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MySQL Camp Google Notes

After speaking at Yahoo earlier, I drove a few miles down the street to Google for MySQL Camp. I caught the last session of the day, by Googlers saying how they used MySQL internal to Google. (I assume for the Adwords application.) Here are the stream-of-talking notes I took. The most fascinating bits I took out of it is how they take a partitioning/sharding strategy similar (but notably different in some ways) to WordPress.com and that they use DNS to manage all load balancing, high availability, datacenter failover, etc. DNS is a pretty powerful building block.

Application level partitioning of databases. Put the identical schema on multiple databases, the application knows how to find the data across different databases. Split by account ID.

Primary, commodity RAID subsystem, maybe a battery cache

Replicas are on identical hardware.

Slim replicas are on cheap whitebox hardware, cheapest they can get. Horizontially scaled in shards.

Really simple extensions to SQL implemented in Python. Looks like MySQL command line, but it executes on all shards. No two-tier replication, everyone talks to the master.

Try to avoid multi-megabyte inserts and such. Funny things with truncated binlogs. (Hundreds a day.) Also bandwidth limitations. Some data is on all shards, but typically data is unique to the shards.

High availability and failover - require application to respect DNS. Use DNS to steer the load of the database systems. Given application can tolerate hard failures. Traffic light - red, yellow, green. Red, take everything off. Yellow, existing stuff stays, no new stuff. Python script that runs on cron. Balancing betwene read slaves. All hosts have all data.

Replicas are within 5-10 seconds in regular operations. Discourage all reads from master. Largely IO bound, nothing in memory. Usually innodb sizes are above 15 times the memory.

DB - shard number. Physical name, logical name. Example: db accounting, shards 0-5.

Read/write ratio. Order of magnitude, 10x more reads than writes, easily more than that.

Failover for masters. Speed up the planned failover. DB3 points at an IP, want to switch to a new IP. They have a way to do that with about 15 seconds of downtime, they modify the DNS TTL. Use priviledges as a barrier to write access. Create a copy, it’s writing a binlog, it’s read-only. Make the change, let DNS propogate, kill everyone without REPL, turn off writes on the old master, when everything is clean switch to the new master. Usually <>

Automated way to bring slave databases up. They all talk to the same master.

Unplanned failover, list of replicas in DNS. Don’t need a sync, just move the DNS and push permissions that allow people to write to the new master.

Ongoing production operations: complete backup 24 hours of all primaries. They use ibbackup. Taking the backup, restore it automatically to another place as a snapshot. It’s slow. It’s one command to set up a new replica. We’d have to lose a large number of machines for it to touch our data.

MySQL guy: They’re releasing to MyISAM++ will do everything InnoDB does, but way better. Readers don’t block writes, etc etc. Different from Falcon. Both will be out next year.

Schema changes. Fairly formal schema change process, goes through a committee that looks at the schema changes. They get checked into special source control data. Schema changes cause problems. Planned downtime once a month. That’s when they do something that will lock a big table for an hour. Commonly: add keys, add fields, creating tables, creating indicies. MySQL guy: adding index, add/del column live in future version.

Query snipers, they’re supposed to be killing queries that violate policy in one way or another. 3 names of CNAMES going from normal name, logical name, and physical name.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machines.

Production monitoring, PROCESSLIST, INNODB STATUS, etc. Small piece of glue that extract that data and put it into company-wide monitoring systems. Access controls, lots of users, lots of tables, very percise permissions. Modify MySQL tables directly, do FLUSH PRIVLEDGES. Something about Fedora Core 3 statically links the glibc fragments memory per connection, causes bad out of memory errors. Fixed in MySQL.com binaries. Roles in MySQL?

System growth and scaling. Adding new partitions is easy, set up new partitions and put new data in it. What’s not easy is migrating existing data. Create new shards relatively rarely. Shards are about the size that fit on 2U commodity hardware, I would estimate a few hundred gigs. They shard different types of data differently and separately, and scale each independently. They add more replicas to the mix, frequently. Always moving in and out of datacenters, constant churn.

Track problem queries. What takes the most resources, who are they, why are they using? Also track number of queries. Individual tables all grow at different rates. Historical data can be moved to different types of systems. Capacity planning and trending. How different machines perform vs each other. Everything grows at “google pace”. On-call rotation of 6 guys.

Customer
Data dumper
News reporter
Turbocharger
Accountant
Explorer
Packrat
Leech

Trying to decentralize support process, scale slaves etc, a single machine running cron jobs can get stuck. Bad clients that leave queries running. If a client disconnects, MySQL keeps the query running.

