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矽巷啁啾:小額創投

蘋果日報 - 2011042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423&sec_id=15307&subsec_id=15326&art_id=15192807&cat_id=13731344&coln_id=5998370


去年底,公司進入新股東新階段。不久,猛員 R自組班底搞新 Startup,我投入了種子資金,與有榮焉。 R擅產品開發,我沒有參與。不見幾月, R說產品已獲美國權威網站報道,也打進了 Y-Combinator的最後階段,怎麼看,也是頗有瞄頭了。
介紹 YC之前,先交代背景。搞 Startup,大部份團隊的終極目標是上市,但上市例子很少,所以一般都把目標降低,轉為賣盤,一次過套現。這目標是否「妥當」,是喜好問題, Steve Jobs就曾經慨嘆,當今矽谷的年輕創業人,整天只想被巨擘看中,賣個好價錢,沒有建立帝國的野心。如果有人告訴你,創業是因為想賣盤,大概會覺得出奇,但在科網行業,卻是普遍現象。

看準潛力 回報以倍計

Startup要快速增長,一般難以靠盈利支持。如果創業人本身有足夠資金捱到終點,當然理想,但屬少數,大部份要靠外來資金。第一次搞 Startup的人多數沒有資金,無錢就去籌。市場上,總有些手執資金但不想或不能自己出手的人,樂意下注。一般來說,一輪輪的籌,越後期數額越大。
回頭說 YC,創辦人 Paul Graham早年曾搞 Startup,賣了給雅虎。他發現,這幾年間,開發網站的成本低了很多。以前,拿個計劃書去和風險基金籌款,一籌要籌上百萬美元(否則基金經理嫌濕碎),拿到錢才啟動。現在 3個大學畢業生,快手快腳,一個暑假也可以推個產品出市場。 Paul Graham斷言,這種趨勢會持續,傳統風險基金的運作模式會變得過時。新的缺口,會是碎碎的,幾萬幾萬美元的,分散來投。
他不光說,還親自押注,開了 YC,專收有潛質的早期 Startup,給每個團隊兩萬美元不等,調教 3個月,換百分之六的股份,當然,最值錢不是他的錢,而是他的建議和人脈。以這個價來說,一個只有 300萬美元的收購,已可為 YC帶來 10倍的回報。結果很成功,惹來大量的這類型小額創投湧現,甚至有基金宣佈,被 YC看中的,一律會再獲派資金,連下一輪的籌款活動也省掉。
再說一遍,在香港搞 Startup抱怨沒有資金,卻又不出去美國或內地籌款,是自虐的行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