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親愛的程序員們,我有一個很好的創意


今天我收到一封郵件:

Myles, 你好
上周末我和XXX閑聊時,他告訴我你是一個編程高手,而且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你將要休假在家。我下周將會辭職,去專心投入我的一個創業計劃[...他想要開發的應用的描述...]。我沒有一點編程經驗,我正在尋找一個程序員和我一起完成這個項目。如果你對開發這個應用感興趣——或你知道有人對做這樣的應用感興趣——請告訴我。你可以直接打我的電話:(*** *** ****)
非常感謝,
*****.

我的回復:

你好 *****,
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願我們能成為朋友。
你說的項目聽起來很不錯,每當看到有人決定要步入創業世界時我都會很高興。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像你這樣抱有雄心壯志的人。
XXX說的是實情,我有一些編程經驗,而且接下來的幾個月我都會休假不用上班,但我真的沒有精力來開發這樣的一個項目。我們已經安排了太多的事情要做,我沒有剩餘的時間——很抱歉。
然而,我有一些建議:
— 事實上,我每周都會收到3、4封這樣的郵件。在當前的科技浪潮下,任何一個身兼技能並為人所知的程序員都會收到這樣的郵件。
— 如果你想搶到一個程序員,你需要把你有價值的東西拿到桌面上讓人看見。因為程序員會問自己,「我為什麼需要你來參與這樣的一個創意計劃?」我自己可以完成它…
—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
以某種形式酬謝程序員。
在相關領域裡有令人信服的專業/成功背景經驗。
具有相當的技術技能。
懂得良好的設計技術。
我並不是打擊你。我真的希望看到你的應用能出現在techcrunch網站的首頁上
祝你好運,
Myles

Ref:
親愛的程序員們,我有一個很好的創意 - - 香港矽谷
Dear Programmer, I have an idea

純粹睇錢,值得創業嗎?


如果純粹睇錢,科網創業值得嗎?

表面上,這應該是一條常見問題。但實際上,很少見有人問。我懷疑,少人問,不是因為大家從來沒有從錢的角度想過,而是因為,創業的人,過份樂觀。平時聽Google、Facebook的故事,睇Techcrunch講Instagram、Drawsomething賣了幾個億,於是覺得,一旦Exit,肯定甚麼到賺回來。

我創業,是誤打誤撞,項目原本只為興趣,後來才演變成全職,當年也沒有怎樣計過數。直至有一次,在網上看到一篇訪問,關於全球最大社交遊戲開發商Zynga,對,即是那個令你瘋狂種菜那一間。記者問,不少人指,Zynga早期,用了不少灰色手段搶客,是真是假?創辦人聽了,半含淚地承認,當年手法,確實有爭議的地方,他這樣做,是因為他創辦Zynga時,應承過自己,今次一定要賺到錢,有牙力,才拿基金的錢。

等等,Zynga的創辦人,不是出名在Zynga前已經Exit過不止一次嗎?為何講到這樣慘?再看下去,發現原來他之前的Exit,主要是幫基金贏錢,自己袋的不是超多,於是乎,發誓要一吐污氣。看到這裡,我想,到底Exit背後,創辦人袋走幾多?條數怎麼計?

首先,Exit有兩種,一是收購,一是上市。上市這條路,自從科網爆破,已經窄了很多,九九年起,每年收購的數目,比上市的高出幾十倍不止。未必是現在市道艱難,可能是,當年科網泡沫太亢奮,上市太不健康地容易罷了。宏觀來看,創業Exit,被收購的機會,遠超上市。

收購,金額通常比上市細得多。甚麼為之一個好數額的Exit,見仁見智,一般來說,50M美金已算不錯。有統計說,過去十年,平均每年,有一千五百家公司,有創投基金注資,每年超過50M的收購,只有八十個。不能直接比較,但粗粗地計,八十除千五,過50M,已經是有基本注資的公司中,頭百分之五的一份子,一點也不失禮。

50M的收購價,錢最後是怎樣瓜分的?

當然,每單項目都不同,但總的來說,基本的框架一樣,有人以最大路的式樣,以平均數做了一個樣板的例子:公司2002年創辦,八年後,即2010年,以50M賣出,修成正果,要開香檳慶祝。中間八年,共集資三次,第一次,A round,以一蚊一股,集了5M;第二次,B round,兩蚊一股,集了15M;C round,金融海嘯之後不久,10M,都是兩蚊股,已經算好好彩。

總共集了30M,然後賣了50M,兩倍不夠,已經聞到?味。還有中間頭兩輪集資,每輪都要先畫出百分之十五的Option Pool,第二輪又發Warrants給前一輪投資者,然後每個基金,又要有個兩倍的Liquidity Preference,即是說,投資者先要保本,再乘二,?完之後,先再同大家按比例分。層層疊搞完一大餐,創辦人共分得5M。不要忘記,成功的Startup,很少只有一個創辦人。當最低消費,兩個創辦人,對拆,各拿3M不到。

關鍵是,科網公司早期收入,通常不足以維持或擴張,要集資,到有錢分的是候,就發現割肉籌款,其實成本不低,除非你贏開巷。但對家投資的,膽搏膽,不易敲中,也容易輸。整盤來看,屬贏家贏盡,萬人墊底。八年3M,算幾高,要看看創辦人打工,可以賺幾多。如果有工程底,入到Google、Facebook,做中高級職位,要追近或過到,不是無可能。講到尾,單睇錢,看機會率看回報,創業條數,其實不襟計。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How Subversion conserves disk space?


http://www.open.collab.net/community/newsletter/2007-03.html

To keep the size of the repository as small as possible, Subversion uses deltification, also called "deltified storage". Deltification is the encoding of a chunk of data as a collection of differences against some other data. If two files are very similar, deltification results in storage savings because only the changes are stored, not the entire file.

This works 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what filesystem back-end you use. In BDB fulltexts are found at the tips of each distinct line of a file's history. When a change occurs, the new version is stored as fulltext, then the previous version is rewritten as a delta against that new version. FSFS stores delta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so that old versions never need to be rewritten. When a file is changed, the new version is stored as a delta against an older version.

Most source code files change frequently and Subversion's performance would degrade if it had to use every individual delta to re-create a file that has changed many times. Subversion uses "skip-delta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Skip-deltas are deltas that are calculated not against the immediate next or previous version, but against a version that's closer in the chain of deltas to a fulltext representation of the file. This way the version of a file can be re-created using less deltas than when a delta for each individual change would be needed.

For repositories created with Subversion 1.4 or later, space savings increase further because the delta chunks are stored using a compression algorithm.

[FW] 让消费者数学无能的11招


让消费者数学无能的11招
http://www.dongxi.net/node/21555

你走进一家星巴克,看到店里对同一杯咖啡提供两种套餐:第一种是加量33%不加价;第二种是原价降价33%。哪种更好?
“它们差不多一样!”,如果你和参加发表在《市场营销杂志》(Journal of Marketing)上的一项新研究的学生们一样的话,你会这样说,那么你就错了。这两种套餐看起来好像相等,但是实际上,33%的降价相当于加量50%。数学计算时间:假设标准咖啡的价格是一美元三夸脱(即每夸脱0.33美元),第一种套餐一美元可以买到4夸脱咖啡(即每夸脱0.25美元),第二种66美分可以买到3夸脱咖啡(即每夸脱0.22美元)。

结果:免费得到多余的东西比得到同样的东西、花钱更少,感觉好点。对这一简单事实的应用却是极广的。卖燕麦么?别谈什么降价,讲讲盒子大了多少!卖车?省省大谈MPG转换的口水吧,谈谈能多跑多少英里。
这种小技巧能行得通,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消费者们不知道到底商品该花多少钱,所以我们就依靠我们大脑中并不严格定量的部分;第二,尽管人们花的美元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依据加起来能导致数学盲的线索和半思维来做出决定。
下面是另外十种消费者数学很差的方式,在历史学家兼作家威廉·庞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帮助下完成。

(2)我们受到第一个数字的严重影响。你走进一家高端的商店,就假设是爱马仕 (Hermès,是世界著名的奢侈品品牌—译者注。)吧,你看到一个包包的标价是7000美元。“哈哈,那简直贵得离谱!”你和朋友说。“7000美元就买一个包!”然后你发现了一款很好的手表,标价367美元。和天美时(Timex,是美国人最喜欢的时尚类手表品牌,以低端产品为主—译者注。)手表相比,这款绝对超贵。但是和那款你刚刚记得的7000美元的包包相比,这绝对是便宜货。这样,商店就能调整或者定下你的消费预期。

(3)我们很害怕极端。我们不喜欢廉价的感觉,我们也不喜欢上当受骗。既然我们不确定商品的价值多少,我们就会避开过高或过低的价格。商家就会利用我们对中庸的偏爱来对付我们。下面是个不错的故事:
人们有两种啤酒可以选择:2.5美元的高级啤酒和1.8美元的廉价啤酒。约80%的人会选择更贵的那种啤酒。现在引进第三种啤酒,除了前面两种,还有一种超便宜的啤酒,只需1.6美元,现在80%的人会买1.8美元的啤酒,其余人会买2.5美元的啤酒。没有人选择最便宜的啤酒。
第三次,他们撤去了1.6美元的超便宜啤酒,换成一种3.4美元的超高级啤酒。大多数人选择2.5美元的啤酒,一小部分人选择1.8美元的啤酒,约10%的人选择最贵的3.4美元的啤酒。
简而言之,我们都是金发姑娘。(Goldilocks,童话故事“The story of the three bears"里小女孩的名字。故事里Goldilocks去了三只小熊家,总是选软硬中等的椅子和床等---译者注)。

(4)我们都爱理由。在其著作《无价之宝》中解释了,当威廉姆斯-索诺玛公司(Williams-Sonoma)在279美元的模型旁边加上一个429美元的面包机后,发生了什么:便宜的一款的销售量翻倍,尽管实际上几乎没人买那款429美元的面包机。经验教训:如果一款产品卖不出去,试着在旁边放置一个外形几乎差不多、但是价格却是其两倍的产品。这让第一款产品看起来像是个一定要买的便宜货。这种策略有效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喜欢理由。由于很难知道商品的真实价值,我们需要一些说法来向我们自己解释所做的决定。价格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由和一个动机:那个279美元的面包机比另一款便宜了差不多40%--我们占大便宜了!好理由。

(5)我们被告知什么,就做什么。行为经济学家喜欢在学校里做实验,他们发现在水果上闪点光、把沙拉像糖果那样摆放,可以让孩子们多吃水果和沙拉。但是成人们也同样受这些简单游戏的影响。例如,一些精明的餐厅,就会利用一些简单的技巧,如图片和画框等设计菜单,以将我们的目光吸引到最有利可图的菜品上。好的经验法则:如果你看到菜单上一道菜是被突出的,画框的,配图的或是与一个非常昂贵的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它可能就是一个高利润的产品,餐厅希望你能看见并考虑。

(6)我们让情绪控制自己。庞德斯通的书中一个著名实验中,为志愿者们提供10美元以内的一定数量的钱。一些被认为是不公的出价(假设是1美元),会激活脑叶皮层,“另外这也会由疼痛和恶臭引发”。当我们觉得我们被宰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觉得恶心—即使是个还不错的交易。庞德斯通将此与迷你吧实验等同起来。很晚了,你很饿,那就有一个士力架,但是价格让你觉得非常不爽,于是你决定宁愿饿着自己,也不要觉得是被宰了。另一方面,便宜货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即使是世界上最没用的垃圾也会很有吸引力,只要价格非常便宜。

(7)我们很容易被酒精,时间,决定变得更笨。年轻的时候,你在一家酒吧喝醉了,你很容易和陌生人做一些蠢事。“我有没有全面地评估这个复杂的浪漫情景呢?”,喝了7杯酒后,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所以我们通常会问自己一个更简单的问题:“他/她性感吗?”我们在喝醉、倍感压力、疲累等等疏忽的时候,关于买东西,我们更可能会询问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杂货店里,便宜的糖果条和口香糖通常放在收银台附近,因为那里是疲惫的购物者最有可能放纵渴望而不关注价格的地方。有酒的午餐有利于达成协议,因为酒精会立即缩小我们脑袋里的复杂因素的范围。如果你想让某人冒一次被低估的风险,把他灌醉,或者让他疲累或耗尽其自我。

(8)我们心疼交易成本。在这里的一个私人理财专栏里,梅根·麦卡德尔(Megan McArdle)请她的读者放弃一些经常性支付的交易,例如健身房会员和订阅并不使用的报纸和服务。“别买那些你不消费的东西。”似乎是个再清晰不过的建议,但是梅根有重要的一点。我们受一些订阅、会员制和捆绑产品的吸引,部分是因为我们试图避免交易费。我们宁愿多付一点点,也不愿遭受拿出钱包、看着我们的钱流向每个健身房季/电影等等时的心理之苦。

(9)但是关于回扣和担保我们却表现得很怪异。现在既然我已经告诉你消费者避免另外的支付,我应该加上两种我们喜爱的额外支付:回扣和担保。第一种购买财富的幻想(我花钱还有钱拿!)第二种购买心理的安宁(现在我能永远拥有这个东西,不用担心了!)这两种基本都是伎俩。“与其购买一件东西然后拿折扣,”庞德斯通写道,“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支付较低的价格呢?”。 “ [担保]没有任何合理意义,”哈佛经济学家大卫·卡特勒(David Cutler)这样告诉《华盛顿邮报》,“一个产品坏掉的隐含概率要大大高于你负担不起修理或更换的风险。如果你买了一个400美元的东西,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那种消费水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你需要保证的风险。”

(10)我们迷恋数字9. 高达65%的零售价格以9结尾,为什么?人人都知道20美元和19.99美元是一回事。但是数字9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件商品打折了。这件东西很便宜。这件东西是某个知道你喜欢打折和便宜商品的人定价的。换句话说,9已经超越了魅力价格的地位,成为买者与卖者之间一根承载无声理解的电缆,说明该产品定价非常合理、有竞争力。一家高档餐厅里的壳鱼拼盘的定价里有9是很愚蠢的。没有一个愿意花170美元吃龙虾的人会寻求打折。但是同一个人,在买内衣的时候(研究已经反复显示),更可能会买价格是以9结尾的产品。记住:购物是一个注意力游戏。消费者们不仅是在寻找产品。他们也在寻找产品值得购买的线索。我们大脑中寻找便宜货/打折品的角落在数字9中发现了可以达成的交易。

(11)我们受一种强烈的公平感控制。我已经解释过我们的大脑在看到便宜货和宰人货时如何有不同的反应。购物者的大脑受一种公平感推动。我们又回到我们不知道东西该花多少钱这点上,所以我们利用线索告诉我们应该为商品花多少钱。经济学家丹·阿雷利(Dan Ariely)做的一个实验非常好地解释了这一点。阿雷利谎称他要办一个诗歌朗诵会,然后他告诉一组学生,门票要花钱,告诉另一组学生参加朗诵会有钱可拿。然后他再告诉两组学生,朗诵会是免费的。第一组学生急于参加,认为他们免费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第二种学生大多数拒绝了,认为他们被迫为同一个事件志愿服务,却没有补偿。  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的诗歌朗诵会价值几何呢?学生们不知道。这就是关键。我也不知道。这也是关键。一件全系扣的衬衫价值多少呢?一杯咖啡价值多少?一张人寿保险单价值多少?谁知道!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结果,购物大脑只在知道的地方使用:视觉线索,激发的情感,比较,比例,关于便宜货vs. 宰人货的感觉。我们并不愚蠢。只是易受影响。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Short note about Hong Kong Tax

薪俸稅
---累進or標準稅率
--- 如果夫妻其中一人收入少於免稅額,合併課稅會更好
個人入息課稅
---有樓/做生意時合併課稅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Speed of some Micro SD card

kingston class 4 4GB 17.2 9.9 Sandisk class 2 4GB 10.8 2.4 Adata class ? 2GB 15.4 5.0 Non-MicroSD To Class 10 2GB 16.0 ~7.3 Sandisk class ? 2GB 10.5 6.3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FW] 金融雲端: Google教你調控經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3/16598480