Diferent guy, talking about InnoDB: Mark Callaghan. Was at Oracle for 8 years. InnoDB is a joy, some of the best database internals code he has seen. In 5.1, page-level compression is moving along. OLTP? He’s IO bound, but he can easily trade-off performance for data size etc. Shrink DB by 2x. One feature he’d like, 5 has a lot of enhancements for managing integrity between X and binlog.

A few issues, InnoDB was written for single disk and single CPU systems. Was written in mid-90s. Doesn’t know about SMP problems, because they’re IO bound. IO is not much work to fix either, InnoDB uses background threads to do IO because it doesn’t trust Linux async IO. You get four threads. Each thread is doing sync IO. OLTP, you’re bound flushing dirty pages to disk. You want one or more write threads per disk. Concurrent sequential scans, innodb can issue prefetch requests, the buffering that the OS cache doesn’t help much. You want more than one pending IO at a time. How can you get more? It looks like all you have to do is modify one file, make some simple changes. Someone started, but never finished.

Simple perf benfits, was able to saturate PCI bus, 120MB/s with more write threads, in default config could only get 60 MB/s. Random IO benefit isn’t as much. Linux 2.6 has 4 IO schedulers, you can utilize the system a lot more. Noticed a specific scheduler that works the best? Uses software RAID on multi-disk (1-10 disks), deadline and participory are about the same. CFQ and O-op is much worse. RAID 0, 1 meg stripe size.

http://ma.tt/2006/11/mysql-camp-google-notes/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長尾》接下來是《免費》

勞虎 2008/04/01 05:00 過去兩年因著書《長尾》而爆紅的作者克裡斯安德森,最近開始推銷他的下一本書《免費》(英文書名目前定為:“Free: the Economics of Giving Stuff Away”),預計明年出版。一如過去對《長尾》的行銷,這次要闡述 「免費經濟」的現象和模式,安德森的首選通路,自然是充分利用他任職總編的《Wired》雜誌。前兩天他在 Wired 網站發表了這篇專文。除此之外,還配合三月號「訂雜誌、免費附贈別冊」的行銷活動(老掉牙的把戲了,但多少還是得營造一點氣勢出來)。而他在稍早,半年前的一個 O’Reilly 的演講場子上,已開始談 “免費”。這場演說在一個月前被整理成podcast發行。

這篇文章將近幾年在網路經濟和摩爾定律推波助瀾下產生的種種免費現象和經濟模式,做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整理。因此,個人認為還是蠻值得看的(不過目前在網路上還沒見到中譯版)。至於那場演說,除了基本上把文章中的重點都快速地涵蓋之外,還多談了一個主題 — 為什麼書不能走免費路線?《長尾》大賣後,安德森接下來要出的書,還是要收錢的;深知這個問題一定會被人拿出來 challenge,故決定將此問題,主動提出來探討。很多網友知道,我在8年前便實驗過免費電子書的模式,故對此一課題,特別感興趣。在針對安德森在那場演講中,就他在免費書議題的表述上,講一些我個人的觀點前,我想先來對他在專文中整理出來的六種免費經濟的模式,和大家做個扼要的分享。《Wired》雜誌另外還整理了一頁 “How-to Wiki”,將提供免費商品/服務的手法,做了一個羅列(推薦)。

幾大類型的免費

一是行之有年、經濟學家稱為「交叉補貼」 (cross-subsidies) 的行為。像是電信 carriers 提供免費手機,但是要綁兩年合約;另外像印表機便宜賣,然後再從耗材賺回來,儘管不是免費,但都屬於交叉補貼的行銷手法。這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安德森文章一開始,便以一百年前吉列賣拋棄式刮鬍刀片來做例子。

‧“免費高級” 安德森發明了一個組合字,將 free 和 premium (高級)結合在一塊,稱之為 “freemium”,並且引用 Flickr 每年收費 25 美金的 Pro 帳戶為例。記得在 Web 1.0 時代,很多 Webmail 都是採取這種模式,如果付費,便能享受更大的儲存空間,和額外的功能(例如 POP3)。安德森指出,在這種模式下,只要有 1% 的用戶選擇付費,就足以支付其他 99% 的用戶成本。

‧廣告。無需多廢話,Google、Yahoo! 的衣食父母。Google 的 AdSense, AdWords 是 Web 2.0 時代經典的例子,以前我曾對它們做過詳細的介紹。

‧勞力交換。安德森以 Google 在美國提供的 GOOG-411 免費查號台服務為例,說明 Google 背後的動機,是為了收集廣大用戶的語音樣本資料,為研發未來自動語音識別的電話搜尋服務,提供測試溫床。許多 Google 提供的免費服務,不管夾帶廣告與否,其實背後都有這層動機 — 針對廣大用戶的行為模式,不斷收集各式各樣的資料,來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服務,進而啟發創意服務靈感。

