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信報財經新聞 P04 | 專訪 2011-07-25
服務職位主導80後學歷高選擇少

香港最新失業率3.5%,服務業興旺,年輕人不愁找不到工作,為何還要工業? 「這是假設所有人都適合做服務業,但實情不是這麼簡單。」鍾志平認為,香港過分偏重金融及服務業,年輕人就業選擇太少,是80後和90 後對社會滿腔怨氣的原因之一。

「我早幾日駕車經過一個新開售的樓盤,突然有十幾個穿西裝的後生仔衝出馬路攔截我架車,有需要做到這樣嗎?」他解釋,地產代理聘請新人毋須很高的底薪,接近零成本,自然是多多益善,用人海戰術與行家競爭。

鍾志平表示,現在沒有專門學歷的年輕人,唯一出路是投身服務業,「不是做酒店,就是做sales,3.5%失業好像很低,其實很多職位都是這些截車的地產經紀或其他推銷職位,當然有不少人做這些職位會很成功,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不是人人合適」

他再次懷念他初來香港的七十年代, 「當時的生活條件遠遠差過現在,人們學歷也不高,但社會有較多選擇,讀不到書的可以去做酒店、可以當差、亦可以像我一樣做工廠」。

他表示,目前就算大學生,若非醫學或法律等專業,畢業後只可從事服務業或推銷員,若不適合,又缺乏其他選擇,感到前路沒有希望,難免對社會充滿怨氣。

樓價太貴難怪港青急功近利

身為四大商會的「話事人」,一言一行均舉足輕重,大多非常謹慎,鍾志平卻快人快語:「我唔知香港有無『地產霸權』,但可以肯定跟你說,香港樓價真係太貴,我夠膽講,因為我唔係靠炒樓發達,我只有一層樓,現在同老婆一齊住。」他認為,當新樓樓價升到脫離居民入息中位數的現實,就不能怪年輕人有急功近利的心態。

「打一份工,打一世都買唔起樓,你還叫我不要去搵快錢?」不過,他承認,現今的年輕人雖然學歷高,但性格卻不夠堅強,因此他擔任香港外展訓練學校主席,帶他們到野外鍛煉意志和培養信心。他自己亦經常參加毅行者,甚至遠征海外,下月還會和太太去非洲看大遷徙。

人生下半場主力教育年輕人鍾志平由2007 年起部署退休,當時由董事總經理轉任副主席,今年5 月再轉任非執董。

「香港男人平均壽命79 歲,我今年59 歲,理論上還有20 年玩,我希望把這20 年分成三份,一份支持教育,一份幫助年輕人,當然最大的一份是推動香港工業發展。」他近年陸續減持創科(669)股份,目前僅持股5.9%。

「我看過一本Half Time 的書,對我影響很深,它說人生應該有上下半場,我現在進入下半場,不想一直賺錢直到死。公司也需要新血,我和拍檔Pudwill 一起挑選了接班人、現任行政總裁Joseph Galli,經過三年觀察後很滿意,便放心交棒。」鍾志平育有兩子,他早婚,兒子也早婚,最大的孫兒已經12 歲。不過,兩名兒子都追尋自己興趣,沒有繼承他衣鉢投身工業,他一笑置之。「年輕人應該尋找自己志向,沒有哪條路保證成功。我提倡重振工業,也不是要香港重新轉型為工業城市,只是認為社會應該有更多可能性,有更多選擇。」

工業總會主席鍾志平:香港工業仍能開花結果

鍾志平本月初就任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傳媒例行公事報道,本報算是大篇幅,寫了835字,總共八段,但其中七段是講主禮嘉賓唐英年。

鍾志平創辦市值逾百億元的創科實業(669),被譽為電鑽大王,當然不會受輕視,真正的票房毒藥是「工業」。

對於大部分香港人,本地工業早已步入夕陽階段,只待拔喉宣布死亡。

鍾志平看法不同,堅稱香港仍需要工業,「香港工業有得搞」、「可以看齊比利時寶石業、瑞士鐘表業及新加坡製藥業……」夕陽西下,面對風車,心想屠龍,就像他自言「我不是唐吉訶德,我是移山的愚公」,希望這位愚公用的是強力電鑽。

