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名家名著﹕「完全變態」手冊——卡夫卡《變形記》

2007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一天早晨格雷哥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在牀上的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殼蟲。」這是捷克小說家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的《變形記》的第一句。這樣看似平平無奇的一個句子,蘊含了文學想像的淵源,啟發了許多後起的作家,是20世紀現代小說的開門咒語。

《變形記》原題是Metamorphosis,其實是個生物學名詞,中譯為「完全變態」,意指昆蟲的幼蟲蛻變成結構上完全沒有相似之處的成蟲的模式,最佳例子是蝴蝶。顧名思義,小說的男主角薩姆沙就是經歷了這樣的變態。變成大甲蟲的薩姆沙想起自己的推銷員生涯,和家庭經濟的重擔,然後就聽到父母在外面敲門催促他上班。他拖着笨重的身軀,奮力下牀,嘗試開門解釋自己並非偷懶,怎料公司的主管已經親自上門查察。門一打開,發現兒子變成怪物,母親給嚇昏過去,父親則揮拳驅趕,把怪物踢回房間裏,狠狠關上門。自始薩姆沙變成了家庭的醜聞和負累……

卡夫卡是生於布拉格的猶太人,用德語寫作,作品多有寓言色彩,呈現出人類生存狀况的荒誕、孤立和迷失,並且流露出強烈的罪疚意識。卡夫卡選擇在一家保險公司擔任文職,工作雖然枯燥乏味,但卻讓他有較多空閒寫作。他在生時只發表過少量作品,39歲因肺結核去世,臨終時囑咐好友把他的手稿全部燒毁。好友背叛了他的遺言,陸續把他的遺作編輯出版,20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由此而「誕生」。

《變形記》之偉大,除了小說的驚人想像力,也同時在於它作為創作的寓言。文學想像本身,不就是一個「完全變態」的過程嗎?創作這回事,不就是把我們由原來的狀態帶引到完全不同的狀態的過程嗎?經過構想、代入、體驗、呈現,自己不再是原來的自己。難怪魔幻寫實主義大師馬奎斯說,年輕時讀了《變形記》,大為震撼,心想:天呀!人家能這樣寫,為什麼我不能?當然不是人人寫作也會變成令人噁心的大蟲——那暗示了卡夫卡的自我懷疑和嘲諷——不「變態」就沒法創作,卻是可以肯定的事情。

文:董啟章(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助理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