‧禮物經濟。與傳統貨幣經濟形成強烈對比,從 open-source 軟體、維基百科等經典的例子中,利他主義和榮譽感取代了金錢,成為主宰動機和誘因。另外一些有趣的例子是百度知道、雅虎知識、Digg 這類的網站,對於主動分享資訊的用戶來說,其驅動力可能是為了提升個人的榮譽和地位,而在另一方面,這些網站之所以將這些有價值的資訊免費提供給其他用戶,其實也是為了收集他們對各條目的評價和反饋,藉以將價值較高的資訊,浮現出來。

安德森並未特別指出來的是,其實他列舉的這些模式,相互間不但沒有非此即彼的排他性,而反而往往是被混合運用,例如上述百度知道、雅虎知識、Digg 等的例子,既符合他所謂的「禮物經濟」,同時又內含了前項所謂的「勞力交換」 — 免費享受有價值資訊的用戶,在對該條資訊打分數的時候,便已無形中貢獻了他小小的勞力。

紐約時報不久前有一篇從研究社會心理學角度出發的報道,探討新一代年輕人是否比之前的世代更為自戀、更好自我表現 — 體現在對網路社區的熱衷(包括爭相在 MySpace 等建立個性十足的個人頁)、在部落格中大談自己的生活隱私、上傳自拍電影到 YouTube,還有爭取在各 reality TV/真人秀節目中出現,American Idol(包括它的模仿版:超級女生、超級星光大道)…。這一切似乎都為 Web 2.0 世界中,許多非出自金錢動機的行為,提供了解釋。儘管該報道主要是以美國的 Y 世代 (”Gen Y”,另一個說法是 “Digital Natives”,即從小就暴露在大量電腦網路環境下的這代)為對象,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似乎也適用於許多其他國家的年輕人,例如台灣講的七年級、八年級,和中國大陸的八十後(附帶一提,有趣的是,該文章引用許多專家的反面觀點,認為其實新一代並不見得比過去的世代更為自戀,而上一代人對下一代常抱持 “一代不如一代” 的感歎,其實是個人類歷史中不斷代代出現的迷思)。

‧零邊際成本。其實更精確地說,應該是近乎零的邊際成本 (marginal cost)。安德森在podcast中說,當複製一項商品或服務的成本愈微不足道時(即 n+1,其中 n 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時),那麼選擇將該商品以免費方式發佈,就愈 make sense。不過微軟和眾多銷售所費不貲的 closed-source 商業軟體的成功,看來完全牴觸了以上的論述。事實上,這裡的零邊際成本,必須在一個三角關係成立的前提下,那就是必須有個願意替用戶付費的第三方,也就是廣告商。安德森在專文中說明零邊際成本時,說到網路上氾濫的盜版音樂、電影下載現象,並說許多藝人體認到這個現況,所以開始主動將自己的音樂提供(合法)下載,因為他們已不期待音樂能賣多少錢,而是以創作、表演為樂。

儘管安德森歸納出這六大類,但從邏輯角度來檢視,分類上還有許多討論的空間。我感覺尤其是零邊際成本這項,是否獨立自成一項?還是必須得和其它某項相互搭配(例如廣告),否則便難以自成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而只是描述了某種用戶間 P2P 共享的行為,而其動機往往還是不外乎前幾項中已提及的禮物經濟(如藝人主動提供下載),或勞力交換、用戶間利人利己的心態使然,或出自榮譽感、名聲、地位的提升(例如出自某人之手的DVD rip、或軟體破解,品質一向有口碑)。此外,音樂家選擇將創作免費釋出,除了傳播成本極低、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原因外,背後往往還有為自己演唱會、紀念品行銷的動機(也可算作是交叉補貼的一種形式)。

大眾媒體文化形成的歷史背景

有了上述分析作為情境後,來談談他在podcast演講中,提出的幾個有趣的觀點。一是回顧上世紀廣播、電視的發展史,之所以造就出今日備受詬病的大眾媒體 — 遭到文化同質化始作俑者、甚至文化侵略的指控(好萊塢、韓流),事實上正是因為在廣播設備投資昂貴、n+1 零邊際成本的前提下,將相同的節目內容大量免費複製傳播、並配合穿插廣告的模式,在當時看來是最能充分利用投資的做法;至於後來遭受各種指控和批判,從這個觀念來看有點無辜。這個觀點其實在安德森討論長尾時已經談過,是長尾具備發展條件前,在舊時代背景下,商業上最適合生存的模式。

