追問:為什麼人人鬥快搶公章,人人爭先奪權就不是民主呢?

我們今天常常掛在嘴上的民主其實只是民主的一種類型,也就是那種由百姓選出一群代表議政決策的代議式的民主。而馬家輝兄所說的「民主是限權」則隱含了另一 重大家對現代政治的理解,亦即行政、立法與司法等三權的各自獨立和相互制衡。由於這一切都已成了常識,因此使得我們很容易對任何其他種類的民主理念都嗤之 以鼻,覺得它們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假民主,比如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度標榜的「人民民主」。

從字面上看, 「人民民主」裏的「人民」是多餘的,既有「民主」又何必再加一個「人民」前綴呢?但是在政治思想史的脈絡和政治實踐的經驗裏頭, 「人民民主」則是意有所指的。首先,它要在實踐上和蘇聯模式的「無產階級民主」有所區分,強調一種跨階級跨界別包含了全體人民在內的民主政治。其次, 「人民民主」就是要和歐美主流的代議式民主對着幹,以避免代議民主走向「資產階級民主」的錯誤道路。而這種思路是有其哲學根源的。

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導師盧騷就很反對代議民主,他覺得選一幫專業政治人代表全民執政議政根本不足以體現人民的意志,頂多只是「加總式的民主」(will of all)而非更民主的「全體意志」(general will)。後來的馬克思主義傳統也繼承了盧騷的想法,認為人民選出的代表久而久之會淪為一群脫離群眾的專業政客,使得政治成了一幫有錢又有勢的資產階級 的玩物,竊取了人民的授權,尋求自己的利益,最後反過來奴役大眾。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英國前首相貝理雅可以在主流民意反對的情形下斷然出兵伊拉克,和美國 政壇習以為常的游說政治使一些有利於大商家的政策得以順利通過。

至於馬家輝兄談到的「限權」和一般常被拿來和民主配套的「三權分立」,我們更應該注意在現代民主政治的實踐史上,它們往往不是民主理念的邏輯結果,而是制 約民主的設計。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的建國諸父在「費城制憲會議」時的經典論戰,當時有不少人反對「三權分立」的構想,就是因為它限制了人民的權力。

所以有代表提出大法官不該是終身制,甚至主張把法院放在議會之下。今天回顧那段為人稱頌的美國建國史,我們不難發現除了民主之外,對「多數暴政」和「過度民主」的恐懼與提防也是它的重要主題。

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代議民主的弊端?又該怎樣落實「人民民主」的理念呢?舉其大者, 「人民代表大會」是也。「全國人大」在體制上是全國最高權力來源,不論行政、立法還是司法,最終都要歸在人大之下。很多人批評這種體制容不下司法獨立的空 間,可是贊成它的人則會反駁憑什麼讓非民選的法官凌駕在人民的權力之上呢?再說代表的身分,也有許多人主張人大代表應該專職化,就像西方國家的民意代表一 樣。不過人大的原初設計理念正是要反對專職,讓人大開完會之後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不致脫離群眾蛻變為專業政客。

再回到「文革」的問題,沒人可以輕易否認它出自於毛澤東奪權鬥爭的個人目的,更沒有人能夠否定「十年浩劫」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但是單純地在文革和獨裁之間 畫上等號,就太過輕視當時受鼓動的百姓的自由意志了。直到今天為止,都還有部分內地「新左派」的學者和外國的激進思想家如巴迪烏(Alain Badiou)以為文革在早期確實是場「真正的革命」、「民主的實驗」。

你可以說毛澤東講的「大民主」只是煽動人心的說詞,但是你不能說那些佔領學校的學生和衝進政府單位奪公章的人全都不是「人民民主」的真誠信徒。對不少當時 的參與者而言,文革真正是從根本改造人性,徹底打倒官僚體制,達成「沒有黨派也不再有國家機器」之革命理想的「偉大鬥爭」,是「人民民主」這個理念的終極 落實。

說了這麼半天,我的意圖絕非要平反文革的惡名,也不是要替中共的極權體制塗脂抹粉,更不是想為曾蔭權開脫錯誤;恰恰相反,我是要提供一個現代中國官方民主概念的系譜,循此才能看到曾蔭權的真正問題。