大數據( Big Data)可說是近年炙手可熱的課題,互聯網及手機網絡上浩如煙海的資訊,如何可以化成有用的訊息,作為業務上的機會,或政策上的指引,是一條價值萬億的問題。無論如何,這股趨勢已不可擋,繼有對冲基金分析 Twitter上的留言情緒來炒股後, Google也成為中央銀行的借鏡對象,不但用來改善預測經濟的能力,更可能用來預防下一波金融危機。
單單今年6月份, Google已錄得1190億次搜尋,這個超級數據庫,如何變成有用的資訊? Google的首席經濟師 Hal Varian(在學術界名氣甚大,其中級教科書是不少修讀經濟的本科生指定讀物),數年前已發表報告,講述如何可以透過 Google的搜尋關鍵字數據,來改善汽車銷售、房屋銷售的預測。他發現,越多人搜尋及瀏覽汽車資訊,往往預示汽車銷售會上升,又或搜尋失業救濟等字眼越多,也可能意味失業率上升。

關鍵字搜尋量 預視需求
最新一期《商業周刊》便報道,越來越多中央銀行,開始追蹤關鍵字趨勢來研究經濟。好像英倫銀行收集 Google上關於求職津貼的關鍵詞數據來預測失業率;西班牙央行則用旅遊相關搜尋,來預測英國遊客入境數字;連紐約聯儲局亦採用 Google的數據,來提高按揭轉按數字的預測準繩度。
Google現時透過 Google Trends,發放一至三日前的搜尋字統計,雖然並非即時數據,也已經較收集傳統的經濟數據快了不知多少。
除了搜尋字外,最近有學者亦使用 Google的搜尋器原理,來研究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銀行與網頁如何相提並論?因為 Google為用戶尋找最相關資訊的方法,是先計算某網頁有多受歡迎,而受歡迎的準則,是有多少網頁連結至該目標網頁,越多連結者,間接代表網頁的資訊有用,故此會給予較高的分數。
同理,某銀行對系統帶來的風險,不一定關乎資產規模或問題貸款的多寡,而是與其他銀行的連繫網絡,若它出事會拖多少銀行落水,以及這些被拖落水的銀行的脆弱程度。換言之,是網絡效應主宰系統性風險。

銀行連繫網 揭系統風險
據《彭博社》報道,研究只使用了有公開資料的銀行互相持股關係,再放入修訂了的 Google搜尋運算法計算,已發現2008年時,巴克萊、美銀、摩通及蘇皇,比花旗、德銀有更大的系統性風險,即使後二者的資產規模及生意均大得多。若能進一步掌握銀行間的資產負債資訊,計算便可以更準確,令銀行會帶來的系統風險清晰化,監管當局出招時便可以打在要害。
當然,這些新數據目前大多是補足原來的統計方法,仍不能取而代之,有效性亦要觀察,而且 Google數據佔整個互聯網的訊息量,份額正因為 facebook等社交網絡的出現而減低,不過,大數據的世紀已經來到,你的行蹤、購買習慣、交友網絡、情緒、健康狀況、政治取向都已一一記錄,相信不出數年,連人口普查也開始變得多餘。

丘亦生
金融中心 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山寨機醞釀復活 聯發科這回難賺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6967&p=1

六月一日,廣東省深圳市,囊括全球手機晶片四五%市場的通訊霸主高通(Qualcomm),舉辦第二屆中國合作夥伴峰會,四百多家手機業者齊聚一堂。中國聯通、聯想、龍旗與眾多中國白牌手機業者到齊,聲勢之大,似乎有意給一星期後,將舉行客戶大會的聯發科下馬威。

有趣的是,中國最大網路搜尋引擎百度,赫然在其中。

「手機強迫症」上身
臉書挖角蘋果,加入戰局

原來,五月中,百度宣布委由長虹開發硬體、富士康代工,正式從軟體跨硬體,加入「千元智能機」(售價人民幣一千元的智慧型手機,低於新台幣五千元)的激烈戰局。而在高通大會的三天前,也傳出全球社交網站霸主臉書(Facebook)挖角蘋果(Apple)工程師,計畫明年推出自有智慧型手機。

百度與臉書並非特例。四月,網路書店亞馬遜(Amazon)盛傳將推出自有品牌手機;高通大會期間,中國入口網站網易也暗示將跨足手機。去年以來,中國網路公司更是一窩蜂搶進手機市場,阿里巴巴、奇虎三六○、盛大、騰訊等;就連去年底在中國引發搶購的「小米機」,主導者小米科技執行長雷軍,也是金山軟件董事長;頓時網路公司猶如「手機強迫症」上身,誰都不願缺席。

然而,今年智慧型手機快速跌價,去年底發表的千元智能機,現在就打了七折,怎麼看都不是穩賺生意,網路公司卻爭相搶進,原來,他們要的是「發言權」。

「這(手機)是現在最火拚的地方啦!現在大家訪問網站,不是用PC(個人電腦),而是用手機,你同意吧?」聯發科前財務長、現任小米科技財務長喻銘鐸解釋,「那這就有差別啦!假設有一款熱銷手機,它(先)內建誰的網站,是不是對那個網站有很大的影響?就好像以前做功能機的時候,大家都跑來求MTK(聯發科)啊!說你的量這麼大,可不可以幫我預載啊?你賣五億支,幫我預載、就五億個客戶了。」

各家爭搶發言權
內建自家網站,緊抓用戶

「大家要搶的,是手機裡面的發言權,」喻銘鐸認為。這也是全球趨勢,所以這就是為什麼Google賠錢也要做Android平台。

這是商機,全球已有近十億人口透過手機上網,而中國,又是智慧型手機最大的市場。

「他們(網路公司)希望你離開家裡、辦公室的電腦後,還能繼續用他們的網站,」高通全球資深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裁王翔說,「阿里巴巴買下天宇(中國手機大廠),是想用這個平台,嘗試把它的服務像是淘寶網加在上面,不一定是想賣硬件(手機)。」

這也是不得不為的競爭。人們正處於智慧型手機使用習慣的建立過程,若手機先內建同質性的網站如購物、入口等,消費者很可能就直接用手機內建的,而拋棄在PC時代的喜好網站,這都是網路業者必須提防的威脅。

外在環境的成熟,也鼓勵了這些網站廠商。

例如去年底熱賣的小米機,直接是透過網路銷售,省下通路成本,這正是網路公司擅長的領域。

高通更是助長了這一波風潮,去年底推出高通參考設計(QRD),幫客戶完成了大部分的手機設計開發與測試,讓硬體門外漢的網路公司,也能夠進軍手機領域。王翔說,近半年裡,已經有十七家QRD客戶發表了二十八款新手機,今年還將有超過一百款新品上市。高通在這個新部門的人員編制,短短六個月內也增加了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網路公司推出的智慧型手機,售價都低於人民幣一千五百元(約合新台幣七千元)。這「肯定會造成競爭更激烈、售價更低,好處就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夠從2G轉到3G,」王翔認為。

白牌手機戰再起
聯發科轉向,恐難搶商機

深圳大型白牌手機廠輝燁董事長翁偉民則預估,年底該公司智慧型手機將跌破人民幣四百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八百元),但隨之而來的龐大市場需求,將讓沉寂已久的白牌手機業者再起。目前,高通顯然比聯發科吃到更多商機,因為聯發科今年把資源都放到占市場八成的運營商與大品牌廠,反而忽略占全球市場兩成的白牌手機市場,而讓高通在此搶得先機。

至於業界如何看待這群「手機新兵」?創新工廠執行長李開復在網上評論,網路公司與手機的企業基因不同,絕大多數網路品牌做手機,「不但不能加分,還要扣分,」因為手機是不賺錢、又得花大錢的投資。

但網站公司也有話要說,百度移動雲事業部系統研發副總監惠天舒說,「低價不等於低(品)質。」而且,軟體業最後是要靠服務賺錢,重點並不在硬體。

然而,一位手機業者的評論頗中肯,「大家不會因為你是百度,就去買你的手機,最後還是要看品質。」網路公司忙著把自己的服務內建到手機之前,還是須先審視產品是不是真的夠好用、夠便宜,才能真正吸引消費者青睞。

Why Do Startups Fail?

打造一个成功的企业是每个创业者的目标,但是在12家新创企业里,往往只有1家能获得成功。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创业公司都会失败呢?我们来看看创业公司Genome针对3200多家高成长科技企业所做的调查报告。以下是一些很有趣的发现: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最终得出任何一个企业成功的两大核心:好的产品和该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创业企业都可以规模化,但是这个过程中需要在以下5个方面保持平衡:客户、产品、团队、商业模式以及资金。而在所有失败的创业公司中,起着主导因素的是过早规模化。

一家企业的成长历程(生命周期)基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发现(Discovery):这个阶段主要是确认自己是否在解决一个真正有意义的问题
验证(Validation):验证人们是否对你所打造的产品感兴趣
效率(Efficiency):改进商业模式、提升获取客户的效率
规模化(Scale):快速成长
保持与再创新:当规模化到一定阶段后,公司需要保持下去,同时通过不断的再创新继续这个循环
那些过早规模化的企业被归类为矛盾型(Inconsistent),其平均的筹集资金在110万美元左右;而在适当时期(正确时机)规模化的企业,我们将其归类为一致型(Consistent),其平均的筹集资金在340万美元。

这两大类型的创业公司在团队、资金、客户获取、用户增长等方面都拥有很大差异:

团队:实现规模化前,矛盾型创业公司的团队人数比一致型创业公司多50%;但是规模化后往往比后者少50%
资金:矛盾型创业公司在效率阶段所融资金往往是后者的3倍,但是在规模化阶段却比后者少了18倍
用户获取:过早规模化的新创企业中,有超过45%的创业公司用在获取用户的费用每个月都超过了15000美元,而一致型创业公司几乎都少于这个数目
用户增长:矛盾型创业公司的用户数在发现阶段是后者的10到12倍,在验证阶段也比后者高出1到1.5倍;但是在效率阶段,则比一致型创业公司低7到8倍,而规模化阶段则低了16到26倍。两者的爆发期显然不一样
在发现阶段,两种类型的创业公司的关注点也有着很大区别:77%的矛盾类创业公司在这个阶段将超过一半的精力放在了产品的发展上,而45%的一致型创业公司将精力集中于客户发展

http://www.36kr.com/p/118875.html
http://processanditeration.tumblr.com/post/20069397062/why-do-startups-fail-an-analysis-of-3-200-high-growth

洪文正:移動應用程式帶出無限創意

近年,各大小廠商都不斷推出各式各樣的移動裝備,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經過不斷的改良,並加入更多創新構思,配置更新更高效能的硬件,現時這些智能裝置已經成為不少人的必需品。

隨著更多手提智能裝置的推出,移動應用程式的重要性不斷提高,除了傳統網站外,很多公司都趨向開發不同種類的移動應用程式為客戶提供服務。由 於香港擁有優質的移動網絡及高覆蓋率,加上價格亦漸為大眾所能負擔得起,大部分用戶使用各種移動裝置的時間已經比使用一般個人電腦的還要多,使移動應用程 式對香港人的需求不斷提升。

應用範疇廣泛

其實移動應用程式的應用範疇可以很廣泛,各行各業都有需要針對業務發展,開發相關應用程式,只需要運用一下想像力,必定能夠以此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以下為大家分享的是一些移動應用程式應用在不同行業上的例子。

首先,在航空業上,大家常用的主要都是各航空公司推出的應用程式,為大家提供航班資訊或航空公司資料等,而有部分亦提供航班預訂及預辦登機等 服務。但是有否想過有些應用程式是專為在航班上的乘客而設的呢?以筆者的經驗為例,每當需要乘坐飛機外出公幹時,都總會有一段長時間與外界隔絕,當遇著長 途機時,更可能有十多小時跟外間失去聯絡,可知道一個重要的商務決策對一間公司是何其重要啊!有見及此,已經有部分航空公司開始在航班上為乘客提供Wi- Fi服務,使你在飛行途中都可與外界保持聯絡。由於有空中Wi-Fi的出現,我亦與一些公司討論過,都認為可以結合雲端技術與移動應用程式,為機上的乘客 帶來更多方便,將雲內雲 (Cloud in the Cloud) 的概念帶到航空業中。

例如,在飛機上透過手機登入聊天室,透過飛機座位表,即可使用自家的手提裝置在飛機上與同一航班的其他乘客進行聊天。其實某些航空公司都已經 可以在自家的控制板內提供類似功能,但缺乏移動性。此舉可以為乘客增加商務機會並能夠認識更多朋友。另外,程式更可記錄乘客所到過的地方及飛機現時所在的 位置,並即時分享到各社交網絡,令這類資訊平民化,藉此可以與地面溝通,更方便預定接機時間。

另外,移動應用程式亦有助於語言學習方面,在手提智能裝置的幫助下,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不同國家的語言。透過音訊聽取真人讀音, 再利用錄音功能將自己的發音記下並作出比較,甚至可以利用AI人工智能分析並為其錄音評分,加強學習效率。透過移動應用程式可以使語言學習變得更方便、更 互動,特別是學習普通話可算是近期的大熱。

此外,移動應用程式亦可以應用到所有博物館上。以往,為方便遊客參觀博物館時能夠更清晰了解館內的內容,都會提供各種語言的講解機器的租用服 務。但是在各手提智能裝置漸趨普遍的情況下,各博物館都可以考慮以移動應用程式取代講解機器,這樣可配合愈來愈普遍的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構想,可以把資訊更方便地傳到用戶手中,又可減低博物館處理機器的成本。參觀者更可在參觀前預先了解相關資料,把握時間在參觀時透過即時講 解有更深入的了解,加上影像及視訊的幫助加深用家的印象。此功能亦有助於加強參觀者在參觀過後的體驗,一來可回顧相關資料,亦可以利用社交網絡向親朋戚友 分享經驗。

其實移動應用程式的出現,可以將很多傳統工業以另一種形式展現出來,為新一代用戶帶來更多的方便,當中包括各種傳統中國人的智慧,例如:結婚 習俗、中國醫學、姓名學等。以結婚習俗的應用程式為例,可以為新一代提供更多有關傳統婚嫁的習俗,包括各種儀式的次序、儀式詳情等,更可以為各新人提供慳 錢攻略。可以為新一代提供傳統的婚嫁習俗,讓其得以保留。而筆者都創作了一個名為病咗鳥的App,有別於以往較為困難的尋找醫院方式,特意加入了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的功能,利用鏡頭透過實境找出政府醫院的位置,並提供相關資料。

未來發展層出不窮

筆者認為未來的發展方向都將會是圍繞Web3.0的概念,並加入到移動應用程式中。個人電腦開始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各類型的移動裝 置。而各種移動設備中都不斷加入更新更快的硬件,包括不同類型的感應器,如GPS、二維碼掃描器(2D Barcode Scanner)、近距離無線通訊(NFC)等,取得相關資料後,用戶更可以透過互聯網,加上社交網絡上的個人資訊、個人網站瀏覽紀錄等可代表個人喜好及 需求,運用人工智能的分析獲取到最合適、最貼心的資訊。

除了現有的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外,將來更可能出現不同形態的硬件,再利用更具創意的應用程式,進一步將移動智能裝置隔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就如早前有報道指,Google將於年內推出智能眼鏡,並將會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眼鏡的鏡片將會成為裝置小型屏幕,並且具有鏡頭,可連接3G或 4G網絡,如智能手機般隨時隨地瀏覽即時資訊,在鏡片上顯示。此外,眼鏡更內置活動感應器及相機,用家可以透過擺動頭部來操控系統,同時亦可拍下眼前景 物,更可以利用擴增實景功能,將用戶身處位置和方向等資訊,配合應用程式來展示所在地的相關資訊。

大家有否印象,這種概念其實在多年前的漫畫龍珠的劇情中都曾經出現過,作用是檢測附近的資訊及作戰對手的實力,這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呢!時至 今日,這個構思不再是幻想,帶有相似功能的Google眼鏡即將推出,將當年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能在卡通漫畫中出現的技術帶到現實生活中。此舉亦證明只要有 夢想,有創意,凡事都有機會實現。

電腦設備的體積愈出愈細,產品價格亦不斷下調,在以上種種的因素的配合下,可穿戴式電腦(Wearable Computing)可望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為大家帶來更方便、更快捷的智能體驗。這款智能眼鏡的出現更可為可穿戴式電腦帶到一個新的階段,或許首先出 現的產品體積較大,並不適合長時間佩戴,但可以預期在技術更趨成熟時,會出現更多合適的選擇,說不定會逐漸演變成智能隱形眼鏡呢!