雜誌為何不乾脆免費

演講中提到的另一有趣觀點是,諸如《Wired》這類的雜誌,其實和網際網路內容網站對廣告商依據 CPM (每千次點閱率) 模式收取費用其實是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而各大雜誌之所以選擇不免費贈閱,而必須收取一個不高的訂閱或零售的費用(此費用的行情在日漸下跌中),並非期望從費用本身來獲利,而是透過收取某個名義上的費用,來將對該雜誌主題真正有興趣的讀者過濾出來,讓廣告商願意支付更高的費用,因為廣告的命中率相對也提高許多。

免費書的思考

再來談談我對安德森特別就免費書論述部分的一些不同看法。比較遺憾的幾點,首先,他說音樂、電影等媒體都已經普遍存在免費的傳播方式,至於雜誌,則因為上述原因,看似尚未免費,其實已不遠。這樣看來,他說,就剩下書是唯一仍在抗拒免費的特例。

仔細想想,如果不去區分正版和盜版的電影、音樂,那麼免費的東西的確早已泛濫,但書何嘗不是?

安德森說書本仍有相當(比零大許多)的製作成本,閱讀起來更為享受,好握,擺在書架上又體面。”你可以認為我 old-fashion”,他說,藉著這些來表達他對傳統書的難以替代性,和與其他內容媒體如音樂、電影的差異(或許是要藉以為未來《免費》這本書可能還是要收費的窘境解套吧!)。

其實在我看來,書和音樂、電影等內容並無不同。一本書的內容,文字也好、圖片也罷,要轉成 0 和 1 的數位格式,難度並不比電影或音樂來得高,不管是透過直接掃瞄,或破解電子書的密碼。免費的電子書,不管是合法或非法,更是行之有年,例如過去造福廣大開發大眾,包括我在內的 Thinking in Java。作者說服了出版社,選擇將完整的 beta 版初稿提供免費的 PDF 電子書供認自由下載,相信最後仍會有相當數量的讀者選擇購買紙版,不管是出於感激、開發人員相挺的義氣,或只是偏好傳統閱讀習慣。

他在演講中,似乎有意無意地透露出自己是一個創新的實驗家和衝撞傳統模式的革命者,表示他會窮盡所有可能的途徑,盡力和出版社溝通,讓他的新書免費,包括已經確定要將有聲書免費附贈給所有付費購買紙版書的讀者,還有探索在 PDF 電子書中夾帶 click-through 廣告鏈結的做法,或贊助商等模式。

安德森提出了幾個書同樣也具備免費條件的論點。例如他指出市場上每年出版幾十萬本書,而其中只有少部分真正獲利,並依次論述大多數作者都不是真正靠寫書吃飯(包括他本人在內),對這些作者來說,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或地位/知名度,才是寫書的真正動機,而非為了賺錢。因此,以免費方式來發行,對廣大的作者來說,值得仔細考慮。

儘管言之鑿鑿,但我發現比較遺憾的是,他並未在一開頭處將論述的對象做區分。上述的論點,是站在作者,或更廣義地說,內容創造者的立場,對作者的利益來說,也許很有道理。但在光譜的另一端,是利益結構截然不同的內容出版商和經銷通路商,這樣的論點對他們來說,絲毫沒有建設性。書也好,音樂、電影也罷,我們現在面對著歷史的包袱,有一群經濟力量強大的既得利益者。在傳統的利益結構下,每成功出售一份內容商品,給音樂創作者、藝人、作者的抽成,往往只有百分之十幾,或更低,其他都歸出版商、唱片公司、片商和經銷通路,而他們則必須代墊和支付製作成本、傳銷費用、還有預支給藝人、作者的費用,還必須承擔作品難產,或市場接受度不佳的風險。不管這樣的結構是否仍合理,但這是之前立下的遊戲規則,而這個老行規在數位時代正不斷受到挑戰,目前兩股力量仍在拉扯、衝撞中,安德森在文章中對 Stewart Brand 的名言就引用得一針見血:「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 Information also wants to be expensive … That tension will not go away.”

