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聯合新聞網 | 全球觀察 | 全球金融風暴 | 國債鐘SOS:我快爆掉了!
美國國債飆升,不僅民眾難以適應,連紐約時報廣場附近著名的「國債鐘」都快招架不住。美國廣播公司 (ABC)1日報導,目前的美國國債數字是9兆8000億美元,此鐘尚可應付,但一旦達到10兆美元,它就必須設法更換,因為這個電子告示牌只能容納13位數字,無法顯示10兆的14位數字。

國債鐘是由已故房地產業者德斯待 (Seymour B. Durst)於1989年設立,他的兒子道格拉斯告訴媒體:「我們認為,我們還有一些時間。我們正重寫軟體,應付目前的經濟問題,而且正重設計新能容納更多數字的電子告示牌。」

德斯特機構計畫把這個電子告示牌增加兩位數字,容納15位數。

美國今天的國債金額與2000年9月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當年國債鐘曾關閉,因為國債數字下降。

道格拉斯‧德斯特不勝感慨地說:「當時我們舉行盛大的關閉國債鐘儀式,掛上一幅巨大國旗。大家說,希望我們永遠不要再啟用此鐘。」不幸的是,不到兩年後 (2002年7月),此鐘就再度啟用。

一旦美國國債達到10兆元,臨時的權宜做法就是把美元標誌「$」拿掉,騰出一個空位。
明報財經網 - 美元本位制 崩潰乃必然
【明報專訊】早前「亞洲股神」李兆基向傳媒談及投資之道時,說要找出「本位」,認為美國靠賒借度日,美元必然會跌,所以「本位」就是要先沽美元。

前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最近表示,美國有可能陷入經濟衰退。而格氏掌管聯儲局時,卻是往往靠放寬銀根來刺激需求和不斷製造金融和資產「泡沫」,以作為對抗經濟衰退或可能出現通縮的辦法。

美國經常指摘中國進行不公平貿易,人為操控人民幣匯價,因而頻頻向中國施壓,而最近中國副總理吳儀更特地飛到美國「送禮」,大買美國貨,以紓緩所謂貿易不平衡。

美國73年放棄金本位制

到底美元下跌,國際貿易失衡,以至令到全球經濟不穩定,之間的關係如何?又有沒有解決的方法?由金融分析師理查德‧鄧肯(Richard Duncan)所著的《美元危機:成因、後果與對策》(The Dollar Crisis: Causes, Consequences, Cures)一書,對此提供了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分析角度。

《美元危機》指出,當1973年美國宣布不再保證美元可以指定價格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正式解體,從此「美元本位制」成為國際通用的貨幣體系,而當美元本位制誕生日起,此一貨幣制度的內部矛盾,便註定必然引發各式的金融危機和美元必然走向崩潰的「命運」。

無限制增加貨幣供應量

鄧肯指出,由於美元本位制不用儲備作支持,所以只要有需要時,美國便可以開動印鈔機,無限制的增加美元的貨幣供應量。原來的金本位制或其他需要儲備才可發行鈔票的貨幣制度則不同,若長時間出現貿易失衡,因黃金和儲備數量有限,便不能無限量的增加貨幣供應來為貿赤融資,而黃金和儲備也會流失,以至令國內利率上升,信用緊縮,直到經濟收縮及物價下降,最終貿易競爭力恢復(貿盈國家則相反,隨黃金及儲備流入,會推高通脹,令價格攀升而削減貿易競爭力),貿易失衡便可解決。

採用美元本位制後,美國不論政府或民間便看似「無後顧之憂」,可以無限量的增加貨幣來為貿赤融資,又或是無限量舉債,大不了要還債時便以新債養舊債,又或開動印鈔機,多印鈔票還債。如此,貿易失衡便沒有了如金本位制的調節機能,卻令美元供應氾濫,各個貿盈國家滿手美元作為儲備,令本國貨幣面對升值壓力,並同時要為這些儲備找出路,最後又唯有購入美元金融資產如美國債券和股票等,最後令到美國得到融資,又可發行新債並增加消費……。

失去解決貿易失衡的能力

美元本位制的好處是每當經濟衰退或有通縮危險時,可以藉增加美元供應來加以對抗,但美元貨幣供應氾濫,卻令美元貶值成為必然,且喪失了解決貿易失衡的能力,更麻煩的令資源配置錯誤,在人為低利率下股市可以不理性的攀升。

然而,一切都建基於人們和外國政府對美元的信心,而他們真的可以永無止境的將儲備為美國融資,對美國無限制增加負債可以視而不見?當外國政府和人民對美元和美債失去信心,不再願意再為美國貿赤和債項融資時,便是美元崩潰之日,全球經濟出現大麻煩之時。

撰文﹕陸振球
知名天使投資人評估公司的條件(2008年) | Tsung's Blog
在過去幾年,我的投資方向主要是數字媒體,大多都與廣告業有關聯。多數項目都能提取出大量有價值的數據。至今為止,我對我的投資收益很滿意。盡管許多創業公司將開始盈利並成為傑出的大公司,但我並不看好接下來幾年廣告業的發展。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我覺得應該調整一下我的投資計劃。

一般來說,獲得我的投資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 兩到三人的創業團隊,CEO在產品上有遠見
2. 擁有一個強大的技術領導人
3. 激情四射又謙虛好學的CEO
4. 我不用看說明就能在30秒內明白的商業模式
5. 公司有一個內部測試版的產品,已經有用戶在使用和反饋
6. 在未來六到九個月內盈利的能力
7. 按照商業計劃執行,只需要100到200萬美元就能起步,在VC退出時市值可以達到2500到5000萬美元之間的公司
8. 公司願意提供內部期權,在退出時可以放大十倍市值

在我所投資的項目中,並不是每個項目都滿足以上條件,但大部分是。由於廣告投放預算的不確定性、越來越殘酷的競爭以及神經過敏的全球金融市場,我繼續添加了以下幾個條件:

1. 出讓股份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品牌形象、信譽和早期收益
2. 可以在六個月之內得到收益
3. 公司的報價建立在投資回報率之上,可以增加收益而且降低運營成本
4. 可以方便地與現有的平臺或項目整合
5. 正在使用開源程式,或者自己可以完全(或部分)開源
6. 有多個收入源,例如:軟體、維護、服務等

簡單地說我看重的並不只是公司結構、投資回報率等等,這些都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東西。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公司應該找到更好、更廉價和更有效率的運營方式。有趣的是,這讓我瞭解到一些關於網路服務和雲計算的機會。為了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越來越多的公司將數據和服務放置在“雲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