除了體積及可穿戴性的轉變外,裝置的操控方式亦層出不窮,由最初的滑鼠,到現時最流行的觸控屏幕,再發展到利用活動感應器的操控方式。可以想 像得到將來會出現更多更方便的操控方式,例如偵測眼球的移動方向、將晶片加到脷環再透過移動舌頭等方式,最後甚至可以讀取腦電波的信息來接收指令。

提升想像力及創意

科技本身是死的,但只要好好運用你的創意,將新舊技術加上嶄新的概念串連起來就能夠成就一個新的商機,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這都取決於大家的 想像力。現今的中小學生都比較缺乏遠景,其實只要提升他們的想像力及創意,香港將來的科技發展必定能走的更遠,除了以上的各種應用外,帶出更多可能性。

雖然香港的市場較細,但作為一個國際性都市及擁有與國內的密切關係,而且香港人口密集,流動網絡的使用率亦十分高,香港絕對是一個很好的測試市場,為進軍中國內地甚至國際市場作好準備。

在軟硬件之間的配合,可以帶出無限的可能性,只要勇於創新、嘗試,將移動科技套用到香港不同的產業上,例如旅遊業及教育等,加強實用性,再加上香港人所擁有的無限創意,必定能夠在市場上佔一席位。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A small but interesting story

有一個有錢人,他愛奇珍異獸,懸賞尋找一頭黑色的獅子。

英國人知道了,苦苦辯證黑色的獅子會否存在。
德國人知道了,跑去圖書館找動物資料。
美國人知道了,馬上開飛機到非洲搜索。
日本人知道了,躲在實驗室培植新基因。
中國人知道了,去買了一瓶黑色油漆。
......
一大幫中國人聽到這故事,不約而同地讚歎道:“中國人實在太聰明了!”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FW] 香港樓價 有幾不合理?

香港樓價 有幾不合理?

一直想寫這個了,今天就寫寫看。
因為今天上地產網頁一看,嚇了一跳。

我知道專業人仕有能力買上車盤,屯門也有很多百多萬的樓宇。
但全港收入和樓價,現如何配對? 先看數據:

港人收入: (2010年)
月入11500以上: 50%
月入25000以上: 22%
月入30000以上: 12%

香港樓價: (2011年)
平均 $5920/呎。即 500 呎單位要 296 萬

我們算算看: 九成按揭供25年,假設幸運地仍有 P-3.1 (即 2.15%) 利息。
- 首期 $296400
- 月供 $11487
供樓開支,正常來說不應超過收入四成。($11487/0.4 = $28717)
即是說,連雜費,月入 $30000 的人,才買得起 296 萬的樓。
最高收入的 12% 人仕,才買得起 50% 樓價的樓

即是,香港約有一半樓宇,八成人買不起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周博裕、李鈞陶 :點石成金——企業流動通訊技術與「大數據」商機

信報財經月刊 2012年5月號

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大小企業電腦系統中不斷積累的數據,有如未 發掘的金礦,倘能善加利用,定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本文介紹各 行業如何將數據變成智能資產,並應用於日常營運中。

在數碼網絡經濟大行其道,流動通訊技術應用漸見普及的今日,創意 營商的下一大挑戰相信很可能是「大數據」(big data)了。這個由 「智能資產」(smart asset)和各行各業在營運中不斷積累的數據 資源,有如隱藏於企業內的金礦,倘知所挖掘和利用,將有助提升企 業創新營運和競爭致勝的能力。

龐大數據 企業無形資產

今天,從個人生活的消費到工商業的營運,社會上幾乎每一環節的經 濟活動無不產生數據。在日積月累下,堆積如山的龐大數據或儲存於 數據庫中,或散見於企業的電腦系統內,其中一些資訊可從專有數據 庫中提取,另一些公眾資訊則可收集自網絡社區或從資訊供應商處購 買得來。但隨着流動資訊投資的廣泛應用,數據來源已不限於傳統渠 道。試看目下以微型晶片為核心的無線射頻識(RFID)感測器的應用。 不難預測大數據營商機的時代已經來臨。今天從個人隨身攜帶的身分 證、八達通卡、信用卡、心臟起博器、乃至汽車用的公路自動繳費 儀、速遞郵包的郵戳及牧場中植入牛羊耳背的標記等,無線射頻識別 技術都能大派用場,可見現代生活中幾乎每一蘊含運作訊息的物件, 都可成為不斷發放訊息的資訊系統。

這些嵌入無線射頻識別感測器的物件,除能在毋須人為干預下感應環 境、溝通和自動調控運作外,尚能搜集資訊和分析,並透過與互聯網 的連結,發放出巨大的數據流量。這種向流動通訊技術配感測器所形 成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從資訊價值角度看,是企業一種無 形的智能資產,因為由此搜集得來的龐大數據,當中蘊藏無限商機。 筆者舉幾個新近的企業應用實例,可從中透視智能資產的未來發展潛 力,並探索「大數據」的機會和挑戰。

無線射頻技術 應用廣泛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太空船以無線射頻遙距送返外星圖片的攝影 機,八十年代臨牀外科以膠囊微型攝像內窺鏡讓病者呑服,使之游走 腸道後發送精確的消化道圖像,早已展示無線射頻識別攝像技術的廣 泛用途。九十年代,物聯網最先應用於物流與速遞服務的貨物及郵包 的全程跟蹤,包括運輸車隊的流動管理。在企業對企業(B2B)市場 中,物聯網廣泛用於跟蹤附有RFID標籤的流動供應鏈,目的在降低 營運資本和物流成本之餘,同時提高品庫存管理的效率。新近的應用 是歐美一些保險公司已開始在受保客戶的車輛上安裝RFID2感測器, 不但可遙控感測客戶平日的駕駛模式,且可透過GPS(全球定位系統) 記錄使用車輛的地區,以作為收取保費的標準,而不再以受保人年 齡、性別及居住地點的過時方式訂定保費。近年,美加的Zipcar租車 公司已率先在其車隊內嵌入感測器,並可毋須設置車輛租賃中心,而 為註冊會員提供網上預訂即時汽車租賃服務,歐洲有豪華汽車製造商 為其車輛配備可在意外事故發生前自動採取規避動作的網絡化感測 器。

在醫學應用上,由病者穿戴或植入體內的感測器可不斷提供健康狀況 報告,醫生可有效調整針對病者的醫療方案。

零售業方面,英國樂購(Tesco)超市為其零售客戶提供內儲個人購物 偏好檔案感測器的會員卡,當客戶上門購物時,感測器即時透過手機 提供某類客戶偏好貨品的折扣優惠,增加其購買意欲。多年前,施樂 (Xerox)首創影印機服務,近年感測器技術甚至在航空工業中催生一 項類似的嶄新業務模式:現代飛機製造商在建造飛機時,在整架機體 的各運行部件上安裝有全面的感測系統,能把飛機飛行時引擎磨損的 連續性資料,不斷發送到飛機製造商的電腦系統中。因此,引擎製造 商如今可保留其產品所有權,只向航空公司收取引擎使用費。這種收 費模式鼓勵航空公司主動執行預防性維護,從而減少因意外故障而造 成的停機時間。

物聯網同樣可以用於支援遠端更複雜的資源規劃和決策。例如在造紙 工業中,感測器能對造紙生產線的紙漿製造工藝條件作出詳細的監控 和自動進行調整,以減少廢物、停機和代價高昂的人手干預。又如在 石油和天然氣行業中,未來的探索可依靠廣泛置放在地殼上的感測器 網絡發放關於石油和天然氣更準確的位置與結構數據,配合高端軟件 系統對資料的分析,產生各種圖形顯示出來,從而降低開發成本和改 進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技術。許多基建設施如州際公路、跨海橋樑、石 油天然氣輸送管道網絡、輸電塔和水力發電大壩等,以及土壤水分、 洋流與天氣等環境數據的日常監察,也可透過感測器,以先進的圖表 及視像技術把所得的貟料傳送至管理部門,就事態發展進行即時應對 和決策。同樣,如倫敦和東京那樣繁忙的大都市,道路交通管理部門 已採用配合現場視像系數的感測器網絡,對市內主要道路的交通模式 作出全天候監察,以減少公路交通樞紐的擠塞,並增加交通網絡的有 效容量。網絡化的感測器和自動的回饋機制同樣可更改使用有限的資 源,包括能源和水,往往能提供更有彈性的定價模式。例如意大利的 安奈爾(Enel)和美國的太平洋天然氣和電力(PG&E)為住宅和工業客戶 提供可以視像顯示能源使用情況和即時成本的智能感測器。住宅用戶 可基於使用定價在高峰時間關閉空調或運行洗碗機;商業客戶則可採 用低價的非繁忙時間進行高能源需求的生產運作。

所謂「大數據」,乃提指大小超出以一般數據庫管理工具來捕獲,管 理和在可容忍時間內處理的數據集,其大小從萬億字節(terabytes, 又稱太字節或太拉字節,簡稱TB)、百億億字節(exabytes,又稱文字 節,簡稱EB)乃至十萬億億字節(zettabytes,又稱澤字節,簡稱 ZB)不等。大數據經常出現在各類科學研究中,例如複雜的天文物 理、氣象研究、基因組學、生物和環境研究,而本文僅集中討論與互 聯網搜索、電子商務和金融有關,以及企業在營運中積累龐大商業資 訊所呈現的大數據趨勢。

即使在此有限的範圍內,來自互聯網搜索和電子商務的交易數據、散 見於社交網絡用戶的消費模式與偏好,與收集自網絡社區及公共、私 有和購物源的大量客戶資料,這類資訊源已經以前所未見、每18個 月翻一番的速度積累成「大數據」。數據己席捲到每個行業業務功能 和現在的生產,同時勞動與資本的一個重要因素。據估計,在美國, 幾乎不論行業,凡員工超過1000人的企業,每家所存儲的數據平均 至少有200萬億字節(1999年美國零售商沃爾瑪的數據庫的兩倍)。

前,不少公司己意識到這個龐大的數據庫資源其實是個大金礦,只要 知所收集和分析,不但能讓企業有充足而及時的市場資訊,作出即時 的決策,且有利於推動研究與創新和市場行銷的根本轉變。換言之, 懂得善用「大數據」,可以點石成金,為企業創造前未有的價值。

據美國麥肯鍚全球研究院去年一份有關大數據的研究報告,就美國的 醫療保健、零售和製造業、歐洲公營部門和企業員工地域配置的五個 範疇資料分析,專家發現「大數據」均可在每個範疇內創造價值。例 如能充分使用「大數據」的零售商可增加其運營利潤率超過六成。 「大數據」在公共部門也有巨大的潛力,如美國醫療界能有效地使用 「大數據」,其營運效率和服務品的提升,將可每年創造超過 3000億美元價值,其中三分之二將以美國衛生醫療支出減少百分之 八左右的形式體現。在歐盟國地區,政府行政人員可以通過使用「大 數據」為企業員工地域配置服務的企業,也可回數高達6000億美元 的盈餘。

該研究報告尚綜合了五項能以「大數據」創造價值的方式:

一、增加企業資訊的透明度,掘潛在價值——企業把相關資訊發布到各大小部 門,能大大增加公司業務的處理效率,例如即時回饋的市場訊息明能改善產 品的設計、品質和銷售服務。

二、促進企業組織的整體營運效率——以數碼形式收集儲存從每月產品庫存量 以至員工病假紀錄的準確和詳細的資訊,可以分析其中的變數和可以改善的 空間,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營運效率,並讓管理層作出更好的管理決策。例 如有些企業甚至能用基本低頻預測(basic low-frequency forecasting)作為高 頻的臨近預報(high-frequency nowcasting)技術,及時調整其業務槓桿。

三、有助了解客戶現有和潛在需求——對客戶資料進行群組細分 (segmentation analysis),有助深入了解其真正需求和潛在需求,從而讓企 業更精確制訂其產品或服務。

四、改進企業訂定未來發展決策——對包羅企業營運與市場業界資訊的複雜 「大數據」進行分析,將有助企業極大地改進未來發展策略的釐訂。

五、提高下一代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大數據」可用於創造下一代產品和服 務模式。例如製造商可從嵌入現有產品中的感測器所獲得的數據,用來創建 嶄新的主動預防性維護售後服務模式等。

當然,使用「大數據」的效益會隨行業性質不同和企業的大小而有顯著的差 異。就目前來說,廣泛應用電子科技的高科技制造、資訊業、電子商務、互 聯網及萬維網企業、流動通訊、金融投資,以及採用物聯網的行業受益最 大,其中尤以千人或以上的跨國企業為然。不難推斷,基於萬維網的企業, 如亞馬遜(Amazon)、eBay和谷歌(Google)乃「大數據」應用的最早推動者和 測試者;其次是金融機構,例如美國第一資本(Capital One)的金融分析師, 去年協同包括IT專家和行銷人員的多功能團隊,以客戶「大數據」進行超過 65000次測試,目標為市場的細分和每年新產品組合進行趨向分析。美國網 上直銷新鮮蔬果雜貨商Fresh Direct利用「大數據」所提供的訊息,進一步縮 短市場回饋的反應時間;它基於在線交易數據、消費者訪問其網站,以及客 戶服務交互的情報每日調整其促銷價格。其他公司則從社交網絡挖掘即時數 據:例如福特汽車、百事可樂和西南航空公司,已設置專責部門分析消費者 發布關於社交網站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的個人需求訊息,,以衡量對其企 業市場行銷活動的直接影響,並設法了解消費者對有關品牌消費意欲如何改 變等。最近,英國一些擁有大量客戶資源的百貨商如樂購,也懂得利用「大 收回」效益躋身於全國百貨商的領先行列;其他規模較小的網絡零售商則通 過其忠誠顧客卡程式收集千萬客戶的交易資料,然後使用數據分析捕捉最新 的業務機會。例如為其特定客戶創建有效促銷手段,透過智能手機或電郵不 時發布促銷特價品的網上資訊。

缺分析人才 潛力不易挖掘

毋疑,除企業營運的內部「大數據」外,有關行銷市場、消費潮流、競爭創 新、社會政經和金融市道的外部「大數據」現已可從各渠道以較低的代價購 得,但使用這些「大數據」進行模擬實驗和分析的先決條件,是企業必須有 適當的人才及相應的組織,加上公司文化的變革,然後才能把「大收回」轉 化為可供企業測試新產品、指導商業模式創新及支援產品開發決策的有用資 訊。大多數公司都擁有大量營運數據,但卻無法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企業資 訊,主要原因是缺乏捕獲和分析企業數據的技術。更常見的情況,是他們既 無合適的人才和流程設計實驗,從數據中提取業務價值大的資訊,而管理層 亦未有相應地更改傳統的決策方式,即從信賴本能與經驗改為信任科學實驗 和嚴格數據分析的結論。若要部門經理及所有基層接受數據的價值,高層必 須先有信賴數據「測試和學習」的思維,然後才能為其團隊作榜樣。當然, 除了使用「大數據」的合適人才和技術設置外,企業仍須在公司架構及工作 流程上,對引進「大數據」作出適當的鼓勵措施,然後才能從中創造企業價 值。