在這樣的緊張關係下,我們是否能在不久的將來看到一個消費者、創作者,和出版、經銷商多贏的 「免費」(或接近免費)解決方案?期待安德森未來能在新書中對此提出更多的探討和見解。安德森先前是《經濟學人》雜誌的編輯,巧的是,該雜誌在上周也談到電影出租、銷售網路化和數位化的問題,而好萊塢到目前為止,在這方面的成績離及格還很遠。

最近的新聞已指出,在音樂經銷的市占率,蘋果已登上第二,並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路。不僅是音樂,這篇《經濟學人》文中提到一個業界揣測(這是我之前沒聽說的),它說等好萊塢搞定所有的罷工問題後(演員工會可能會接著罷工),各大電影公司就會開始把銷售電影的代理權,一致授權給蘋果 iTune Store,儘管大家對蘋果在經銷市場的更加壯大,愛恨交織。在轉型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出現新的受益者(蘋果)和受害者(沃爾瑪);諷刺地是,新的受害者正是過去最大的受益者。仗著過去在音樂市場上的成功經驗,相信 Steve Jobs 仍舊將抱著過去強調的雙贏論點:如果商品單價夠低,品管更好(例如更正確、完整的元資料),而在搜尋、下載、同步的便利性上又超越 P2P 盜版管道(同時比的是服務品質),那麼便會有關鍵多數的消費者,最終選擇更省時省力的付費商品和服務。而 Apple TV Take 2,則是蘋果更積極地對各大片商求愛的花束。大家都在看。

老仙答客問三:PM的養成之道

賈大仙 2008/05/02 05:00 前陣子好高興收到一位小姐的來電(郵),滿以為誰在仰慕老仙,約老仙外出一遊,殊不知她是位研究生,來電的目的是詢問一些嚴肅的專案管理課題,真讓人失望!雖則她所託非人,但是問題十分嚴肅,她又不介意老仙久居海外,對當前實務掌握得不盡充分,老仙也只好盡量正經作答。

請問您認為目前資訊軟體業之專案經理養成方式有何缺失?

目前的缺失,老仙認為有二:

一是認為「你既然學有專精,又是位優秀的系統架構師(別的職位也同),你必然也可勝任為一位好的專案經理。」這種錯判,我們叫做月暈效應(halo effect),因此而被"欽命為專案經理的人大有人在。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她很可能從來未受過專案管理的訓練,一廂情願下便委以重務,從來就沒有「養」,又如何可以「成」呢?專案成敗恐怕只有寄於運數了。

二是老闆們根本不認為專案是什麼特別的東西,從前沒有這個觀念時,他們都可以把生意做得那麼好,現在也不外乎是而已;只要努力,誰都可以當專案經理。所以,什麼管理訓練,他們都認為是「噱頭」而已。他們最常說的大概是「小時候我們何嘗不是被打大的,體罰沒有什麼問題呀!什麼過度活躍症?什麼學習障礙?都是小孩貪玩、躲懶和那堆心理學家弄出來糊口的技倆而已。」這種情況下專案經理根本沒有獲得適度的授權和尊重,儘管專案經理本身能力再高,也是徒然。

請問您認為資訊軟體業專案經理較佳之養成方式為何?是否有順序問題(例如:先修習開發技能,再學習專案管理能力)? 可行性為何?

順序與否,不能一概而論,專案的特性就在於它的「唯一性」(獨有、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專案),不同情況應有不同對策。其次,「專案管理」技能這個字,從來就沒有明確定義,如果開發技能、分析能力、軟技巧(soft skill)等也被包括在其中,那有什麼順序可言?不同機構組織所定義的專案管理範疇都不儘相同,很難取得共識。

不過,如果將職場上的一些專業技能(如開發能力)、證照(如PMP),和一般的軟技巧分開來探討的話,老仙會將溝通(包括表達)技巧與能力放在首位。因為這項技能是任何類型的專案都必須的,而且是最難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或誤解的。

因為無時無刻我們都在和人溝通,所以很多人都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的溝通技能,在專案領域裡,也不外如是,沒有什麼新鮮事物可言。簡單的舉個例吧,有不少資深的專案經理在開始一個專案項目時都會先定下如此立場:用戶和開發者(或是老闆和開發者,又或是老闆和用戶...)的(利害)立場是不一的,有衝突是理所當然的!

毫無疑問,很多時候這是發生衝突後所看的現象,而不是衝突的真正原因(root cause)。好像同人老哥所說的「企業資訊整合」和「部門工作流程彈性」,二者往往會造成部門間的衝突,甚至導致新系統無法推展。

歸因於各方利益立場不一固然可以說得過去,問題是如果我們能在問題還未惡化前,把層次再往上移,技巧地「個別」遊說雙方,闡明系統目的就是為了讓日後的工作更有效率、企業的相對獲利能力提升?盡展專案經理的說故事(story telling)能力,令雙方都明白他們的「衷誠合作」對企業的重要性,如果他們能溝通出一套雙贏的方案,對企業本身、對他們的部門是何等重要、他們的貢獻何其偉大?....諸如此類的手法都是專案經理所必須嘗試掌握的!如果你說老仙作假,對的!很假,不過你一定要做得逼真、七情上面,大有諸葛先生「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之勢!一兩次精彩的演出如果能減卻日後的煩惱,何樂而不為!況且,老仙最高指導原則我沒有放棄「誠信」的原則,不講謊話,話說得好聽一點、技巧一點,有何不可?

