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職銜通脹」 經理氾濫人工貶值 年輕人愛Title 企業升職代加薪

2012年03月16日 星期五 香港經濟日報 港聞


全球進入「職銜通脹」(Title Inflation)時代,不少企業的首席(Chief)、副總裁(Vice President)等職級氾濫,惟薪酬卻「貶值」。

根據統計處去年第4季數字,本港「經理及行政級人員」人數按年增加逾13%,月入中位數卻維持3萬元。人力顧問指出,企業緊縮成本,多以職銜取代加薪吸納年輕一輩,尤以金融、零售界最常見。

董事總經理、副總裁、高級合夥人……各企業的職位名目愈來愈多、愈來愈高,猶如名片上的EMBA、MBA學歷,令求職者身價倍增;對年輕人而言,吸引的職銜或比薪酬更吸引,亦是企業留人的低成本方案。

經理增逾13% 月薪3萬不變

年輕人畢業不久即可升任經理級,已改變本港職場生態環境,管理層愈來愈多,統計處昨日公布《2011年10至12月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數字顯示,去年第4季「經理及行政級人員」有40.49萬人,按年增13.6%,但期內月入中位數僅維持3萬元;另一邊廂,「文員」人數去年第4季有52.52萬人,按年跌6.8%,薪酬則微升5%。

綜觀過去5年數字,「經理及行政級人員」人數愈來愈多(見表),中原人力資源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認為,外圍經濟波動大,企業為提高競爭力,傾向以業績而非年資晉升員工,另亦為了減少成本支出,多以升職代替大幅加薪,以吸納及挽留人才是部分原因。她舉例,過往由助理一職升上經理級,或需8至10年年資,近年則只需5至6年,令管理級人員愈來愈多。

各行業中,以金融、銀行、地產業的「職銜通脹」最嚴重。周稱,一張印有副總裁或經理的卡片,可加強客人信心、提高企業營業額,由此金融界不乏80後「副總裁」。

卡片印經理 實為銷售人員

早前她便遇過有英資銀行晉升工作經驗不足4年的年輕人為副總裁,以方便對方「見客」,員工職銜更可能「內裏不一」,她說︰「1年年資的員工,印卡片是銷售經理,其實在公司內部職位只是銷售人員!」

獵頭公司Core Search董事總經理張慧敏認為,老闆給予較「好聽」的職銜,對年輕人尤其有效。她舉例,曾有一銀行前綫向上司辭職,理由是跳槽後可晉升為經理,職銜相當吸引,但薪金只有輕微增長。

「有打工仔爭取不到加人工,就要爭升職,對日後轉工可能有幫助,但有些人卻不想升職,因為老闆只願加500元,但工作量大增,並不划算!」

浸會大學管理學系教授趙其琨指出,隨着50、60後陸續退休,加上管理層遭全球挖角,企業在人才缺乏下,只能晉升未夠資歷的員工任管理層,料「職銜通脹」會愈來愈嚴重。

撰文:洪小晶、陳韻文

Ref: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08cdf728-737c-4ba1-bb6e-c8fbd2455d66-575223?ref=hknews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FW] 《當信任瓦解,社會也就崩潰》 - 《中國時報》獨立評論莊佩璋小 姐

蕙如幾年前與信用卡公司鬥智 大勝,獲得社會某些人士的稱許,各媒體也封她為「卡神」。楊蕙如最近 開了一家網路顧問公司,並頻頻上媒體打知名度。筆者認為,一個是非不分、道德 低落的社會,才會把類似楊蕙如的行為,視為英雄之舉。

在美國,你去商店買東西,事後不論任何理由,都可去退貨還錢。因此,有一些人(一些台灣人和更多的大陸人)過幾天要出席重要宴會,就去「買」一套名牌衣服,穿去赴宴之後,再去退錢。

美國商店還有一樁好康的事:買貴了,可退差價。於是有些人就趁平時不打折但尺寸、顏色較齊全的時候,把貨品買回來,等到大減價的時候,再把收據拿去退差價。

這些人對自己的行為洋洋得意,還到處宣揚自己的聰明,甚至納悶為何眾多的別人那麼「愚蠢」,不會利用這個「漏洞」。

把占人家便宜看成「聰明」,把奸巧看成「能力強」,把挑撥族群看成「和解共生」,真的是價值錯亂了。

從卡神,筆者想到了股神巴菲特。此地許多股友在討論巴菲特的選股標準,往往忽略了他一再強調的:他非常重視一家公司CEO的誠信,不夠正派的公司他絕不考慮。

今天你會鑽法律漏洞,明天你掌權了,就會去修改法律,讓自己的違法變合法。這幾年來,我們看了太多這種例子了。

十年前,我帶年僅三歲多的兒子到美國旅行,寄宿親戚家。

親戚拿個全新的兒童汽車安全座椅給我,說:
「這裡規定兒童一定要坐汽車安全座椅,這個給你用,因為是借來的,請儘量不要弄髒,我還要還人。」

兩週後,我不再開車,他拿著半新不舊的安全座椅到量販店辦退貨。店員一聲不吭,錢全數奉還。親戚得意地對我說:

「美國的商店,兩週內都可憑發票退貨,所以我們常來這裡『借』東西。有些大陸人甚至連電視都『借』哩!你說,美國人笨不笨?無條件退貨的漏洞這麼大,他們竟然都不知道!」

隔年,我到日本,在當地做事的台灣朋友招待我,出入都開車。我問:「東京地狹人稠,不是很難停車嗎?」「沒那麼嚴重啦!政府規定要有停車位才准買車,所以車子並不像你想的那麼多。」他說。

「哇!那你有停車位嘍?一定貴得嚇死人對不對?」

「你怎麼跟日本人一樣笨!先租個停車位,等車子掛牌後,再把停車位退掉,不就解決了?」

幾天後,換成日本朋友招待我,待遇淪為兩條腿加地鐵。他客氣地說:「東京養車容易,養停車位難。所以只好委屈你擠地鐵了。」我馬上向他傳授「破解之道」。沒想到他沒有「悟道」的狂喜,只淡然說:「真要鑽漏洞,其實到處都是,比如家母住在鄉下,我把戶籍遷過去再買車就可以了。但是,我實際上就住東京,沒停車位卻買車,左鄰右舍會怎麼看我?開車上班,我怎麼面對同事、上司及正派的人不會這樣做。」

美國商店無條件退貨的機制與日本到處漏洞的法規,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當「信任」瓦解,社會也會崩潰。也因此,他們可以容忍政客做錯事,卻不容許政客說謊。

台灣呢?

我們則是「假到真時真亦假」,每個人都虛虛實實,整個社會是在「懷疑」的基礎上運作。但即使已是防弊重於興利,結果還是「敢的拿去」。

中國「信託」的「信用」卡,遭「卡神」套利百餘萬元,社會卻站到「卡神」那一邊。「信託」與「信用」,難道是反諷?想法思維影響行為,而個人行為又可擴及影響企業服務、社會運作。

記得去羅馬搭乘地鐵時,發現有售票機卻沒有驗票機。

當場起了疑惑,到底要如何確認乘客有沒有買票?那這樣地鐵不就鐵定虧錢嘛?這是我們的習慣想法,總是想要替自以為的小聰明或貪小便宜尋求應對之道。對於義大利人而言,我們會問這種問題才奇怪。搭車為啥不買票?乘車怎麼可以不買票呢?兩方想法當下有了差異。

如果你真想知道是不是可以不要買票搭車?

可以,的確可以入站搭車,但是你要確保不會被富有正義感又雞婆的義大利人發現,因為他八成會去舉發你。

到時候罰款可就是車價的數倍,而且丟臉還丟到國外去,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建立信任,不容易,卻很重要!當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

在紐約,有一次參觀有名的「大都會博物館」。

付了錢,櫃檯給我們一個約 10 圓台幣大小的金屬片門票,有兩條夾子。方便我們別在衣領上。

友人告訴我參觀中途可以隨時出來,如果還要再進去,門票就不用繳回,可以憑原本的門票再進入。

確定不再進去參觀,就把門票丟入門口的壓克力玻璃櫃中。

我問:「門票的形式、顏色有每天換嗎?」朋友回答:「沒有」「那會不會有人把門票帶回家,過幾天再來呢?或是10人進去只買 5 張門票,其中一人再把門票帶出來給其他人?」

朋友大笑:「只有台灣人會這麼想!美國人想法單純多了,進去就是要買門票,不再進去,就繳回門票。基本上美國人相信大家都是守法的好人,所以門口工作人員很少。」

剎那間讓我覺得很慚愧,我們的防弊多於興利的觀念,鑽漏洞的念頭竟是文化的一部份。

最近幫台積電上課,發現台積電的餐廳跟科學園區的其他廠商一樣,採用外包模式,一樣乾淨整潔明亮。所不同的是餐廳沒有人幫你打菜,要吃什麼一切自己來,發水果的地方貼了一張紙條---- 每人限拿一袋(洗好切好的)。連入口處也很少有人在管,進餐廳自己用識別證刷卡,月底自動從薪水中扣除。

一位台積電副理告訴我:有一位員工被抓到吃飯沒刷卡,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開除。

當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彼此方便,成本自然下降,工作也越愉快。相反的彼此猜忌、防範、圍堵、監督。不但降低生產力,工作也被動,不愉快。各位親愛的夥伴..您是否也發現當您和周遭朋友、同事處於信任的環境中,做起事情來都非常的有效率,而且默契十足; 但是,處於猜忌和不諒解的情形下,任何事物都進展的很不順利...... 您了解了這道理。

從現在開始,就將心胸打開,用開放的心情,信任的態度,來對待每一位夥伴;或許剛開始,會發現,吃了很多虧,大家都還是防來防去,那是因為您的夥伴還不習慣您的處世態度。

記得:
堅持,對的事情就要堅持。
堅持,才能天長地久。
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