在即將來臨的「大數據」世界中,數據分析人才的缺乏仍然是企業未能充分 用大資料的主要原因。據上述研究報告的調查,到2018年,美國將面臨的有 關戈才短缺——具深入分析技能的資深數據師達14萬至19萬人之多,以及 150萬名具相關知識和技能,能使用「大數據」的分析作出有效的決策的經理 和財務分析師。美國的情況尚且如此,其他地區可想而知。此外,如欲挖掘 「大數據」的全部潛在價值,尚有許多關於私隱權、安全性、知識產權及相 關政策和責任所屬等問題有待解決。

周博裕為亨亞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倫敦商學院理學碩士、南澳洲大學博士及 香港城市大學之工程博士。周博士於管理從事製造、市場推廣及金融服務之 上市公司方面 擁有豐富經驗,並擅長於收購合併事項。現任香港上市公眾公 司華普智通系統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美國上市公眾公司Celsion Corporation 董事,以及加拿大上市公眾公司Augyva Mining Resources Inc. 獨立董事。

李鈞陶為法國里昂大學及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生化哲學博士,先後出任《信 報》科技版編輯、《信報月刊》總編輯及《信報》專欄作家;曾就職於本港 多家生化醫藥上市公司擔任高層管理人員。現居溫哥華,閑來寫作讀書。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網路虛擬化公司Nicira:描繪未來的網路世界

http://wired.tw/2012/05/03/nicira-2/index.html
http://wired.tw/2012/05/04/nicira/index.html

Martin Casado站起來,伸手從桌上的筆記本撕下一張紙,筆記本的主人是Casado在Nicira的同事Alan Cohen,而Nicira是矽谷最令人感到新奇的新創公司。從Casado撕完紙到坐下來的這段時間裡,Cohen一直在講話。
Cohen熟諳說話的藝術,他曾在Cisco這間網路硬體銷售量超過世界上任何人的公司,作了六年的銷售主管。現在,Cohen推薦Nicira:「我們已經創造了新的類別,我們是一間網路虛擬化公司(network virtualization company)。」
Nicira想要把網路硬體的核心移向軟體,讓Cisco變得無足輕重。在Cohen進行相關的簡短促銷說明時,Nicira的科技長(chief technology officer)Casado正安靜地在紙上塗塗寫寫。他一面列清單,一面畫圖,並把清單內容跟圖像連在一起,讓紙上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某種詳細的流程 圖。
原來,Casado在紙上塗寫,是在擬訂他等一下要告訴我們的內容:這間快要五歲的公司的出身和Nicira的高尚目標。他說:「我拼湊出了一個故事。我的思考方式一向都很直接。」這就是他的作風,不過這並不能充分說明他的腦袋的運作方式。
Scott Shenker是物理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資工系教授,也是前全錄帕羅奧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的研究人員,他跟Casado在過去的幾年內,針對Nicira正嘗試解決的網路問題方面合作密切。Shenker說:「Martin Casado是個令人靠杯驚訝的傢伙!我這輩子看過很多聰明的人,但是不管從哪方面來看,Casado的表現都是超人一等。」
藉著類似透過紙筆來擬訂故事的方法,Casado已經擬訂好網路世界的新未來。Casado、Nicira全體員工和一小群電腦科學家,正在探索只 以軟體方式存在的新型電腦網路,一種可以讓使用者不受實體交換器(switch)和路由器(router)限制、獨立控制的網路。透過這個看似矛盾的安 排,Casado等人的目標是讓建造、修改及重新建造網路變成一件非常簡單的事。他們所設計的網路不但可以運行目前網路上最大的服務,還可以做很多其他的 事。
簡而言之,Martin Casado夢想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裡網路跟電腦一樣,可以讓使用者任意編寫程序。
Casado說:「任何人都可以買一堆電腦、安裝一堆軟體工程(software engineers)應用程式在電腦上,然後製作很棒的東西。我認為使用者應該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使用網路。我們創造了一個網路架構(network architecture),讓使用者擁有跟使用電腦一樣的彈性,而且這個架構可以在任何網路硬體上使用。」換言之,不管使用者的硬體是來自Cisco、 HP、Juniper或是台灣那些大部分的人都沒聽過的製造商,都不影響這個網路架構的運作。透過Nicira的平台,硬體只剩下移動網路封包 (network packet)的功能,而軟體則負責其他複雜的工作。
Casado正如火如荼地著手徹底改造整個世界的網路。一進Nicira的網站,就會看到採用Nicira平台的客戶包括了AT&T、 eBay、日本通訊公司NTT(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商業巨擘Fidelity和Rackspace(位於德州的設備供應商,目前在雲端運算的競爭中 緊跟在Amazon之後)。不過Nicira的影響並不僅止於此, Casado表示某些網路上非常有名的公司也已經採用Nicira的平台。雖然Casado沒有明確地列出名單,但是我們都知道他指的是哪些公司。
Casado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只是某間微不足道的家庭式工廠(cottage industry)。不過後來有幾間大型網路公司聯絡我們,告訴我們它們已經在進行非常類似的專案,希望跟我們合作。這就是讓我們知道自己處在領先地位的原因之一。」
因為現今的硬體網路是非常荒謬地難以更動,所以Nicira的平台對這些公司來說非常吸引人。Yahoo科技長Raymie Stata曾把複雜的電腦網路比喻為數字推盤遊戲(15-puzzle game)。這款經典的益智遊戲(mind-bender),玩家必須在一個只容16片板子的方形框架內將15片能夠滑動的板子移動到定位。Stata表示,當使用者變更網路時,經常會遇到一定要把硬體本身重新安排的情況。
在網路虛擬化的前提之下,Nicira讓使用者可以不需要動到硬體,就可以在軟體上變更網路。Rackspace的科技長John Engates表示:「Nicira做的就是把交換器和路由器的功能搬到軟體裡面,如此一來交換器要做的事就變得很少。Nicira把權力放在雲端架構師 (cloud architect)的手上,而不是把權力放在網路架構師(network architect)的手中。」Rackspace從2009年開始就跟Nicira合作,目前正使用Nicira的平台來協助驅動自家的新雲端服務測試 版。
最安全的網路所面對的問題
Martin Casado曾任職於美國情報單位(intelligence agency)。他當然不能指明是哪個單位,不過他表示自己在那邊接觸到了世界上最安全的電腦網路。Casado表示,但這樣的網路並非十全十美,由於建 造這些嚴密的網路是非常艱鉅的任務,所以如果你想變更任何東西,就必須從頭開始打造一個新的網路。
Casado說:「當時讓我感到最震驚的是,市場力量(market forces)居然完全沒辦法提供政府單位可以使用的網路設備。就算政府單位的口袋這麼深,還是沒辦法買到它們想買的東西。確保這些網路的安全性非常非常 地困難,一旦你辦到的話,你還必須面對恐怖的管理夢魘。舉例來說,只是移動一台電腦,就意味著你必須進行八種不同的組態(configuration)變 更。你沒辦法移動任何東西,你不能碰任何東西,除非你想要讓一大堆人跟你一起做這件事。」
Shenker表示,即使使用者買了網路硬體,也不能完全自由地去重新編寫相關程序。使用者必須把想要寫的指令直接寫進交換器或路由器裡。假設使用者買了Cisco的路由器,路由器會附帶能夠支援的協定(protocol),這些附帶的協定就是使用者唯一可以執行的東西。
Shenker表示使用Nicira的平台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他解釋:「假設你從某間公司買了交換器,而且你也預期這些交換器可以正常運作。即便如 此,網路公司還是不會想要給你權限進入這些交換器,免得當你做某些事讓網路壞掉的時候,還要收拾你造成的狀況。」不過對於Casado曾經任職過的情報單 位,或是Google和Amazon之類的網路大公司來說,由於這些組織不斷地擴大網路設計的規模,所以硬體的限制會給它們帶來很多困擾。
2005年的時候,Google曾經動手建造自家的網路硬體。Google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它需要能夠掌控硬體的運作。JR Rivers是參與Google原始網路硬體設計的眾多工程師之一。他說:「當Google檢視自家的網路時,工程師需要用寬頻網路來連結各個伺服器,而 且工程師希望能夠大範圍地掌控所有東西。跟那些傳統的企業網路供應商打交道,是沒辦法做到這樣的程度,因為成本太高,而且他們的系統太封閉,以致於不能在 大規模的網路架構下控制自如。」
Martin Casado在2003年的時候辭去他在政府單位的工作,然後到位在矽谷、促生了Google的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所唸書,他打算打造新類型的網路,一個對大家來說不再是夢魘的網路。Casado回憶道:「由於體會到網路流量增加的時候,網 路就會塞住的狀況,所以當我在史丹佛大學唸書的時候,我的研究題目就是研究怎麼做一個不會塞車的網路。我們希望網路可以很有彈性,最好跟電腦一樣可以讓使 用者任意編寫程序。」
麵條式代碼(spaghetti code)的末日
在史丹佛大學的時候,Casado的指導教授是Nick McKeown。McKeown是史丹佛大學的教授,也是曾經在HP Labs和Cisco工作過的網路研究人員。在史丹佛大學唸書的時候,Casado認識了Scott Shenker。Shenker是監督國際資訊工程研究所(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Institute)的網路團隊的人。McKeown和Shenke共同指導Casado的博士論文(暱稱為Ethane的網路架構)。2007年時,Casado等三人利用Casado的博士論文作為契機,創立了Nicira。
這是被稱為「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或是SDN)」行動的開端。連Casado都承認「軟體定義網路」是一個很糟的名稱,不過就像其他科技界的糟糕名稱一樣,很快地這個名稱就被叫開了。
簡單地說,軟體定義網路的目標是創造更好的網路控制方法。Scott Shenker說:「軟體定義網路就是把模組化應用到網路控制上,模組化是每個軟體設計師在睡覺的時候都想做的事。如果程式沒有模組化,它就會像是麵條式 代碼(結構複雜難以理解的程式碼)一樣雜亂。軟體定義網路尋求恰當的軟體抽象概念(abstraction)好讓使用者架構網路控制藍圖,所以這個網路可 以據此不斷改進,然後這個網路就不會變成一堆麵條式代碼。」
參與這個行動的人有Nicira和來自不同學術單位的電腦科學家,他們在OpenFlow這個程式上取得首次的重大突破。OpenFlow是一個遠 端控制網路交換器和路由器的標準方法。Shenker說:「可以把OpenFlow視為某種通用程式語言或是一組可以讓使用者撰寫網路控制程式的指令。有 了OpenFlow,使用者就不用針對每個不同的路由器重寫所有的程式碼。」
以前從來沒有類似OpenFlow的程式存在,而且OpenFlow運作的方式就跟Shenker所說的一樣神奇。所以OpenFlow很快地就擁 有著名的業界追隨者,像是Google、HP、NEC和Ericsson。媒體對OpenFlow推崇備至,認為這是能夠把網路從黑暗時代帶出來的科技。
Casado負責撰寫OpenFlow初版規格(specification),他表示,OpenFlow還是有自己的問題在,除非供應商在他們的硬體裡面加入相關的協定,否則使用者不能在路由器和交換器上任意使用OpenFlow。
Shenker也同意Casado的看法,說:「從業界結構(industry-structure)和業界標準(industry- standard)的角度來看,OpenFlow很重要,因為它定義了詳細的語言讓使用者可以跟交換器溝通。不過從網路架構的角度來看,OpenFlow 一點都不重要。對於網路架構來說更重要的是,使用者如何能夠協調眾多的交換器,以便讓它們可以和諧地一同工作。」
Nicira最終的目標不是尋找一個更好的方法來控制網路硬體,而是創造一個軟體網路架構,讓使用者在不需要更動硬體的情況下建造網路。 Nicira最終的目標是建造虛擬網路。Shenker表示,不管是工作還是玩樂,Casado從不半途而廢 。Shenker說:「Casado是一個超級馬拉松跑者,當他為了跑步而起個大早,他可以一路跑到加州半月灣(Half Moon Bay)那麼遠的地方去。」


超越vSwitch
Nicira常常被拿來跟VMware比較,VMware是另一間源自於史丹佛大學研究的公司。早年的時候,VMware是伺服器虛擬化 (server virtualization)的先驅,而且伺服器虛擬化很快地進行電腦資料中心的改革。伺服器虛擬化讓使用者可以在一台實體伺服器上,運行複數的虛擬伺 服器,這幫助大企業節省了不少錢和空間。現在,Nicira正在對網路進行類似的事。
Casado說:「我們想要將實體網路虛擬化。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有了虛擬網路層(Network layer),所以使用者可以在上面做任何事。」
VMware長久以來,一直提供虛擬網路交換器作為它們管理程序(hypervisor)的一部份,以提供運行虛擬伺服器的平台。其他像是Xen 和KVM之類的開放式管理程序,也有提供類似的虛擬交換器,不過「vSwitches」的功能有限,使用者不可能真的將虛擬交換器,串連成一個複雜的虛擬 網路。Casado說:「vSwitch是網路虛擬化的必要工具,不過它不能提供虛擬網路給使用者。」
Casado和Nicira所做的是打造一種新型的「vSwitche」,讓使用者可以用這個新型的「vSwitche」組成真正的虛擬網路,而且他們已經完成了相關控制軟體,方便使用者打造網路。
Nicira的虛擬交換器是開放式軟體,被稱之為Open vSwitch,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取用,而且可以跟OpenFlow並用。Casado對於資料中心在硬體上使用OpenFlow並不那麼熱中,不過對Nicira用來打造虛擬網路的軟體而言,協定是很重要的一部份。
結果就是,使用者不用等硬體供應商採用OpenFlow或任何其他東西,就可以在任何網路硬體之上,利用Nicira的軟體來打造虛擬網路。一旦 Nicira的平台就緒,實體交換器跟路由器的功能就只剩下傳送網路封包而已,虛擬網路會負責其他像是網路流量調控,和網路安全性問題之類的重要工作。
Rackspace的科技長John Engates說:「一旦使用者把交換器虛擬化,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使用者可以用自己偏好的方式來調控網路流量,也可以在任何時間,重新編寫相關程序。」
VMware表示它們也有提供網路虛擬化的服務,而Cisco等其他公司表示它們也正在發展類似的技術。VMware的科技長Steve Herrod說:「以我們的基礎設施方面來說,『軟體定義網路』是我們非常熱中,而且花了很多心力的部分。」不過Casado和他在Nicira的盟軍, 也是前Cisco主管Alan Cohen,則堅稱對於Nicira正在進行的事,沒有任何公司可以與之匹敵。
虛擬伺服器、虛擬儲存空間和虛擬網路
Nicira的平台對於Rackspace之類的設備供應商來說,特別有用。Rackspace跟隨Amazon的腳步所推出的「基礎設施雲端服務 (infrastructure cloud)」,讓客戶可以隨時存取虛擬伺服器和虛擬儲存空間,這個服務已經被全球成千上萬的開發者和公司所採用,而Nicira所提供的方法,則可以限 制每個使用雲端服務的客戶,使用專屬的虛擬網路,或是複數的專屬虛擬網路。
Rackspace的John Engates說:「我們有成千上萬個客戶,這就代表我們為了滿足客戶,必須提供非常多的網路或是網段(network segments)。Nicira讓我們有能力在一個共通的虛擬網路上安置任何客戶,任何端點(end point)或是任何定位點(location)。」
Yahoo前執行長Raymie Stata承認,Nicira的確改變了基礎設施雲端服務的競爭局面。不過他認為,對於其他的網路服務來說,Nicira的軟體可以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是個 問題。Stata說:「想要提供虛擬私人網路給大量的客戶是個很棘手的問題,而Nicira提供的軟體正好是對症下藥,不過在只有一個客戶使用一個網路的 情況下;即便那個客戶很有錢,Nicira的程式在這種情況下的用處很小。我無法想像Nicira的程式對Facebook之類的客戶來說會很有用。 Facebook是很大的公司,但它只是Nicira網路上的一個客戶而已。」
Casado表示,Stata的意見沒有點到重點。很多網路大公司實際上運行著極度複雜的業務,它們在公司內部所共享的應用程式非常的多,但這些資 源不一定會分享給外部的客戶。Casado說:「有些網路巨擘的業務非常簡單,它們提供一個網站,使用同樣的程式碼,這樣的公司看起來好像不是我們的速配 客戶。不過,任何技術非常純熟的網站,通常都有因應不同需求所打造的各種應用程式,此外不同團隊會進行各種應用程式的測試及開發。上述這些業務都是使用同 一套基礎設施。」
就像John Engates所點出的,在Google之類的公司裡面,私人基礎設施運行的方式,跟Amazon和Rackspace所提供的公用基礎設施 (public infrastructure)服務的運行方式,其實很相似。所有這些公司都已經打造全面性的網路作業系統,大量集中硬體資源於一處,這就是所謂的雲端。 使用者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取得虛擬運算處理能力(processing power)和虛擬儲存空間(virtual storage),而且可以將這些虛擬資源移動到不同的實體位置。但是,過去的網路不是這麼有彈性,而且網路也限制著移動資源的容易程度,Nicira剛 好就是補上這失落的一角。
網路操作人員(Network Operator)的末日
世界上最大的網路公司,包括Google在內,以往是直接向台灣和中國的製造商,購買非常便宜的網路設備,而這個狀況已經讓Cisco和 Junipers 陷入了困境。Casado表示,Nicira所提供的虛擬網路平台,可以在任何供應商所提供的硬體上運行,這股潮流只會前進不會後退。Cisco和 Juniper將會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
是的,Cisco正在打造自家的網路虛擬化工具。而且它已經加入Nicira和其他公司的行列,打造一個給OpenStack(依循Rackspace和Amazon的模式,用來打造基礎設施雲端的開放式平台)運行的網路虛擬化框架(networking virtualization framework)。
在Sun Microsystem被賣給Oracle之前,Lew Tucker是監督Sun Microsystem發展雲端服務的人,現在則是負責Cisco的OpenStack相關計畫。Tucker說:「Cisco是網路公司,而且我們正在 增加雲端服務的比重,不再只是製造交換器和路由器而已。並且確認這些東西可以在Cisco的硬體上順利運作。」
不過Casado認為Cisco和其他大的網路供應商,未來不可能全心全意地投入網路虛擬化的工作。Casado說:「傳統的網路供應商?我不認為 它們願意做這個,因為做這個反而會威脅它們本身的存在。它們會做一些具有部分相同性質的東西,但是它們不可能真的把整個網路虛擬化。它們不可能賣給客戶一 個專案,讓客戶可以在所有類型的硬體上運作。它們在這個領域裡是有一些進展,不過我不認為它們會真的做出什麼東西來。」
不管狀況會如何演變,Casado認為網路硬體退居軟體之後,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最近,Casado在夏威夷的時候收到一封電子郵件,發信人在某間Nicira服務過的大公司任職。這個人問Casado願不願意見面談一 談,Casado同意了,他以為對方是該公司的高階主管,想要討論兩間公司的合作事宜。結果,那個人其實是一名普通的網路硬體操作人員。這個人已經研究過 關於Nicira的相關訊息,會面的目的是想要確認他會不會在十年內丟掉他的工作。
Casado說:「我不知道該對他說什麼。換個新工作?做些不一樣的事?事實是在十年內,公司不再需要高度專業、高薪的人來對付網路硬體。」