有了良好的溝通能力,還要進一步「調整」我們的表達技巧。又舉個實例,年紀與老仙相近的一代,我們往往有表達能力不足,勇氣不夠的問題,往往欠缺了據理力爭、教育用戶(老闆)的氣度。然而,反觀我們的7、8年級生,他們據「理」力爭的能力可真讓人百口莫辯!(「我表現不如理想都是因為你教導無方」…)凡此種種,真的是嘆為觀止。然而,義理之所在,也真的要深思熟慮後方可「婉轉」的表達。

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後,再進一步進修相關的專案管理課題,這樣才有意義。至於證照嘛?!期望就不要太高了,它給專案經理們一個基礎的知識平台,讓各人可以找到共同的溝通和管理方式,但能否將所學應用到實務上是一般證照考試所不涵蓋的範圍,考到了證照真的不代表你會是一位優秀的專案經理。(註:新近美國一些新的發証組織也留意到這個缺失,如IAPPM組織所發的 CPM (certified project manager)証照,便加強了在實務和軟技巧上的知識提升,相信日後還會有更多團體會針對這些遺漏提出不同的方案。)

至於你問到可行性,其實很簡單,老闆和用戶都是要教育的!從痛苦中學習是最刻骨銘心的!多失敗幾次,多花些成本,總有一天他們會忍無可忍!那天他們自然願意給員工進修增值的空間。(按:當然,我們也不希望花太高的社會成本去吸取這樣的經驗教訓。)

其他關於專案經理人才培養之建議。

老實說,講了也沒有用!因為現今的專案時程都被壓縮得體無完膚,什麼進修增值,真的要待一干人等覺悟的時候,專案經理才可以有系統地培養起來!餘下最現實而又有效的方法恐怕是找位「真正」優秀的教練,好好地向他/她偷師吧!

ZDNet Taiwan - 名家專欄 - 賈大仙 - 老仙答客問三:PM的養成之道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幸福專賣店::成全

這是一家幸福專賣店。我擁有各式各樣的幸福,妳要哪一種?

*    *    *      *      *      *

自由的幸福,是淡藍色的。
甜蜜的幸福,是粉紅色的。
一瓶瓶液體狀的『幸福』,靜靜擺在我的店裡,發出安詳寧靜的光芒。
它們只為了需要他們的人而存在,也只為了真正需要它的人發揮效力。

你想要擁有不被拘束,海闊天空的自由嗎?
如果對你來說,這是種幸福;那麼,你可以帶走這瓶幸福。

你想要情人對你噓寒問暖,總是膩在你身邊嗎?
如果對你來說,這是種幸福;那麼,你可以帶走這瓶幸福。

你想要被人關心著,照顧著,時時刻刻掛念著嗎?
如果對你來說,這是種幸福;那麼,你可以帶走這瓶幸福。

『愉快』、『才智』、『美貌』、『人緣』…在陽光的反射下發著光。

我擁有各式各樣的幸福,妳想要哪一種?



那個女高中生,已經在我的店外徘徊好幾天了。
我知道她想進來,畢竟『幸福專賣店』的字眼是很吸引人的。

這天下午,我站在店門外等著她。她該是會需要我的幫助的。

她出現在路的那端,慢慢的,她怯怯的影子靠了過來。
她看了看我,好像很艱難的吐出了話…
{請問…這家店……}

我並沒有說什麼,她深吸了口氣後跟著我轉身進了店裡。


進了店後,她像被禁錮終得釋放後的小精靈,在我店裡吱吱喳喳起來…
{哇!這裡有好多漂亮的瓶子喔!}

[喜歡嗎?] 我問。

她用力點了點頭:{嗯!當然喜歡啦!}
{不過…有好多種我都想要喔…怎麼辦呢…}

[小女孩不可以這麼貪心的唷…一個人只能使用一瓶『幸福』的…如果使用
了一瓶以上的『幸福』,那咒語就沒有效了呀…]

{什麼咒語?}女高中生用她清澈的眼睛望望我。

[使人幸福的咒語呀……]我拿起了一瓶『氣質』,緩緩轉動著


{哇!真好…不知道有沒有用呢…我想他會喜歡漂亮的女生的…那該用
這瓶粉紫色的囉…還是要這瓶藍綠色的『溫柔』呀…不過那個淡紅色的
也好好看喔…我最喜歡淡紅色了……嗯…}
女高中生吱吱喳喳,完全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笑了笑,換上了一片猶如夕陽般的音樂。
果然----