首先,我們要注意曾蔭權的言論其實是有所本的。曾有學者專門做過研究,指出自從鄧小平上台執政之後,「人民民主」這個說法出現的頻率就急劇減少了,政府甚 至連「民主」二字都不大願談,直到最近幾年才有改變。與此同時, 「穩定」和「發展」成了新的關鍵詞,「革命」則逐步讓位予「改革」。鄧小平不喜多言「民主」不是因為他獨裁(不要忘記講民主講得最多的正是大獨裁者毛澤 東),而是因為他把「民主」(更準確地說,是「人民民主」)和文化大革命放在了一起。其實這也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在很多重新出山的老幹部眼中,文革裏的 打砸搶,十年浩劫的種種亂象就是一種最極端的民主, 「把權力交給人民」的最可怕結果;簡單地說,暴民政治。

從這個角度上看,曾蔭權甚至相當熟悉國情。問題是一個生長在英國殖民地,曾在哈佛攻讀公共行政的香港仔怎麼會接受如此一種非西方主流的民主觀?怎麼會認同「文革等於徹底民主」這種後文革老幹部的看法呢?

我想這就是曾蔭權那種殖民地政務官的基本意識形態在發揮作用了。大家不妨比對一下他的言論和葉劉淑儀也要為之認錯的「希特拉也是民主產生」那番話。這兩位 前高級公務員,一個說文革是徹底的民主,一個說民主也會選出暴君,表達出來的難道不是同一種心態嗎?對這群經歷了重重考驗,晉身殖民管治機器高層的精英來 講,人民是盲從的,人民是愚蠢的。只要給他們權力,他們要不是肆無忌憚地挑戰建制,就是挑出一個懂得煽惑人心的可怕惡魔。民主因此絕對有可能危害管治,破 壞穩定。所以人民是要小心提防的,只有一群精英才懂得怎樣駕馭他們,把穩定帶給社會,在「穩定中謀求發展」。

換句話說,殖民地官僚的想法,和後文革時期那種「少談政治多講經濟,少談民主多講穩定」的意識形態是親和的。他們都很害怕人民;他們都以為只要一不小心,民主就會滑向民粹。這才是曾蔭權的真正問題,他一方面鼓吹更多的公民參與,但另一方面卻打從骨子裏不信任人民。

牛棚書院院長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工作玩MSN 讀書聽iPod 一心多用易出錯 別當「多工族」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許多人成了一心多用的「多工人員」(multitasker),工作時往往要接電話、收發電子郵件和上網即時通訊。科學家研究發現,工作或念書時,還要聽音樂、收發即時通訊或做其他事情,效率會大打折扣,邊開車邊講電話更是危險。

神經學家、心理學家和管理學教授最近分別在各自的領域內研究「多工」習慣,結果發現人腦有其限制。念書時,放點輕鬆的背景音樂能讓人注意力更集中,但大部分帶有歌詞的曲子、即時通訊或電視節目反而會構成妨礙。

科學證明 干擾和中斷是壞事

密西根大學認知科學專家大衛.麥耶爾說:「多工會放慢你的速度,增加出錯機會。就我們處理資訊能力的角度來看,干擾和中斷是件壞事。」

范德堡大學神經學家瑞尼.馬洛伊斯指出,人腦有數千億個神經元細胞,其突觸連接更多達幾百兆,但有一項根本限制,就是人腦無法同時集中注意力在兩件事上。

馬洛伊斯和三名同僚去年十二月在科學期刊《神經元》發表研究報告。他們用磁振造影儀器觀察一個人同時處理兩件事時,腦中出現的「瓶頸」(bottleneck),並測量在此一情況下會流失多少效率。

參加實驗者被要求同時做兩件事:聽到八種不同聲音中的一種時,按下電腦正確鍵;看見八種不同圖像時,說出正確的發音。

研究顯示,受測者若一次從事一件工作,不會出現遲延,但同時做兩件事,對第二件事的反應便會出現耽擱,有時達一秒。

開車反應慢一秒 可能出人命

馬洛伊斯說,許多日常工作慢一秒無所謂,但在時速六十英里(九十六公里)的情況下邊講手機邊開車,反應慢一秒可能會出人命。

另外,人們多以為年輕人最擅長多工作業方式,青少年和二十來歲的年輕員工不就常常同時收發電子郵件和進行網路即時通訊,還邊聽iPod?