改變世界的免費雲端軟體:OpenStack幕後創造祕辛

http://wired.tw/2012/04/11/openstack-1/index.html
http://wired.tw/2012/04/12/openstack-2/index.html

彩虹館(Rainbow Mansion)是棟位於美國西岸的迷你皇宮,座落在一個可以俯瞰矽谷的山丘上,並且有著西班牙式的屋瓦與門廳的豪華吊燈。這座佔地超過140坪豪宅的前 任主人,曾靠著銷售電腦顯示卡晶片和光碟機晶片賺進大把鈔票。不過事到如今,這裡只是一個矽谷式公社,一個科技界的年輕激進份子生活並分享工作的場所。
這裡的房客有Google員工、NASA工程師、在Tesla打造電動車的員工,也有蘋果的工程師。不過這些人選擇彩虹館作為棲身之所,並不只是為 了應付工作上的需要而已。門廳之後的公共圖書館,正是平常舉行沙龍(一種不拘形式的討論)的地點。平常房客們討論的題目無所不包:從國家主義的凋亡,到網 路自由是否比個人隱私還要重要,都曾是題目之一。而車庫裡面有著湊合著用的硬體實驗室,房客們於此打造模型潛水艇、衛星以及可以使用 Android手機操作的無人飛行載具。在過去這幾年來,不只一間新創公司從這些房間裡面誕生。
根據一名前房客所言,想要住在彩虹館的先決條件是:你想要改變這個世界!改變世界似乎是件說比做更簡單的事,不過彩虹館的房客已經做到了。他們把集體社會性格(communal ethos)灌注到近十年來最重要的開放式軟體專案中:OpenStack,一個在Linux環境底下運作的雲端運算程式。
利用OpenStack這個程式,任何人都能打造屬於自己的亞馬遜彈性雲端運算(Amazon’s Elastic Compute Cloud)。亞馬遜彈性雲端運算是目前極受歡迎的網路服務,該服務可以讓研發人員和企業即時存取虛擬伺服器。大約四年前,OpenStack的前身還只 是一個在NASA內部沒人看好的專案,不過目前OpenStack已經大大顛覆整個私人與公用領域的現況。
自從獲得Vivek Kundra(美國第一個資訊長)的關注之後,除了NASA以外,其他的美國聯邦政府業務部門也加入使用OpenStack的行列。而在NASA跟雲端運 算市場第二大品牌Rackspace結盟、合力推出OpenStack後,目前全世界已經有150間以上的公司宣布支持OpenStack。 OpenStack正改變著HP、Cisco、Dell等科技龍頭的未來,另外,如果流言屬實的話,IBM也是其中加入改變的一員。
「業界有很多人正嚴肅地看待這件事」,Zorawar “Biri” Singh說。Zorawar “Biri” Singh是監督HP利用OpenStack打造雲端服務的負責人。「除了已經宣布支持OpenStack的成員之外,我們還跟其他人討論過這件事,像是 一些對OpenStack有濃厚興趣的一流網路架構師。雖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不過一切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OpenStack的創辦人遍布在NASA、Rackspace和其他地方。不過其中最重要的幾個創辦人,曾是彩虹館內的科技公社的活躍份子,例如 現年34歲的Chris C. Kemp,就是在2006年加入NASA的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並創辦公社的自由思想家之一。「我們當時只是想找個地方住」,Kemp說,「不過這個地方後來變成一個招攬有趣人士地方,這是一個讓有趣的 人一起吃飯、碰面與生活的地方,這些有趣的人具備擴大我們對這個世界認識的能力。」
Kemp後來擔任艾姆斯研究中心的資訊長 ,接著則是擔任整個NASA的技術長。就是在NASA與其他彩虹館相關人士共事的時候,Kemp開啟了NASA Nebula專案,這項專案後來讓Google的網路傑作能夠散佈到全世界。在經過兩年的奮鬥之後,專案的主要開放式平台Nova跟 Rackspace的相容平台合併,造就了OpenStack的誕生。
就像Linux一樣,OpenStack的誕生可說是奇蹟。在當時,命運女神並不是站在Kemp的這一邊,即使想在NASA內部進行Nebula這 個專案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因為Nebula專案跟NASA的使命不怎麼相關之外,NASA內部的官僚系統,也不適合這種能夠跟全世界開放共享的創作, 這個專案能夠這麼快速地在列強環伺的科技世界中找到容身之處,的確是件困難的事。
「這項專案打從一開始就遭遇了種種困難。事實上,從頭到尾就是個不可能的任務」,Rick Clark說。Rick Clark在OpenStack專案進行的初期任職於Rackspace,現在則在Cisco協助推動相關專案。「你必須同時討好NASA、NASA法務 團隊、Rackspace法務團隊、Rackspace董事會,以及其他研發人員。這個專案的誕生只能說是老天保佑!」

NASA找到失散多年的雙胞胎兄弟
NASA跟Rackspace的聯手,始於某篇部落格的文章。這篇文章大約在2010年初夏時出現在網路上,當時幾乎沒有人注意到。Joshua McKenty在這篇部落格文中寫著:「啟動Nova」。Joshua McKenty不但是NASA的承包商,也是彩虹館的常客之一,他在文章中提到:「這是個用Python程式語言寫成雲端運算軟體,使用Apache許可 證方式授權。這東西可以用、很多缺陷、是個試用版,趕快來試試看吧。」
使用Python程式語言寫就的Nova,基本上是亞馬遜彈性雲端運算的仿製品。亞馬遜彈性雲端運算能讓使用者在不需設定個人實體機器的情況下,操 作軟體應用程式,只要使用者有需求,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虛擬伺服器。它跟亞馬遜彈性雲端運算最大的不同點,在於Nova是開放式軟體,由於Apache許可 證的關係,所以想要使用Nova架構彈性雲端運算的人,都可以任意使用這個平台。
在Nova上線一個星期後,有人告訴Rick Clark這個消息。前一年九月,Clark從Canonical(Ubuntu Linux distro的供應商)跳槽到Rackspace,並接下建立一個能夠打造基礎設施雲端(infrastructure clouds)開放式平台的任務。當時幾個Rackspace的高階主管正在推動同樣的專案,其中包括企業發展部門的副總Jim Curry與策略長Lew Moorman。
在Clark看過NASA的Nova程式碼之後,對於Nova跟Rackspace本身正在進行的開放式平台間的高相似度感到相當震驚,久久無法自 己。所以他很快地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給 Rackspace的巨頭們,「NASA差不多領先我們三個月的進度」,他在信中寫著,「我們需要跟他們談談,看看有沒有什麼合作的方法,好讓我們使用他 們的程式來進行進一步的修改。」
Clark從來沒有想過NASA會真的跟Rackspace合作,不過顯然這間公司跟NASA之間很有緣份。Clark的老闆(企業發展部門副總 Jim Curry)的老爸是一名在NASA服務四十年的工程師,他的工作主要是研發供給太空梭與太空船使用的隔熱系統,因此Curry從小就在德州休士頓的 NASA太空中心底下長大。
Curry在NASA跟Kemp搭上線的一個星期後,幾個Rackspace的員工就飛到矽谷跟NASA的團隊開會。他們跟NASA的團隊先是在艾姆斯研究中心碰頭,然後一起在附近的泰國餐廳吃飯。此時Rackspace跟NASA之間的緣分又加深了一層。
「這好像找到失散已久的雙胞兄弟」,McKenty說,「這真是我這輩子最詭異的一個經驗。我們使用同樣的工具,選擇同樣的語言程式。我們這兩個研發團隊裡面沒有一個人曾經見過對方,而且我們兩邊都說:『哇!你們剛寫的程式碼正是我們正打算要寫的。』」
更巧的是,兩邊的程式碼基底(code base)是相容的。當NASA在打造Nova的時候,Rackspace已經完成一個叫做Swift的平台;Nova提供虛擬伺服器,也就是運算處理能 力,而Swift提供資料儲存功能;Nova是仿造亞馬遜彈性雲端運算的功能,而Swift則是仿造亞馬遜簡易儲存服務(Amazon’s Simple Storage Service,S3)的功能。在晚餐席間,兩個團隊決定將這兩個專案結合在一起,並且開放程式原始碼,同時決定使用「OpenStack」這個名稱作為 新專案名稱。
不過離這樣的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當餐後要付帳的時候,這群工程師意識到沒有一個簡單付帳的辦法,在NASA,公務員與承包商必須付自己的餐 點費。「去吃飯的人大概有20個人吧,而且我們是共享所有的泰式餐點,所以我們得試著按照人頭來分配費用」,任職於Rackspace的Jonathan Bryce說,「當時我想,如果這就是跟政府一起工作的縮影,這專案永遠不會成功吧。」
這的確是跟政府合作的縮影,這也難怪Nova面世是多麼令人跌破眼鏡的一件事。

Google跟用不完的基礎設施
2006年,艾姆斯研究中心為了將這個NASA的矽谷前哨站帶入網路新紀元,所以換了個新的主任。新主任上任後,馬上招攬新血,其中就包括 Chris Kemp與其他四個後來搬進彩虹館的員工。彩虹館距離艾姆斯研究中心大約只有15分鐘的車程,而Kemp的新工作就是改變NASA。
Kemp原本是Silicon Graphics駐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Huntsville, Alabama)辦事處的系統工程師;這個辦事處的任務,主要在於支援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的火箭科學家。後來,他成為Classmates.com的首席網路架構師,這間公司正是90年代網路泡沫熱潮中的佼佼者之一。
在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編號200號的建築地下室安頓好之後的七個月內,Kemp馬不停蹄地到處奔走。他敲定Google與NASA間的合作案, 讓網路巨人Google 能夠協助NASA在公共網路上傳送月球與火星影像。然後,作為Kemp的第二個功績,他讓Google的高階主管把他們的私人噴射機停在艾姆斯研究中心的 飛機場上。
這筆開放飛機場給Google使用的生意,每年為NASA帶來一、兩百萬美金以上的額外收入。不過相較於機場交易,Google Moon與Google Mars給NASA帶來的影響更為重大。在此之前,Kemp曾經在微軟進行類似的網路服務,所以對於Google和微軟之間處理通訊基礎設施 (backend infrastructure)的手法不同,深感衝擊。
「在Google,基礎設施像是不用錢的一樣」,Kemp 說,「Google那種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態度就像是在說:『沒問題,我們隨時都有幾千個TB的空間可以用。』微軟的態度跟 Google則是完全相反。在微軟,資料儲存空間是被某些特定單位所把持,所以你必須跪下來求他們,想盡辦法去借或是去偷一些運算資源來用。在NASA的 情況就更艱難了,因為NASA完全沒有任何基礎設施來容納這些東西。」
過去這幾年來,Google建造了無遠弗屆的基礎設施:一個橫跨眾多伺服器的軟體平台,讓Google的研發人員可以任意擴增或縮減他們的應用程 式。而這個基礎設施僅供Google本身使用,並不需要像亞馬遜彈性雲端運算一樣跟整個世界共用。同時,亞馬遜彈性雲端運算跟Google基礎設施的技術 概念其實是類似的。
因此,Kemp認為類似亞馬遜彈性雲端運算與Google的基礎設施,正是NASA所需要的。他希望NASA毋須藉由Google、微軟或亞馬遜的協助,就可以自己傳遞自家的高解析度影像。
「我認為NASA應該要能夠傳遞這份寶貴資料,好讓類似Google Earth和微軟的太空望遠鏡(WorldWide Telescope) 的平台能夠使用這份珍貴的資料」,Kemp 說,「我們不能總是說這是Google或微軟要解決的問題。而當時現實的情況是我們還沒有自己的基礎設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想要發起這個專案原因。」
他幫這個專案取名為「NASA Nebula」,而這個專案最終導致了Nova的誕生。Joshua McKenty表示,在接下來的那幾年裡,大部分的策略會議以及一大堆的加班寫程式,都是在彩虹館的餐桌上完成的。