{ㄟ~這是什麼?怎麼是透明的??}
女高中生又以她清澈如藍天的眼睛看了看我

[這瓶透明的呀…很特別對嗎?這瓶是『成全』]我沉沉的笑了笑

{『成全』?那是種幸福嗎?是什麼種的呀?}

我沒有回答她,她也不再追問。
不過有一天,妳會懂的。

那是不屬於美貌,不屬於個性,不屬於feeling的一種幸福。



很快的,我和那個能映出藍天的女高中生成了好朋友。也因為這樣而証
實了我的假設------


[呵~原來妳還這麼純情呀?]
{妳笑人家!那我不說了!}
[好嘛…說嘛…我想聽呢…]
{他很帥喔!而且風度翩翩的唷!大家都好迷他喔!}
[是喔!那他一定是個GAY啦!]
{才不是!妳最不正經,不說了!}


女高中生嘟嘟嘴,跑去看她最喜歡的那瓶淡紅色的『被愛』。


口中的他是個萬人迷,沒聽說喜歡上哪個女孩。她總說他是不同於一般
的帥哥的,因為他很特別。

{妳沒看過他的笑容!妳不懂的啦!他的笑容很真的!}

她是一個會看別人笑容的人。她因為他的笑容而確定他是個很真誠的人。
所以,她愛上他的真誠,並非他帥氣的外表。

那麼,我呢?

{妳?妳的笑太沉了…我看不出來…妳大概很神經質吧?哈哈哈…}
她偏偏頭,說完就倒在桌邊狂笑。


她不止一次問我:{該選什麼好呀…『被愛』?『真心』?『愉快』?}

她擁有她挑選的理由---
{我想『被』他『愛』呀…可是我也想要他知道我的『真心』嘛…
不過是不是跟他從『愉快』的朋友關係作起會好一點呀…說嘛…}

我總是這麼回答她:[等妳能不假思索就說出妳想要的幸福,那就是了。]

得不到她滿意的答案,她總是會嘟著嘴巴去看著那瓶『被愛』。

過了不久,令人期待的情人節到了。
女高中生打算情人節那天,在浪漫的氣氛下對那個男生告白。
她很緊張,一直來問我怎麼辦?
她甚至說:{不如,我用那瓶金色的『勇氣』好不好?}

雖然我是幸福專賣店的老闆娘,但是我還是很有道德良知的勸止了她。

[妳自己就有了…別胡亂使用『幸福』的權利…]


她打扮的很漂亮,就連我最挑剔的眼光也挑不出個什麼壞來。

柔順的長髮捲出了浪漫的弧度,用淺銀色的絲帶鬆鬆的打了個蝴蝶結。
一件絲質的銀色細肩帶小洋裝,配上了一雙銀色的娃娃鞋,襯出她的皮膚細
緻又白嫩。她的雙眼,淡淡的映出了銀色,使她脂粉未施的臉蛋更加清純。


女高中生特地彎到我的店裡來,在我面前轉了一圈:
{好看嗎?}

我點了點頭,微笑著把蹦蹦跳跳的她送了出門。


晚上,八點多了。我的手機忽然響了起來。

[喂~?]
{喂?告訴妳喔!他吻我了!他喜歡我耶!妳是第一個知道的喔!}
[真的?恭喜妳囉!]
{呵呵~謝謝!啊!不多說了,他在等我,我先走了!Bye!}

電話掛了,我笑臉盈盈的望著月亮。
[啊~~真好!好久沒有這麼快樂的事了~~]


晚上十一點過後了,我打算拉下店鋪的鐵門。
看著路的那端,忽然想起等待她的那天。


唉……還是沒辦法嗎?

我停止了拉下鐵門的動作,轉身進入店裡泡了一壺橘黃色的『溫暖』。

剛泡好,就有人闖進來了。



{怎麼…怎麼還沒…打烊呀…}
她清秀漂亮的臉蛋,掛滿了淚痕。

我倒了杯溫暖,默默的遞給了她。

{嗚嗚…原來…他有喜歡的人了…可是…他吻我……嗚…他說他也喜歡我
…可是…他喜歡她的…那…他…真誠……他會為難…嗚…}
哭著哭著,她睡著了。


隔天起床,她不好意思的對我笑笑:{抱歉,給妳添麻煩了…}

[想好要哪一瓶了嗎?]