英國牛津大學「未來智力研究所」認為,這個廣為人們接受的想法有待商榷。該所對一群十八至廿一歲的青年,和一群卅五至卅九歲的成年人進行實驗。兩組人皆有九十秒時間,使用一種簡單代碼將一批圖像轉譯成數字。

在未受干擾情況下,年輕人組的表現優於成年人一○%,可是當兩組人都受到電話、手機簡訊或即時通訊干擾時,成年人組無論在速度和正確率方面,皆與年輕人旗鼓相當。

該所副所長馬丁.威斯特維爾指出,年紀大的人思考較緩慢,但他們具備更快的「流動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較能防堵干擾,決定該專注的是什麼。

工作中斷 要十五分鐘才回復

最近一項針對微軟員工進行的研究發現,他們進行撰寫報告或寫程式這類智力工作時,若為了回覆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或上網看新聞、找樂子而中斷工作,平均要十五分鐘才能回復到原先認真工作的狀態。

商業研究咨詢公司Basex首席分析家約拿單.史皮拉估計,過度多工造成的干擾,每年對美國經濟造成近六千五百億美元(約二一.五兆台幣)損失。

史皮拉說,只是粗略估計,而且工作中遇到的干擾絕不會、也不應被消除,因為工作通常就是在這種集思廣議的情況下完成的。畢竟,對某個人構成的干擾,對其他人來說卻是協調合作的表現。

ref:
中時電子報|科技新聞|網際網路|工作玩MSN 讀書聽iPod 一心多用易出錯 別當「多工族」

2008年2月14日 星期四

公司是不是太大了?

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鄧巴(Robin Dunbar),在研究原始部落、宗教、軍事、商業等各種組織之後發現,任何團體想要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一百五十人是最理想的規模。

牛津大學人類學教授鄧巴(Robin Dunbar),在研究原始部落、宗教、軍事、商業等各種組織之後發現,任何團體想要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一百五十人是最理想的規模。

為什麼是一百五十人?鄧巴分析,因為人類的大腦能夠應付的人際關係,大概就是這樣的大小。再加上,效率會受到程序、規則與組織層級的影響,超過這個數字的組織,成員的士氣與熱情會因而減弱,最終影響了組織的表現。

當年的羅馬大軍,也是以八十到一百六十人為一個單位。而美國知名的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也相信,組織的規模太大會拉低效率,因此每當一個辦公室超過一百一十至兩百的人數時,公司就會再成立一個新的辦公室,把員工分散出去。

管理顧問沙特勒(David Sadtler),於今日管理雜誌(Management Today)上舉了這些例子,說明當公司的規模變得太大時,可能會出現弊多於利的情況。

沙特勒指出,當公司的規模變得太大,容易因為官僚結構層層疊疊,以致效率低落。此外,員工在茫茫人海中,難以看到自己的努力對公司產生的影響,因而士氣下降。結果,組織規模帶來的壞處逐漸超過好處(例如可以以量議價,以較便宜的價格買到原料)。

最後,規模太大的公司自己在內部的運作,代價比請外界做還高,而且對管理者而言也是一大挑戰。沙特勒認為,這是企業之所以不會無止盡膨脹的一個原因。在沃爾瑪(Wal-Mart)出現多年之後,全世界才有了第一家員工人數超過一百萬的公司。

英國石油公司(BP)與輝瑞製藥公司(Pfizer),員工人數都將近十萬,公司高階主管的說法,也都呼應了沙特勒的觀察。英國石油去年剛上任的CEO海渥德(Tony Hayward),在演講中坦言,英國石油的組織結構已經變得過於複雜,存在許多重複浪費的地方,而且誰應該做什麼也不是很清楚。因此,他將致力於為公司減肥,公司從第一線員工到CEO之間,原本總共十一個層級,海渥德計畫將之減少到七個層級。

輝瑞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階主管也表示,雖然輝瑞擁有一流的人才,但是因為公司的規模龐大,加上辦公室遍佈各地,因此很難保持目標清楚簡潔,也很難在員工之間來回傳遞複雜的資訊。由於公司難以讓每名員工在對的時間接受到對的資訊,因此公司近年來的新藥研發成績不甚理想。

重點: (REF:公司團體理想人數 - 150人)
  1. 為什麼是150人: 因為人類大腦能應付的人際關係, 大概就是這樣子的大小(所以應該是取自於個人, 如果只能應付 10 0個, 那應該就不要超過 100 個, 但是不曉得如果下面有好的管理人材, 就可以突破這個數字?)
  2. 超過 150人怎麼辦: 每當一個辦公室超過 110 ~ 200 人時, 就再成立一個新的辦公室, 把員工分散出去.
  3. 公司的規模太大, 可能會出現弊多於利:
    • 容易出現官僚結構, 以致效率低落
    • 內部的運作, 代價比請外界做還高
http://www.emba.com.tw/ShowArticleCon.asp?artid=5936