白宮拯救Nebula免於被摧毀的危機
NASA Nebula本來很可能僅是亞馬遜網路服務系統的仿製品,或是另外一個失敗的政府專案。不過在2009年的時候,事情有了轉機,這個專案獲得美國第一位聯 邦資訊長Vivek Kundra的青睞。當歐巴馬在2009年就職美國總統的時候,他創造了資訊長這個職位,希望能夠藉此大幅改善政府科技基礎設施的體質,而NASA Nebula剛好提供了這個機會。Kundra把Nebula視為一個平台,可以讓包括NASA在內的的聯邦政府部門,都在上面使用應用程式。
「在那個時候,技術的部分還很青澀」,Kundra說,「不過當時我可以預見,採用這個技術之後,很可能會打破我們過去使用科技的模式,這也就是我 們所說的數位油田(digital oil)。舊模式非常不經濟,會消耗很多資源,每個政府單位都必須準備足夠的空間,好應付尖峰使用時段,不過除了尖峰時刻之外,大部分的空間都不會用 到。」
Kundra表示,政府的資料中心只會用到所有資料儲存空間的40%左右,以及大約27%的運算處理能力。而Nebula的降臨,將改變這一切。Nebula不但具備運算處理能力,也有資料儲存空間功能,讓每個單位要用到的時候就可以拿去用。
所以Kundra把Chris Kemp轉調到白宮,並利用NASA Nebula,打造了網站「USAspending.gov」,用來將政府花費的相關資料公布給大眾。同時Kundra也擬訂了相關專案,希望能夠推廣這個平台到其他政府單位。
這時候遇到的問題是,某些美國立法者和NASA官僚打算要中止這個專案。Kemp表示,反對者中的領導者是參議員Richard Shelby,他是參議院撥款委員會(Senate Appropriations Committee)的主席。Shelby的辦公室並沒有針對這件事給《Wired》回覆,不過Kemp表示,參議員認為Nebula會讓很多人失業。 「每次我在華盛頓提到雲端技術可以讓資料中心在無人狀態下運作時,我的話就會被解讀為工作機會將因此消失」,Kemp說,「這個專案面對了很艱辛的政治挑 戰,之前掌管整個NASA的長官,甚至打電話要求我解釋這件事。」
Kundra談到這件事的態度比較委婉。他表示,這不過是在推行新觀念時面臨了一些阻力。而現任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IT技術長的Ray O’Brien,說法和Kundra也很類似。不過據Kemp所言,當時這個專案很可能拿不到任何資金,甚至因而無法繼續下去。
華盛頓方面施加的壓力,差不多在2009年秋天時到了臨界點。那年秋天,Kundra飛到矽谷艾姆斯研究中心,親自主持聯邦政府雲端策略 (cloud computing strategy)的正式運作,以表示他個人於公於私都支持Nebula專案。「沒有Vivek在白宮為我們奔走,我們沒辦法完成這個專案」,Kemp 說,「當時我的團隊正在全力製作可能會在國會調查用到的文件。不過Vivek才是那個真正出力阻止他們的人。」
在這種狀況下,NASA Nebula運作的狀況不如預期,則是另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開放程式碼的難題
Nebula的第一版是建構在已發佈的開放式軟體平台Eucalyptus之上,這個平台主要由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團隊所打造;不過 Chris Kemp和Joshua McKenty都認為,Eucalyptus並不具備所有他們團隊想要的功能,「基本上,Eucalyptus的架構不能滿足我們的需 求」,McKenty說,「程式碼的品質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他們的程式碼裡面有些很嚴重的漏洞。」
雪上加霜的是,Eucalyptus的創辦人剛為了Eucalyptus設立一間公司,顯然他們不會願意把某些程式碼放在開放式平台上,因為他們想 要保留那部分,好作為將來的賣點。這個開放核心協議的運作模式(open-core,開放專案本身的核心,但是不開放其他的相關程式碼),並沒有打消 Kemp、McKenty與整個NASA團隊,希望打造一個每個人都可以使用並修改的開放式平台的念頭。
Kemp、McKenty和常常在週末拜訪彩虹館的Nebula軟體工程總監Jesse Andrews,花了很長的時間討論NASA是不是有可能從零開始,打造一個新的開放式軟體專案,不過他們心知肚明這是件困難的事。NASA官僚系統運作 的方式,傾向於使用現存開放式軟體專案的程式碼,而通常在經過一些法律行動之後,最後的結果就會變成NASA拿自己寫好的部分來協助其他的專案。NASA 實在是沒有自己從零開始進行一個專案的經驗,尤其這個專案將會讓NASA跟外面的世界緊密合作。
「NASA開發的往往是價值數十億元的系統,這些系統的軟體通常是長時間投資的成果,所以軟體裡面會包含許多智慧財產和敏感國家安全資訊,也不是件 令人意外的事」,Kemp說,「而我們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試著開放我們的程式碼,打算讓Nebula採取合作的模式;但是NASA並不是一個對這種模式友 善的環境,我們必須另闢蹊徑,重新創造一個軟體發行以及開放程式碼的方法。」
McKenty和Andrews最終找到了漏洞可鑽:讓整個團隊犧牲自己週末的時間,打造屬於自己的Eucalyptus,這樣一來,這個作品就不 屬於NASA的專案了;然後他們在正常上班時間時,又以NASA承包商的身份,協助改進這個專案。Mckenty表示,這樣一來,NASA就不用面對開放 程式碼的難題,因為從技術層面上看來,NASA只是在「協助」一個非NASA的專案。
Kemp等人就真的這樣做了。他們利用私人時間在HouseKu加班趕工,這裡是另一個NASA承包商Andy Smith在舊金山的住處,也是個類似彩虹館的地方。最後,他們花了兩周完成新專案的原型,也就是Nova。

震驚全世界的雲端
在NASA與Rackspace團隊於艾姆斯研究中心附近的泰式餐廳,籌畫OpenStack相關細節的五周後,他們已經準備好要在美國奧勒岡州波 特蘭OSCON開放式軟體展(O’Reilly Media’s Open Source Developers Conference)上發表他們的心血結晶。開放式軟體展的前幾天,兩個供應商跟幾間德州的公司碰面,其中某些公司已同意加入這個專案。雖然如此,直到 預定發表日的前一天晚上,Kemp還沒有拿到NASA的許可,好確保能夠他們能夠在Apache許可證的前提下開放Nova的程式碼。
沒錯,從Andrews和McKenty的立場來看,他們已經開放了Nova的程式碼。但是他們頂著NASA承包商的名義所做的工作,卻還不能公開,這個專案還是需要NASA的默許。
如果是在NASA自家許可證的前提下開放Nova程式碼,整件事就會簡單許多。NASA在幾年前就為了開放式軟體,而開發了相關的許可證。但是 Kemp與Rackspace的Jim Curry都認為,如果OpenStack不能在Apache許可證的前提下開放,以及取得兩邊的供應商支持,那麼OpenStack的接受度就不可能會 高。HP的Zorawar Singh現在回顧當初Kemp跟Curry的這個決定,他認為他們所做的決定是正確的。Singh表示,這個平台能夠在許多不同的情況派上用場,就是因 為Apache許可證的存在,即便使用者無法對原本的開放式軟體專案有所貢獻,也可以使用它。
但是NASA的官僚系統還沒有準備好以這樣的方式去開放程式碼。「讓NASA在Apache許可證的前提下開放程式碼,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 事」,Kemp說,「我的組員裡面有些人是從法律系畢業的,雖然他們不是NASA的律師,但是他們協助我跟NASA的律師合作,好讓開放程式碼成真。」最 後,Kemp還是勝利了。Kemp在7月19日一大早拿到NASA的最終許可,離OpenStack的正式問世只差幾個小時而已。
發表OpenStack簡直是Kemp與Rackspace團隊夢寐以求的事。「發表的時候轟動了全場」,McKenty說,「轟動的程度遠遠超過 我們的預期。」NTT Data馬上宣布跟進採用OpenStack,NTT Data是日本通訊龍頭、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TT)的諮詢子公司。在OpenStack問世之後的四個月,這個專案得到微軟的支持。要知道,微軟對 開放式軟體的支持可是一件很罕見的事。隔年,Dell、HP和Cisco也相繼加入這個專案。
當Rick Clark還在Canonical工作的時候,Canonical使用Ubuntu Linux distro重新包裝Eucalyptus,期望能讓整個世界都可以使用開放式雲端。OpenStack問世後不到一年之後,Canonical在 2011年5月把Ubuntu的重心從Eucalyptus轉向OpenStack。就如同Kemp、McKenty、Andrews和其他NASA的研發人員所盼望的,Canonical希望打造一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開放式平台,可以同時讓任何人去編輯它,因為這是唯一一個能夠跟亞馬遜互別苗頭的方法。

亞馬遜 VS. 全世界
「亞馬遜正在跟所有的IT系統供應商競爭」,Sebastian Stadil說。Sebastian Stadil是開放式雲端管理供應商Scalr的執行長,矽谷雲端運算小組(Silicon Valley Cloud Computing group)的創辦人,也是彩虹館的前房客。「老實說,我認為OpenStack能夠在這種前途未卜的情況之下,能獲得眾多助力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是 業界其他公司能夠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
很難估計到底有多少人使用亞馬遜的服務。光去年,亞馬遜網路服務系統(Amazon Web Services)的生意就成長了70%,年運轉收入(annual run rate)逼近10億美元之譜。如果你使用亞馬遜彈性雲端運算,你就不可能向HP或Dell之類的公司購買伺服器,也不會購買可能用來管理這些伺服器的眾 多軟體。一旦你使用亞馬遜基於彈性雲端運算與簡易儲存所提供的其他服務,像是資料庫跟其他的工具,你會購買的產品就真的是屈指可數了。
OpenStack提供了一個打造足以和亞馬遜匹敵的公用網路服務的可能性,它同時也是這類公用網路服務的替代品。透過OpenStack,一般的 企業也可以設置私人網路服務,以滿足公司內部的特定業務需求。許多公司猶豫著要不要把企業資料放到其他人的伺服器上,如果他們在自家的資料中心使用 OpenStack,他們就可以在不把資料交給亞馬遜的前提之下,享受亞馬遜彈性雲端運算帶來的好處。
Amazon顛覆了IT世界的現狀。而現在,OpenStack打算扳倒Amazon,不過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有辦法做到。要打亂目前的市場現狀,不能只靠一間公司,需要很多間公司一起參與。Chris Kemp現在主持一間叫做Nebula Inc.的公司,並按照當初他在NASA進行的專案所命名,公司的業務是銷售OpenStack相關的雲端運算系統軟硬體。Joshua McKenty現在是Piston Cloud Computing的 執行長,主要業務則是提供OpenStack distro給傳統企業供應商。而Jesse Andrews跟幾個一起進行Nebula專案的NASA承包商,現在則在Rackspace就職,幫助這間公司打造公用雲端服務,同時也協助其他供應商 打造屬於自己的OpenStack雲端服務。
Josh McKenty表示, Nebula這個點子於2008年萌芽,並在彩虹館的團體環境下成長茁壯。因此彩虹館雖然只是OpenStack創立故事的一小部分,卻是很重要的一部份。

2012年5月4日 星期五

商業周刊-專欄部落格-哈佛之後的人生-記得22歲時你的眼神

記得22歲時你的眼神
九月的時候,有個家族朋友的兒子來上海找我。他才剛從高中畢業,幾週後就要在台北念大學。他和幾個朋友出來旅行,享受大學生活開始前的暑假。我之前見過他幾次,但這次是我們第一次單獨聊天,地點是在上海市中心中信泰富廣場大樓地下室的星巴克。

他很聰明,對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充滿熱情,並且迫不急待能夠在有一天在畢業後證明他自己的實力。他是個很有企圖心但是意圖良善的18歲年輕人。

在不斷討論我的工作、他對於大學選系以及未來生涯規劃的可能之後,他問我:「你比我大快十歲,未來十年,我的人生會發生什麼事?」

我頓了幾秒。他說的沒錯。我不敢相信突然之間離我剛進大學已經過了十年了。我感覺好像昨天我才搬進我大一宿舍,每個細節的回憶依然如此鮮明。

「你的意思是?」我問。

「我很興奮,緊張且有點不安。父母和社會不斷重複的告訴你同樣的事情:18歲念大學、22歲畢業然後可能去當個兵。23或24歲去念研究所。可能25歲時出國留學,27歲左右開始上班,30歲前結婚。這些我們都知道。這種建議對我們一點幫助都沒有。告訴我未來十年有什麼東西會給我驚喜,什麼東西真得會強迫我思考我是誰,並認真為未來做準備。」

我回了個微笑,突然間覺得好老。

「OK,我認為底下這些東西是一個人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這只是人生中大概和象徵性的時刻,所以不見得會完全依照每個我講的時間點,也不要當沒發生時感到難過。」

「OK」他說。

「18歲,你大一。接下來四年,去嘗試所有你想要嘗試的東西。大學是個遊樂園,也是你人生中最後有學生安全傘的幾年。對於學吉他好奇?去學吧。想要了解天文學?去選修吧。去試試看系上棒球隊、加入學生議會、去大學社團中當個幹部,去冒險、去探險、認識更多人。

如果現在不做,又要等到何時呢?

如果你確定你不會學到新的事務,那就不要去重複同樣的事情,上同樣的課。徹底改變你人生的啟發或想法可能會是一個畫面,一個時刻,一場對話,而只要你冒險離開你日常生活圈,這種機會四處可見。」



「20歲,試著去談一段你首次真正的感情,一場充滿著愛、恨、憤怒、幸福、挫折、憂慮、疑惑和畏怯的感情。如果你幸運,我個人認為體驗一段感情、學會如何維持一段感情,去感受他人的情感,透過其他人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會比你在大學裡上的任何一堂課都還要有價值。

你們會一起成長、成熟,並且一起遭遇生命中的挑戰。而20歲是愛和感情都最美好的時刻,因為你們還沒考慮未來的期待和限制。你愛某個人,只因為你真心的被他吸引。錢、身分地位、家族背景、未來生涯目標、這些生活中嚴厲的現實還不重要,因此,愛依然單純而天真。」

「22歲或24歲,你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多數人在此時依然充滿著希望、熱情並迫切想要往外闖,想要治癒癌症、拯救世界。記住那些熱情。因為慢慢的,日復一日的日常雜務,如支付帳單、和你的老闆吵架、只是為了付帳單而做一份你沒有熱情的工作將為終結那些熱情。盡你所能的撐下去,但要小心謹慎。」

「25歲,會發生令人震撼的事情但只有少數人會費心提及。你會收到一封email,上面寫著你的大學同學開始有人要結婚了。通常會是女同學,但這封email將會戲劇化的改變你和你朋友的心態。因為這個開端,許多女性朋友會開始談起婚姻。

年齡、家族壓力、30歲前生小孩會突然開始出現在聊天對話中。這是生命中重要的一刻,因為當我25歲時,我感覺在那封email之前,我們多數的人依然在想我們人生的夢想、目標和看這個世界。

這封email開啟一個連鎖反應,許多人會開始疑惑,是否真的是時候到了該定下來,成立一個家庭,而或許我的夢想真的太過不切實際了。」

「28歲,我們大多人都害怕30歲。我們害怕當我們來到這個數字時人生代表著什麼。社會期待你已經結婚、有房產貸款、並開始想要生小孩了。純粹個人的追求,如你下一個升遷、去歐洲旅行、買一台跑車此刻看來有點自私。

而接下來是最恐怖的部份。

我們多數人28歲時會開始接受或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達成我們人生中多數的夢想。我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醫生、不會玩團、不會治癒癌症。我痛恨我的工作,但為了要付帳單,所以我接受了。

年輕時熱情的夢想和理想主義變成令人失望和妥協的成年現實。我只是來上班然後回家。人生這些年會變得飛快。這沒問題,但試著去記住「你是誰」和你曾經一度想要試著做什麼。22歲時你的眼神和28歲時是非常不一樣。

「最後一件事,別怕吃苦。我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常常說我們生命中每個階段的前三年都是吃苦、學習和發展。你可能會在工作前三年受盡折磨,事業的前三年、生小孩的前三年等等。但如同所有好的投資一樣,記得你為什麼在這裡,記得為什麼你當初要借錢來投資這個事業。所有好的投資最終都會有好的報酬。」

「接下來呢?」他安靜的問。

我笑了,自己也有一點點不確定。

「我不知道,讓我們十年後在另一個城市的另外一個星巴克再一起聊天吧。這樣我就能告訴你未來十年會發生什麼。在那之前,祝好運。我嫉妒你。你的冒險才剛剛開始,而對此一無所知讓它有點恐怖,但也讓它很有趣。」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職銜通脹」 經理氾濫人工貶值 年輕人愛Title 企業升職代加薪