工總有51 年歷史,是香港四大商會之一,但隨着工業式微,受重視的程度亦日益下降。鍾志平本月7 日當選新一屆主席,任期兩年。早前某疑似特首候選人說,特首不應該守成守業;鍾志平亦自言,不甘於做一屆守成守業的會長,期望在兩年任期裏,把香港工業「起死回生」。

「香港還有工業嗎?」這是一說起香港工業,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再而會問: 「香港還需要工業嗎?」對於第一個問題,鍾志平承認,真正的工業,即生產製造之工序,在本港愈來愈罕見, 「執一間就少一間,搬一間又少一間。」對於第二個問題,鍾志平卻有他的執着, 「現在失業率3.5%,幾乎人人有工做,我還說要重振工業,我知道好多人當我傻。」截至3 月,本港有11.5 萬人從事製造業,佔就業人口3.2%。

也難怪人們當他傻。香港地少人多,租金及生活水平高,又是國際金融中心,並肩紐約倫敦,幾時聽過紐約和倫敦要重振工業?

「這是錯的,其實就算紐約和倫敦,仍有接近一成就業人口從事製造業,而且他們的收入水平高於不少行業,因為他們擔當的是需要高技術的職位。」鍾志平認為,這正好證明,就算在最頂尖的商業都市,工業仍有其存在的理由。

工科生沒有歸宿

他解釋,工業對香港這類商業都市的重要,從經濟學來說,有需求和供應兩方面的理由。需求方面,這些都市以工業起家,雖早已轉型成服務業為主,仍有一些出色的生產企業沒有被淘汰,仍然擁有相對競爭力,可以繼續為GDP 作貢獻。

話雖如此,根據政府統計處,去年服務業佔本港GDP 高達93%,製造業僅佔1.8 %,比2005 年的2.9%下降1.1 個百分點,若說有貢獻,也似乎是「可有可無」,且正不斷收縮。鍾志平坦言,他堅持香港需要有工業,主要是「供應」的理由。

他解釋,香港仍然有工業學院,甚至大學也有工程系,每年有不少工科畢業生,「你要不取消所有工科,否則就必須為畢業生提供出路。」他強調,香港比紐約和倫敦更加需要工業,因為後者的工科學生可以到英、美其他工業城市謀職,本港學生則難有其他出路。「當然北上是一條路,但香港和內地始終不是一體化,你總不能把本港的子弟全部送過深圳河,而且本港初級工人在內地也沒有競爭力。」因為有畢業生,所以要振興工業,驟聽似是計劃經濟? 「我們不是要政府成立國企聘請所有學生,但政府對各行業都有一套政策,例如金融、服務和旅遊業,偏偏工業就被忽略。」

欲善其事須先利其「政」

鍾志平強調,他並非單純為了安置畢業生而提倡振興工業,而是真的相信香港工業「有得搞」。「比利時是小國,本身沒出產寶石,卻擁有全球第一的寶石切割工業。新加坡人口比香港更少,也有一流的造船及製藥業。」他認為,本港擁有資本充裕、資訊發達、國際化及背靠內地四大優勢,只要政府支持,定可發展出世界一流的工業。

「例如醫療診斷器材、中藥保健產品等,香港已經有很高水準,進一步打響品牌後,便可坐穩領先地位。」鍾志平指出,香港工業予人「夕陽行業」的印象,是政府缺乏一貫的工業政策,對企業提升研發、建立品牌及開拓市場的協助不足,令有意的投資者無所適從,不少機會因此溜走。

他認為,香港不可能靠廉價勞工競爭,工業的出路是高增值、高技術的工序,「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例如日本很多生產精密零件的小工廠,外表雖不起眼,但外界在3.11 地震後才發現,它們的工藝是其他國家難以取代。

看準稀土加工有得做

接掌工總後,鍾志平有個「唐吉訶德」大計:推動香港發展稀土加工業。他解釋,內地擁有稀土資源,加工技術卻低落;西方有高超技術,但缺少資源。他希望游說內地及港府,支持香港發展稀土加工,再引入西方的投資和技術,使香港成為最頂尖的稀土加工出口基地。這大計若成功,香港工業真的吐氣揚眉,不過現在十劃沒有一撇, 「所以我說我是愚公,就算我任內未能成功,也有後人接力」。

採訪、撰文:黃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