她用力的點點頭:{嗯!}
{我要…『成全』。}

我不發一言的透明的瓶子交給她,她緩緩的走出了我的店門。

看來,她真的懂了。

『成全』是一種幸福。

看著自己喜歡的人幸福,才是自己真正的幸福。

即使因為這種幸福會使你疼痛,而感到『心碎』----

用我的心痛來成全你的幸福,願你真能比我幸福。

*      *       *         *

這是一家幸福專賣店。我擁有各式各樣的幸福,妳要哪一種?

痞子蔡創作園地 :: 觀看文章 - 【轉貼】- 幸福專賣店 by 『siruko / 靜子』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從反CNN到忽然愛國

教協第二網站 - 從反CNN到忽然愛國
如果,你走在街上,忽然來一個人對你破口大罵,罵你是暴民,是垃圾,你會有何反應?動物的本能,是反擊,也來一個潑婦罵街;有暴力傾向者可能會打人甚至殺人(!);具幽默感者可能反諷還以顏色,讓其丟臉;自覺高人一等的,或許會聳聳肩,當他是傻子,讓他自己失禮好了。任何反應,全看民族性;中國人呢?看來是最前者。

美國 CNN 主播 Jack Cafferty 侮辱中國人言論,激起全球華人的敏感神經。同日,有人發起在 MSN 名字前,加上「 (L) CHINA 」,意即愛國。有些人更加上「Fxxk CNN」評語,這些朋友表示憤怒和不滿,心靈好像受了很大程度的傷害。許多香港人一呼百應,但這又是否等同,香港人在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上,更勝從前呢?

對付不負責任的言論,方法有好幾種。我認為如果不能自命不凡,不如去盡點:一是極端文明,以德服人,集體寫抗議信到 CNN 或直闖人家門前抗議吧,但請收起粗言穢語,人家瞧不起你也許就是因為你粗野;一是極端暴力,以武屈人,拋出死亡恐嚇,但切記要講得出做得到,夠狂夠癲,人家才會買你怕。潑婦罵街,兩頭不到岸,難怪惹人瞧不起。

反 CNN 不是問題,問題是反對的態度,這確實反映一個民族的水平。當一個民族主流意向,都只懂潑婦罵街式的發洩,如何爭取國際間支持?這實在無助於改善中國人的國際形象,亦難以說服國際人士對中國人改觀。

人人名前「 (L) CHINA」,大家忽然愛國起來。97 後,香港的經濟命脈已緊握在阿爺手中,大家的愛國熱情到底從甚麼邏輯而來?為何一個老外開口亂罵,我們就忽然愛起祖國來?愛它,不一定因為它好。因為別人輕視中國,而引發愛國情緒,或許無可厚非,但這來得沒根沒基,愛國未免流於空談,流於本能反射動作。

另一個有趣現象是,香港人忽然愛國,但這夥以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為傲、對中國歷史一知半解的香港人,忽然愛的是怎麼一個概念的中國?或許應該再講清楚一點,大家愛的,是歷史古代文明光輝燦爛的中國?是遍地黃金讓你發達的中國?是中共政權下的現況中國?還是掌握香港自由行內地H股米價……命脈的中國呢?身為中國人應該為甚麼而感到驕傲?因為祖國富起來而驕傲?為中國有火箭升空探月而驕傲?還是仍然為中國過去五千年文明而驕傲呢?

MSN 中高舉「 (L) CHINA」的朋友愈來愈多,連 Facebook 亦立即出現一個以反 CNN 為名、立場肯定中國官方對西藏報導的小組。CNN 的評論員出言不遜、報導確有偏頗,反 CNN、反西方霸權傳媒沒問題,但如何由此反證中國官方的報導是真確無誤?相反,由中國政府驅逐國際傳媒離開拉薩開始,人民對整個事件的理解就根本無法全面,在大叫愛國的同時,是否同時意味大家接受內地新聞封鎖的做法?

Cafferty 辯稱他罵的是中國政府,這個解釋當然牽強,一所國際新聞媒體容許主播對一個民族發放攻擊言論,這反映甚麼?美國近年經濟陷入低迷,大量輸入「中國製造」,已令全民感受中國經濟侵略;中國食品安全屢出問題,美國人找著把柄當然不放,大白人主義的妄自尊大瞧不起其他人種,Cafferty 的言論大概可以引發大白人美國主義者的共鳴,亦可能反映一般美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

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是高是低,香港人心裡有數。在我們反擊別人的刻意羞辱,心裡介懷別人對華人一網打盡的同時,大家又有否吊詭地暗笑,認為事件的焦點只集中對準羅湖以北,自己則是無辜被連累、可置身事外的中國——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