2012年03月16日 星期五 香港經濟日報 港聞


全球進入「職銜通脹」(Title Inflation)時代,不少企業的首席(Chief)、副總裁(Vice President)等職級氾濫,惟薪酬卻「貶值」。

根據統計處去年第4季數字,本港「經理及行政級人員」人數按年增加逾13%,月入中位數卻維持3萬元。人力顧問指出,企業緊縮成本,多以職銜取代加薪吸納年輕一輩,尤以金融、零售界最常見。

董事總經理、副總裁、高級合夥人……各企業的職位名目愈來愈多、愈來愈高,猶如名片上的EMBA、MBA學歷,令求職者身價倍增;對年輕人而言,吸引的職銜或比薪酬更吸引,亦是企業留人的低成本方案。

經理增逾13% 月薪3萬不變

年輕人畢業不久即可升任經理級,已改變本港職場生態環境,管理層愈來愈多,統計處昨日公布《2011年10至12月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數字顯示,去年第4季「經理及行政級人員」有40.49萬人,按年增13.6%,但期內月入中位數僅維持3萬元;另一邊廂,「文員」人數去年第4季有52.52萬人,按年跌6.8%,薪酬則微升5%。

綜觀過去5年數字,「經理及行政級人員」人數愈來愈多(見表),中原人力資源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認為,外圍經濟波動大,企業為提高競爭力,傾向以業績而非年資晉升員工,另亦為了減少成本支出,多以升職代替大幅加薪,以吸納及挽留人才是部分原因。她舉例,過往由助理一職升上經理級,或需8至10年年資,近年則只需5至6年,令管理級人員愈來愈多。

各行業中,以金融、銀行、地產業的「職銜通脹」最嚴重。周稱,一張印有副總裁或經理的卡片,可加強客人信心、提高企業營業額,由此金融界不乏80後「副總裁」。

卡片印經理 實為銷售人員

早前她便遇過有英資銀行晉升工作經驗不足4年的年輕人為副總裁,以方便對方「見客」,員工職銜更可能「內裏不一」,她說︰「1年年資的員工,印卡片是銷售經理,其實在公司內部職位只是銷售人員!」

獵頭公司Core Search董事總經理張慧敏認為,老闆給予較「好聽」的職銜,對年輕人尤其有效。她舉例,曾有一銀行前綫向上司辭職,理由是跳槽後可晉升為經理,職銜相當吸引,但薪金只有輕微增長。

「有打工仔爭取不到加人工,就要爭升職,對日後轉工可能有幫助,但有些人卻不想升職,因為老闆只願加500元,但工作量大增,並不划算!」

浸會大學管理學系教授趙其琨指出,隨着50、60後陸續退休,加上管理層遭全球挖角,企業在人才缺乏下,只能晉升未夠資歷的員工任管理層,料「職銜通脹」會愈來愈嚴重。

撰文:洪小晶、陳韻文

Ref: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08cdf728-737c-4ba1-bb6e-c8fbd2455d66-575223?ref=hknews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FW] 《當信任瓦解,社會也就崩潰》 - 《中國時報》獨立評論莊佩璋小 姐

蕙如幾年前與信用卡公司鬥智 大勝,獲得社會某些人士的稱許,各媒體也封她為「卡神」。楊蕙如最近 開了一家網路顧問公司,並頻頻上媒體打知名度。筆者認為,一個是非不分、道德 低落的社會,才會把類似楊蕙如的行為,視為英雄之舉。

在美國,你去商店買東西,事後不論任何理由,都可去退貨還錢。因此,有一些人(一些台灣人和更多的大陸人)過幾天要出席重要宴會,就去「買」一套名牌衣服,穿去赴宴之後,再去退錢。

美國商店還有一樁好康的事:買貴了,可退差價。於是有些人就趁平時不打折但尺寸、顏色較齊全的時候,把貨品買回來,等到大減價的時候,再把收據拿去退差價。

這些人對自己的行為洋洋得意,還到處宣揚自己的聰明,甚至納悶為何眾多的別人那麼「愚蠢」,不會利用這個「漏洞」。

把占人家便宜看成「聰明」,把奸巧看成「能力強」,把挑撥族群看成「和解共生」,真的是價值錯亂了。

從卡神,筆者想到了股神巴菲特。此地許多股友在討論巴菲特的選股標準,往往忽略了他一再強調的:他非常重視一家公司CEO的誠信,不夠正派的公司他絕不考慮。

今天你會鑽法律漏洞,明天你掌權了,就會去修改法律,讓自己的違法變合法。這幾年來,我們看了太多這種例子了。

十年前,我帶年僅三歲多的兒子到美國旅行,寄宿親戚家。

親戚拿個全新的兒童汽車安全座椅給我,說:
「這裡規定兒童一定要坐汽車安全座椅,這個給你用,因為是借來的,請儘量不要弄髒,我還要還人。」

兩週後,我不再開車,他拿著半新不舊的安全座椅到量販店辦退貨。店員一聲不吭,錢全數奉還。親戚得意地對我說:

「美國的商店,兩週內都可憑發票退貨,所以我們常來這裡『借』東西。有些大陸人甚至連電視都『借』哩!你說,美國人笨不笨?無條件退貨的漏洞這麼大,他們竟然都不知道!」

隔年,我到日本,在當地做事的台灣朋友招待我,出入都開車。我問:「東京地狹人稠,不是很難停車嗎?」「沒那麼嚴重啦!政府規定要有停車位才准買車,所以車子並不像你想的那麼多。」他說。

「哇!那你有停車位嘍?一定貴得嚇死人對不對?」

「你怎麼跟日本人一樣笨!先租個停車位,等車子掛牌後,再把停車位退掉,不就解決了?」

幾天後,換成日本朋友招待我,待遇淪為兩條腿加地鐵。他客氣地說:「東京養車容易,養停車位難。所以只好委屈你擠地鐵了。」我馬上向他傳授「破解之道」。沒想到他沒有「悟道」的狂喜,只淡然說:「真要鑽漏洞,其實到處都是,比如家母住在鄉下,我把戶籍遷過去再買車就可以了。但是,我實際上就住東京,沒停車位卻買車,左鄰右舍會怎麼看我?開車上班,我怎麼面對同事、上司及正派的人不會這樣做。」

美國商店無條件退貨的機制與日本到處漏洞的法規,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當「信任」瓦解,社會也會崩潰。也因此,他們可以容忍政客做錯事,卻不容許政客說謊。

台灣呢?

我們則是「假到真時真亦假」,每個人都虛虛實實,整個社會是在「懷疑」的基礎上運作。但即使已是防弊重於興利,結果還是「敢的拿去」。

中國「信託」的「信用」卡,遭「卡神」套利百餘萬元,社會卻站到「卡神」那一邊。「信託」與「信用」,難道是反諷?想法思維影響行為,而個人行為又可擴及影響企業服務、社會運作。

記得去羅馬搭乘地鐵時,發現有售票機卻沒有驗票機。

當場起了疑惑,到底要如何確認乘客有沒有買票?那這樣地鐵不就鐵定虧錢嘛?這是我們的習慣想法,總是想要替自以為的小聰明或貪小便宜尋求應對之道。對於義大利人而言,我們會問這種問題才奇怪。搭車為啥不買票?乘車怎麼可以不買票呢?兩方想法當下有了差異。

如果你真想知道是不是可以不要買票搭車?

可以,的確可以入站搭車,但是你要確保不會被富有正義感又雞婆的義大利人發現,因為他八成會去舉發你。

到時候罰款可就是車價的數倍,而且丟臉還丟到國外去,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建立信任,不容易,卻很重要!當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

在紐約,有一次參觀有名的「大都會博物館」。

付了錢,櫃檯給我們一個約 10 圓台幣大小的金屬片門票,有兩條夾子。方便我們別在衣領上。

友人告訴我參觀中途可以隨時出來,如果還要再進去,門票就不用繳回,可以憑原本的門票再進入。

確定不再進去參觀,就把門票丟入門口的壓克力玻璃櫃中。

我問:「門票的形式、顏色有每天換嗎?」朋友回答:「沒有」「那會不會有人把門票帶回家,過幾天再來呢?或是10人進去只買 5 張門票,其中一人再把門票帶出來給其他人?」

朋友大笑:「只有台灣人會這麼想!美國人想法單純多了,進去就是要買門票,不再進去,就繳回門票。基本上美國人相信大家都是守法的好人,所以門口工作人員很少。」

剎那間讓我覺得很慚愧,我們的防弊多於興利的觀念,鑽漏洞的念頭竟是文化的一部份。

最近幫台積電上課,發現台積電的餐廳跟科學園區的其他廠商一樣,採用外包模式,一樣乾淨整潔明亮。所不同的是餐廳沒有人幫你打菜,要吃什麼一切自己來,發水果的地方貼了一張紙條---- 每人限拿一袋(洗好切好的)。連入口處也很少有人在管,進餐廳自己用識別證刷卡,月底自動從薪水中扣除。

一位台積電副理告訴我:有一位員工被抓到吃飯沒刷卡,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開除。

當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彼此方便,成本自然下降,工作也越愉快。相反的彼此猜忌、防範、圍堵、監督。不但降低生產力,工作也被動,不愉快。各位親愛的夥伴..您是否也發現當您和周遭朋友、同事處於信任的環境中,做起事情來都非常的有效率,而且默契十足; 但是,處於猜忌和不諒解的情形下,任何事物都進展的很不順利...... 您了解了這道理。

從現在開始,就將心胸打開,用開放的心情,信任的態度,來對待每一位夥伴;或許剛開始,會發現,吃了很多虧,大家都還是防來防去,那是因為您的夥伴還不習慣您的處世態度。

記得:
堅持,對的事情就要堅持。
堅持,才能天長地久。
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半導體製程技術世代

先進製程台積超越英特爾? 這個誤會可大了! 

今天早上看到某產經大報「XX日報」在頭版頭條大標題報導 “先進製程 台積超越英特爾”,內文寫到TSMC蔣尚義表示,台積電將跳過22nm製程,直接發展20nm製程,預計3Q2012開始導入生產,2013年量產,“進度首度超越半導體龍頭英特爾,讓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發展拿下全球第一。”

如果我是Intel的人,看到這篇報導可能要吐血了,RRB(Richad's Research Blog)的觀點只有一句話:
“這個誤會可大了!”
雖說是誤會,但是要解釋起來,還真是不太容易,要花費不少唇舌,也難怪記者和主編大人產生誤會了

1. Intel根本無意開發20nm,又怎麼會落後TSMC?

首先要講一個基本的東西,半導體製程技術世代(process technology node)早年都是full-node,後來在foundry和以Graphics廠商為主的Fabless基於成本和競爭因素下,在下一世代製程技術成熟之前(通常要2年以上),以現有的full-node製程技術為基礎,微縮開發半世代的製程half-node,例如主要full-node世代進展為: 0.18um、0.13um、90nm、65nm、45nm、32nm、22nm,而0.15um是0.18um的half-node,0.11um是0.13um的half-node,80nm是90nm的half-node,55nm是65nm的half-node,40nm是45nm的half-node,28nm是32nm的half-node,20nm是22nm的half-node……

以往大部分IDM都遵照主要世代製程開發full-node,根本不願(或不屑)開發half-node,因為在製程技術競賽中,開發真正的下一世代製程才是王道,把資源放在修修改改的half-node,反而有損長期競爭力,所以像Intel、以前的AMD、TI、ST Micro等IDM,技術藍圖裏面都是只有full-node沒有half-node,Intel也是如此,CPU產品中Penryn和Nehalem是45nm,Westmere和Sandy Bridge是32nm,到了2011年的Ivy Bridge和2012年的Haswell則是22nm (Intel的microstructore和process technology是交替開發,叫做“Tick-Tock”開發模式,和本次主題無關,不多談),請注意,這些IDM的製程藍圖中根本沒有40m、28nm和20nm這些half-node,既然很多IDM只開發full-node,所以應該把65/55nm一起比較、45/40nm一起比較,32/28nm一起比較,22/20nm一起比較才合理,否則,Intel根本沒有20nm,TSMC又如何領先呢? Intel沒有28nm製程,難道我們可以說,"TSMC今年領先Intel開發完成28nm技術" 嗎?

2. 若比較22/20nm,Intel有落後TSMC嗎? NO, Intel持續領先

真正要比的,是Intel的22nm進度如何? 有輸給TSMC嗎? 先看45/40nm,45nm已經是Intel快要淘汰的技術了,TSMC的45/40nm才正在放量當中,慢了很久,再看32/28nm,Intel今年以Westmere based的Arrandale(屬於Calpella platform的integrated graphics solution)是一顆two dies chip(兩顆die封裝成一個chip),其中的graphics die還是用45nm製造,而CPU die則已經進入32nm大量生產,今年底可能量產的Sandy Bridge則更進一步直接把CPU+Graphics做成一個32nm single die,而TSMC的32/28nm在哪裡? 還在RD部門開發當中,還沒有開發完成轉入工廠製造部門,也就是說還沒有放入菜單給客人下訂單,照TSMC公佈的技術發展資訊,TSMC不像上一代45nm先出來,然後40nm再出來,這次RD部門雖然也有開發32nm,但TSMC在2008年就決定將重心放在28nm當成 “A Full Node Process”,其中Gate stack material部分,32nm和28nm-LP(low power)版本用得是既有的SiON,28nm-HP(high performance)才開始使用High-K Metal Gate(HKMG),至於正式開張量產的時間,TSMC和Qualcomm已經共同宣布今年中(mid-2010)將量產28LP(SiON/Gate First)製程,從產業資訊猜測,28HP(HKMG/Gate Last)製程可能在Late-3Q10量產,而28HPL採用HKMG/Gate Last材料及製程的low power版本最快今年底(Late-2010)才會量產,因此,32/28nm世代,Intel還是遙遙領先TSMC。

再看22/20nm,Intel在去年9月舊金山IDF會場已經公開展示以22nm製造完成SRAM+Logic試驗晶圓,切出來的chip已經可以功能正常運作,Intel並計畫將於2H2011年用22nm量產Ivy Bridge。至於TSMC在新聞稿中說明的20nm導入時間為2H2012,量產時間可能要到2013年,還是晚了Intel一年以上,這還不包括執行力因素,如果要猜誰會落後,誰會準時完成,請各位去參考這兩家公司網站的歷史新聞稿資料庫,比較一下誰的製程開發進度落後計畫時程的機率即可得到答案。

3. TSMC為何要跳過22nm直接做20nm ?

除了新聞稿上的理由之外,這部分RRB(Richard’s Research Blog)純粹猜測,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商業決定,以前half-node和full-node量產時間相隔動輒1年,但TSMC到了45/45nm則不一樣,40nm只比45nm晚了頂多半年就開發出來,讓大部分客戶的產品直些跳過45nm而採用40nm,40nm訂單遠多於45nm,而32nm更明顯,只把基礎研發做完,根本不商品化,直接將商業量產的世代放在28nm,因此TSMC說28nm是一個full-node(雖然大部分IDM如Intel、STM並沒有28nm製程, Renesas是一個例外),所以,TSMC在45nm生意並不太多,32nm並沒有商業量產,則跳過22nm這個full-node,將原本被大家定義為half-node的20nm當做主力製程產品,就像28nm一樣,應該不是太意外的事情。這個理由也符合新聞稿說的 「為客戶創造價值」、「必須積極考量投資報酬率」的說法,畢竟,如果花重金開發一個製程例如45nm,結果生意卻不如40nm,或開發一個32nm卻沒量產,到不如直接做完基礎研發之後就直接跳到half node比較實在,至於這個製程要叫做full-node還是half-node,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後記1: 以上東西有點複雜,錯誤疏漏之處應該不少,有錯請包涵指正。
後記2: 文中有提到Gate First和Gate Last,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重要性可能可以比擬當年0.13um銅製程大戰中,TSMC選擇採用Black Diamond材料,大敗採用Silk的IBM/UMC聯軍的歷史故事,只是這一次,IBM聯軍成員更多了,雖然少了UMC,卻加入了Global Foundry(前AMD的製造部門)、Chartered、Samsung、Freescale、Infineon、ST Micro等Foundry和IDM大廠,IBM聯軍軍容比當年更壯盛,2011年應有好戲可看,當然,對手越多越強,如果這次TSMC再度勝利的話,戰利品恐怕也會很大,我們拭目以待,此議題和上文無關,下次有空再談。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MingPao] 大學生勢流向低層工種 2018年料現人力斷層 高中生技術員最短缺