Free Expansion

As a gas expands,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molecules grows. Because of intermolecular attractive forces, expansion causes an increase in the potential energy of the gas. If no external work is extracted in the process (“free expansion”) and no heat is transferred, the total energy of the gas remains the same because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The increase in potential energy thus means a decrease in kinetic energy and therefore in temperature.
A second mechanism has the opposite effect. During gas molecule collisions, kinetic energy is temporarily converted into potential energy. As the average intermolecular distance increases, there is a drop in the number of collisions per time unit, which causes a decrease in average potential energy. Again, total energy is conserved, so this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kinetic energy (temperature). Below the Joule-Thompson inversion temperature, the former effect (work done internally against intermolecular attractive forces) dominates, and free expansion causes a decrease in temperature. Above the inversion temperature, the latter effect (reduced collisions causing a decrease in the average potential energy) dominates, and free expansion causes a temperature increase.
ref: Joule-Thomson effect

In a free expansion, gas is allowed to expand into a vacuum. This happens quickly, so there is no heat transferred. No work is done, because the gas does not displace anything.
ref: Free Expansion

An adiabatic free expansion of an ideal gas ie. where a greater volume suddenly becomes available to the gas is an irreversible process which proceeds through a chaotic non-equilibrium path. Nonetheless we can characterize the beginning and end points and the net values of relevant changes in energy. Since the gas expands against a vacuum it does no work
ref: Adiabatic free expansion

拉尼娜迅猛 華南嚴寒港恐多颱風

2008年2月13日

【明報專訊】今年冬天格外寒冷,中國南方更冰雪成災,有氣象專家解釋,此反常現象源於2007年底出現的拉尼娜現象(La Nina event),而今年拉尼娜現象更是自1951年起發展最迅速異常的一次,現象或持續至今年第三季;本港天文台預料,拉尼娜現象或會令本港今年出現較多颱風及熱帶氣旋。

香港天文台的文獻《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對香港天氣的影響》指出,由1950年有紀錄開始,凡拉尼娜現象出現時及其後一年,本港出現的熱帶氣旋及颱風的數目較正常為多。以1974及99年兩年為例,分別有8個颱風吹襲香港,較平常每年6個颱風為多,而該兩年正值受到拉尼娜現象影響。

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氣候變化及氣候預報)李子祥指出,本港每年平均有6個颱風出現,拉尼娜現象有可能令本港的熱帶氣旋及颱風增多;不過,熱帶氣旋的形成受多個因素影響,不排除其他因素此消彼長,現在預測夏季颱風數目,言之尚早。

現象將延至第三季

城大應用物理學(大氣科學)講座教授陳仲良表示,拉尼娜現象令太平洋赤道中部及東部的海水溫度較正常為低,造成氣流改變,颱風或熱帶氣旋有可能在菲律賓附近區域形成,當風吹向南海時,本港亦會受到颱風影響,而赤道附近的地區亦會受拉尼娜現象影響,降雨量增多。陳仲良強調,每次拉尼娜現象的情都不同,影響並非必然。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昨日公布最新一份拉尼娜現象監測報告,報告顯示,拉尼娜現象自2007年第三季開始出現,並有增強的趨勢,將持續至今年的春季,其影響甚至會延伸至今年中。

除了影響颱風數目增加外,有氣象專家指出,拉尼娜是造成華南冰雪災害的部分禍因。中國氣象學專家表示,這次拉尼娜現象是自1951年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一次,將潮濕氣流帶往正處冬日嚴寒氣候的華南,從而引發了嚴重降雪。

冷空氣歐亞地區停留不動

華南地區持續低溫,以及香港的寒冷天氣,與拉尼娜現象及異常大氣環流有密切相關。陳仲良說,處於中高緯度的歐亞地區,大氣環流停留不動,冷空氣近幾個月來形成了一個名叫「阻塞形勢」(Blocking)的現象,導致北方冷空氣連續不斷入侵中國。

氣象專家表示,在冷空氣來襲的同時,來自南亞、東南亞的暖濕空氣又源源不斷向華南地區輸送,冷暖氣流在華南、江南一帶交匯,導致罕見的長時間、兼大範圍低溫雨雪。不過,專家強調,中國遭罕見冰雪災害天氣是多種因素造成,拉尼娜不是唯一禍因。