明報 –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上午5:14

【明報專訊】勞工及福利局昨日發表2018年人力資源推算初步結果,預計6年後本港人力供應達358萬人,人力需求增至約360萬人,巿場出現的人手短缺料達1.4萬人。不過,預算顯示6年後出現中等學歷人力斷層,即「高中、技工、技術員及副學士」出現2.2萬人力短缺,預計相對過剩的高學歷人士會「向下流」,填補只需高中及技工資歷的工種。

另外,預算發現2018年時具碩士或以上研究院學歷人力,由2010年的15.5萬,大增七成至26.7萬人,出現高等學歷愈來愈貶值的情况(見另稿)。

中學畢業生薪金追貼大學生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表示,10年內兩次金融風暴令中學畢業生的工作機會減少,須提升學歷,但結果現從事勞動工作的勞動力供不應求,結果中學畢業生薪金不單高過副學士,更追貼大學生的薪金水平,現時學歷愈撐愈高,相信未來會更嚴重。

政府每隔數年就未來人力資源作推算,最近一次公布相關報告倒數至2003年,當時政府推算2007年人力資源出現人力過剩13萬人,而且高學歷人力供不應求。相隔近10載,人力供求推算出現逆轉,亦是自1988年起進行的8次調查以來,首次預測人力資源出現「求過於供」。

中等學歷人力料缺2.2萬

當局在2010至2011年收集統計處數據,並向合共約1.3萬個住戶和商業單位進行調查,推算2018年人力資源。調查預計本港人力供應由2010年的342萬人,增至2018年的358萬人,當中女性人力供應增長較男性快,整體比例由43.3%增至46.7%。

人力需求方面,預計由2010年的328萬人增加至2018年的約360萬人,屆時本港會出現人力資源「求過於供」,人手短缺達1.4萬人短缺,其中「高中、技工、技術員及副學位」人力出現2.2萬人短缺(見圖)。

擬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工作

政府發言人表示,有關短缺與戰後嬰兒潮出生人士未來相繼退休,而年輕一代學歷提高,至中層人力資源未及填補有關短缺,未來透過再培訓局及資歷架構提升低學歷過剩人手,以及較高學歷人士會下移職層,以解決人手短缺。當局亦計劃透過輸入專才,以及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工作,增加人力供應。

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指出,零售業已嚴重缺人,現時以高中學歷年輕人為主,建議仿效澳門引入外勞,要求僱主以相等於聘請港人的薪酬支付外勞之餘,要另加一筆稅項,便毋須擔心外勞與港人「爭飯碗」。

人力資源顧問公司高級顧問黃小姐稱,目前巿場最缺人的行業為運輸及物流工種,而新一代畢業生多選擇進修,非投身勞動市場。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unwire.hk] 都市人必睇!70 種方法提升生活質素!

都市人生活忙碌,每天也不停在做、做、做:在公司自然在工作、回到家還是「經營」著自己的網誌、Facebook、微博、甚至遊戲中的球會、世界等,反正就是沒有一刻讓自己停下來。但大家又是否願意,真的停一停,諗一諗:如何令自己獲得真正自由,而且提升自己的生活?筆者最近就看過一個外國網站的提議,現在就為大家說一說吧,看看大家能夠做到多少項?

  1. 學習一種樂器。
  2. 保持寫日記的習慣。
  3. 拍攝相片,愈多愈好。
  4. 在(微)雨中漫步。
  5. 在遊樂場中打鞦韆。
  6. 追逐飛翔中的蝴蝶。
  7. 跑步吧!
  8. 打著鼻鼾睡眠。
  9. 跳舞吧!
  10. 跳過石頭。
  11. 跳繩。
  12. 不停跳、跳、跳……
  13. 深呼吸。
  14. 與一個六歲小孩耗上一個下午。
  15. 讀一本小說。
  16. 讀一本非小說類的書籍。
  17. 唱歌吧!
  18. 用木材製造一些東西。
  19. 抓癢……
  20. 不在生日時吃一些蛋糕。
  21. 合上雙眼,並靜下心來及留意呼吸。
  22. 隨心畫些東西吧!
  23. 在真紙上寫封信給別人,任何一個人也好。
  24. 玩紙鳶。
  25. 去爬山。
  26. 去騎馬。
  27. 與別人分享好吃的雪糕。
  28. 在一間喜歡的餐館好好吃上一餐!
  29. 享受在家烹調的「住家菜」。
  30. 在日間看一齣電影吧!
  31. 好好裝扮一下自己。
  32. 大聲嗌!
  33. 欣賞卡通片。
  34. 購買漂亮的床具。
  35. 去露營吧!
  36. 將所得的一部分捐給有需要的人。
  37. 摺紙飛機。
  38. 好好嗅嗅玫瑰的香味。
  39. 享受片刻的寧靜。
  40. 學會習慣生活在嘈雜的環境。
  41. 縫些東西,隨便甚麼都好。
  42. 自己種植食物。
  43. 享受欣賞鏡中的自己(好像有點自戀……)
  44. 不要那麼快下判斷。
  45. 買一件昂貴的物件(不要經常做哦,一次就好了!)
  46. 多思考。
  47. 工作少一點吧!
  48. 在海浪中漫步。
  49. 享受穿上涼鞋的感覺。
  50. 多一點笑吧!
  51. 完全與世界斷絕連繫,享受私人獨處的空間(一會兒好了……)
  52. 學習克服恐懼。
  53. 定期檢討與別人的關係。
  54. 知道何時應進、何時應退。
  55. 發掘新事物。
  56. 學習一種外語。
  57. 嘗試並享受身處在黑暗中。
  58. 多認識點人,無論是在真實世界還是在網上。
  59. 到訪一個重要的體育比賽吧!
  60. 享受一杯香檳。
  61. 嘗試做主動的那人,而不是被動者。
  62. 經常少說多做。
  63. 要誠實!
  64. 停止說「對不起」。
  65. 經常對別人表達感激。
  66. 玩玩小時候喜歡的公仔或洋娃娃吧。
  67. 多喝水!
  68. 去游泳吧!
  69. 多約會你的另一半。
  70. 嘗試找出你愛的人或事。

當然,這 70 件事,有些只做一次半次就好了,有些像多喝水、多靜思,不妨多做,久而久之,你就會覺得你還是你,不過今天的你,已經比昨天、甚至前天的你強多了!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香港迷失10 年黃金5 年不容再失」 林奮強:創富比均富重要

「2003 年SARS 最低迷的時期,失業率8%,通縮6%,市民也沒有『均富』的呼聲,也沒有人高喊『仇富』, 為何這幾年大家反而常說『仇富』?」在前瑞銀證券(亞洲)董事總經理、「香港黃金50」創辦人林奮強眼中, 「創富」遠比「均富」重要,他認為只要餅做大了,經濟搞好了,香港成為國際大都會了,市民就一定會受惠, 「次序一定會是這樣」。

在兩小時的訪問中,他不下10 多次表明香港已迷失了10 年,「輸得好慘」,認為下屆特首必須正視現實,坐言起行,不容再錯失「黃金5 年」,否則香港將被歷史淘汰。明報記者黃俊鋒陳錦強

「均分無意義不如做大個餅」

林奮強認為,現時社會內耗太多,經常談論如何均富,社會更出現仇富情緒,但在他眼中,本港過去10 年恍如一池死水,整體經濟增長緩慢,因此討論均富全沒意義,「個餅10 年都無大過,分來有什麼意思?倒不如做大一些個餅還好」。他指出,2003 年SARS 來襲,當時香港失業率8%,通縮6%,較目前美國、希臘等情况更差,但那時沒有人提出均富或仇富,反而目前社會爭議不斷;因此,他認為,下屆政府首要事務是盡快凝聚社會共識,確立本港由金融城市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的方向。

他闡釋,本港已被競爭對手比下去,過去10 年人均GDP只有25%增長,平均每年只增長約2%;較新加坡同期87%、倫敦53%及紐約38%,均大幅落後。若集中比較新加坡,本港由1990 至2003 年每年人均GDP 均較新加坡高,但新加坡自2004 年趕過香港,去年人均GDP 達35 萬元,拋離香港39%, 「這些數字反映本港過去10 年,表現非常差劣,輸得非常徹底」。

「香港過去10 年完全迷失,但港人不知迷失10 年,輸得好慘!」他認為下屆特首需要正視現實,承認本港過去10 年表現差劣,並已被新加坡超越,若再停滯不前,將被歷史淘汰。

「不正視失敗現實香港將被歷史淘汰」

不過,他指出,2010 至2014 年會是「黃金5 年」,本港將迎來千載難逢的一段高增長期,預測今年名義經濟增長可高達12.1%,未來5 年平均亦達8%,若能把握機會,本港可望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全球第三大國際都會,甚至可迎來「黃金50 年」,關鍵在於下屆特首是否懂得凝聚社會共識, 「將餅做大」,落實興建更多硬件設施,並維持佔本港GDP 比重達93%的服務業的水準, 「即使迷失10年,本港仍具備成為國際大都會的天賦,但政府需要坐言起行」。

「落實發展天賦黃金50 年可期」

他認為,本港要成為國際都會,單靠現時硬件設施並不足夠,因為現時本港寫字樓、商舖、住宅、酒店等,均面臨供應緊張問題,導致社會求過於供,造成通脹, 「現時本港有一半的通脹都是來自租金,舉例說,過去1 年住宅租金上升5 至8% , 商舖租金上升20% , 酒店更上升40%」。

除硬件設施外,本港公共設施亦嚴重落後於需求,例如公營醫院已不敷應求, 「過去10 年本港無興建醫院,而對上10 年就有8 間。」他認為,下屆政府需要加快興建硬件設施,容納及吸引所有的機遇落戶本港, 「將餅做大」;若下屆政府不正視問題,不但通脹將會持續,而且機遇將流失至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地區,降低本港競爭力。

「司法獨立地理優勢香港仍具起飛潛能」

林奮強指出,雖然本港迷失10 年,但本港仍有健全及獨立的司法體制,確保營商自由,並具備先天地理優勢,被亞洲各大經濟體包圍,本港4 小時飛機航程能抵達的地區,名義生產總值達14 萬億美元,是新加坡的7 倍,與倫敦相若;而且本港治安,甚至是食肆質素,均媲美倫敦及紐約,例如本港今年獲米芝蓮評級的餐廳達48 間,較倫敦及紐約多,而本港的服務水準亦達世界之最;這些優勢可令本港重新起飛,關鍵在於下屆特首有沒有魄力迎接,若只是議而不決,就等於現時的熱話一句: 「This city isdying」, 「香港過去10 年衰得好緊要,但潛能依然強大,仍有機會躍身成為國際大都會,但下屆政府需要急起直追,避免再重蹈覆轍」。

林奮強說,對兩名熱門特首候選人唐英年及梁振英沒有特別觀感,但期望無論何人當選,都要坐言起行,避免本港淪為第二個東京,發展停滯不前。

市民對來屆特首有任何企盼或進言,歡迎電郵至:

inews@mingpao.com

林奮強眼中四大急需解決問題

1加快興建硬件

現時本港的硬件設施,包括商舖、寫字樓、酒店等,已面臨供應緊張,下屆政府有必要加快興建「世界級硬件」

林奮強認為,本港過去10 年已徹底落後大勢,無論政府或社會都需要正視這個事實,並須知恥近乎勇,凝聚社會共識,將本港發展成國際大都會。他指出,現時本港的硬件設施,包括商舖、寫字樓、酒店等,已面臨供應緊張,下屆政府有必要加快興建「世界級硬件」,除發展東九龍外,可同時將機場東北部一幅長期閒置的大型土地,發展成為「環球薈」,興建酒店、商場以至醫院,一方面可解供應不足之急,另一方面可滿足旅客一站式服務的需求。

他又建議可利用西九文化區的地下空間,構建一個超過100 萬平方呎的大型商場,當廣深港高鐵2015 年通車後,就可應付廣州、深圳居民的消費需求。他又建議政府可重啟油塘填海研究,增加本港土地儲備。

2檢視人口政策

政府一方面需要在教育投放大量資源,即使人少了,都可用教育推高人均生產力;另一方面,本港需輸入更多專才補充勞動人口,他期望內地能放寬人才來港限制

林奮強認為,人才匯聚是國際大都會的關鍵因素,但本港新移民卻以低學歷為主,因此下屆政府有需要重新檢視人口政策。

他指出,目前本港有375 萬勞動人口,但未來10年將有30 多萬人退出勞動人口,政府一方面需要在教育投放大量資源,即使人少了,都可用教育推高人均生產力;另一方面,本港需輸入更多專才補充勞動人口,他期望內地能放寬人才來港限制。

他以新加坡為例,當地過去10 年輸入50 萬人才,令期內人均GDP 增長達87%,本港輸入的卻是低學歷新移民為主,期內本港增長僅25%,令兩地差距因此進一步拉大。他說,要改善情况,下屆政府應針對現時70 多萬低學歷新移民,撥出資源培訓他們,不能像現屆政府「由得他們窮」。

林奮強指出,以國際都會標準而言,本港教育水平並不夠,現時本港人口具中七學歷以上的只有25%,較新加坡的50%低,因此能夠擁有目前成就已殊不容易。本港的旅遊業及服務業會是經濟的重要命脈,其中服務業佔GDP 比重高達93%,相對上海62%、內地43%、新加坡72%,仍高出一段距離;但隨着本港勞動人口將減少30 多萬,本港有需要加強教育,推高人均生產力,否則人力質素每况愈下,國際大都會的美名就會受影響。

3爭取內地配合

內地亦需要有共識,意識到香港不止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更要成為中國的國際大都會

林奮強認為,除了本港自身要凝聚共識加快發展外,內地亦需要有共識,意識到香港不止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更要成為中國的國際大都會。

他指出,本港擁有可成為國際大都會的天賦條件,幾乎可與倫敦看齊,因此內地需要明白,要做到一個國際大都會,不單是有法例或地方面積大就可做到,而是要有國際信譽,有可信賴的獨立司法體制和法治,目前內地希望發展成為國際都會的城市,包括大連、上海、北京及深圳,都沒有這種條件,唯獨本港卻有潛力繼續發展,因此期望中央能集中資源配合。

4拓闊保育觀念

不能因為要顧及上一代的集體回憶,對所有發展都縛手縛腳,否則本港未來會沒有足夠的硬件設施

林奮強認為,本港對保育及環保的概念應要看得較闊一點,不能因為要顧及上一代的集體回憶,對所有發展都縛手縛腳,否則本港未來會沒有足夠的硬件設施, 「舉例說,現時不少小孩,就是在IFC 樓下的港鐵站, 乘坐港鐵到迪士尼,不少一家大小每年都會到IFC 看煙花,這些都是下一代的回憶,若現在要興建第二座IFC,一定會遇上很大阻力,因此我不會因為期望長大後能夠看到兒時的建築物,而減少下一代有其集體回憶的機會」。

林奮強

年齡:51 歲

學歷: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經濟系

主要職位及社會服務:

?1997 年加入瑞士銀行附屬瑞銀亞洲證券(亞洲),並曾連續超過10 年在專業基金經理評選中獲最佳分析員獎

?1998 年亞洲金融風暴時任中央政策組兼任非全職顧問

?2006 年任瑞銀資產管理(香港)董事總經理

? 「香港黃金50」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