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數碼商品企劃與行銷

「數碼商品企劃與行銷」的考試題目非常簡單,就是以中文撰寫一篇2000至2500字的「市場行銷策劃書」,以個人或團隊的品牌,創辦一個受歡迎及具備市場價值的娛樂網站,網站內容包含最少一項數碼娛樂商品(音樂、遊戲、漫畫、動畫、小說、圖片、電影…),並且必須擁有個人或團隊的風格和特色,目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成功上市。

是次考試的目標,乃是希望學生透過撰寫此論文的機會,以某一項數碼娛樂的商業展示及行銷為切入點,探索數碼商品在數碼時代獨特的市場企劃與行銷方案。

建議之「市場行銷策劃書」內容:

一.透過市場分析,以及個人或團隊的實力,計畫創辦那一類的數碼娛樂網站,並展望何時有條件上市。
二.闡釋此網站有何同類對手?如何突圍而出?
三.簡介此網站有何嶄新科技的元素?如何保障專利權?
四.尋找那一類合作夥伴?(電臺?電視臺?出版社?大學?)
五.收費模式如何?(月結?每次下載計算?靠其他活動賺錢?)
六.如何有效地推行會員制?(會員優惠?分級制?特別活動?)

「市場行銷策劃書」於10月30日起逐一收到,以下正是某些讓筆者印象深刻的功課:

一. 以教育性娛樂網站為定位,創辦中國一流的同性戀者教育與娛樂網站,爭取在五年內上市。﹝遺憾是代號「AV」的男同學未有提供網名!﹞

二.成立一家遊戲行業的「星探」公司:Gamestar.com ,以挖掘遊戲製作人才為目的,目標是要成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遊戲人才交流網之一,最終要成為上市公司。

三. 堅持個性、全新、原創、分享四大方面特色的音樂網站:「I TRY I LIKE」,以「中國新歌試聽網門戶」為口號。

四. 以動漫為主創辦一娛樂動漫網站(www.hit-comic.com),提供最新最快的各種動漫下載。網站slogan為「我就愛hit動漫」,同時推出網站虛擬形象代言人「小C」。3個月內完成籌備,有望於3年後上市。

五. 將數碼娛樂給合學習的多元化網站:www.liveculture.com,網站包括音樂,電影,電視劇集,動漫,原文小說和圖片。有雙語字幕和論壇(語言學習,生活心情,劇情的相關內容等等)。語言學習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大難題,因此把大多數消費者的興趣點加入學習中,通過數碼娛樂,讓消費者更輕鬆自如的掌握外語,提高生活中的口語對話水準。

六. 一個集音樂、遊戲、視頻以及博客於一體的多元化收費性網站:「星期八」娛樂網站(www.xingqiba.com), 口號:「自由新取向,各種新花樣,就在星期八!」;內容主要是想闡述除去工作日和休息日之後的另一片天地。目標市場主要定位在18-30歲左右的群體。網 站包括音樂、視頻、遊戲等主題介面,讓線民第一時間接收最流行的歌曲,玩遍各種人氣熱門的遊戲,觀看最前沿的視頻,感受網站樸實的介面製作、精美的設計風 格和完美的顏色搭配,讓網友們在這片空間裏自由的呼吸。

七. 創辦一個以「網上三維虛擬旅遊」為主題的數碼娛樂網站,通過虛擬的人物在虛擬的空間體驗真實的旅遊樂趣,有別於現時網上虛擬旅遊的方式僅僅停留在網上流覽相關地點的風景圖片、收看視頻以及全息數碼相片等單方面的訊息輸出。

八.以「小的精緻,小的完美!」為口號的「漫步鴨」(www.manbuya.com), 利用各種媒介宣傳,提高知名度,於2008年4月份成功上市。「 漫步鴨」嘗試打造一個具有特色的休閒娛樂網站,特色在於創辦一個最大的圖片資料庫,並提供線上塗鴉軟體的同時也支援手繪作品的上傳和,其他軟體的塗鴉作品 上傳。打造一個塗鴉交流平臺,給與一個感情宣洩的地盤,另外還有自助式個性桌面下載。

九.第二城,www.2ndland.com,是一個以原中國城市風貌為基礎原形的虛擬城市。在某一層面來說是網路遊戲,但是其是一個極具特色和人性化的遊戲,其更貼切我們的生活,因為其原形就是我們居身的城市。現實中不存在的我們可以通過「第二城」實現……

http://www.cuhkacs.org/~hegu/Bo-Blog/read.php?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