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FW] 来信, 创业 和 移动互联网

http://coolshell.cn/articles/5815.html
今天,我大胆预测一下未来互联网的走势,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看清未来。

互联网的精髓是自由和分享。这个东西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就算是我们正在经历那些反人类的东西。但这个精神和趋势必然是无法阻挡的。我们在网上没有边界地分享我们的数字信息,或公开,或私密,无论是我的发邮件,写博客,织微博,还是看视频,听音乐,写评论。都是自由和分享的体现。移动互联网会把这个事体现到极致。

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组织。关于信息,以前是ICP发布信息,现在是ICP feed信息(订阅),大众参与组织信息。但是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信息太多,等于没有信息。搜索引擎的出现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没有解决彻底。因为搜索出来的东西还是太多,而且是搜索引擎的单一标准,而不是个体差异和喜好的标准。所以,我觉得未来的信息必然要走个性化的路。搜索引擎或是别的平台(如豆瓣,电子商务等)会学习用户的习惯和喜好,然后根据用户的喜好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推荐!未来必然是推荐的时代。

所以,对于移动平台,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些事情:1)阅读(如:kindle,新闻,图书,订阅等),2)分享和交流(如:facetime,iMessage,微信,米聊,电邮等等),3)电子商务(如:机票酒店餐饮购物),4)推荐(目前这一块还是比较空的)。注意,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分享和交流是对传统电话和短信的延续,并不是取代!有些时候,本来直接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解决了的事,我们还要让用户上我们的平台,这就没有意义了。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日債龐大 恐成意希翻版 銀行家︰本土持債降至80% 將陷危機

香港經濟日報 A16 國際金融 吳愷媛

  日本第四大銀行Resona Holdings董事長細谷英二警告,日本債務龐大,或出現類似希臘和意大利的債務危機,若本土持有債務的比例下降至80%,日本將落入危險區域,他呼籲當局以歐債危機為鑑。

  細谷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指日本的債務負擔重,或面對類似希臘和意大利的問題,亦不能排除日本不會發生債務危機,當局應以意大利為鑑,從金融秩序入手,防患於未然。

籲汲歐債經驗 重整金融秩序

  對於現時日本債務情況,細谷認為不會即時出現債務危機,因為該國的債務中,約90%為本土持有,有助限制債息上升。不過,若現時的情況持續,約4至5年後,這個比例將降至80%以下,屆時日本將落入危險區域。

  他呼籲日本政府採取大膽行動,重整財政秩序,亦須減少對企業的監管及降低企業稅率。有見歐美金融機構紛紛從亞洲抽走美元資金,細谷擔心將危害區內經濟,禍及日本。

  事實上,日本的債務結構和希臘及意大利相似,三者均擁有龐大債務,經濟增長率低。唯一不同之處,是市場對日本國債有信心,令日債債息長期處於低位,借貸成本低,令債務具可持續性,故即使債務佔國民生產總值(GDP)高達220%,為全球最高,日本亦未「爆煲」。

明年3月 料突破千萬億日圓

  此外,日本債務當中,近9成屬本土持有,故出現問題時,也可和「自己人」協商,令還債壓力減輕,情況與意大利近似;相反,希臘的債務主要為外國持有,故出現危機時,便牽一髮動全身,拖累整個歐洲以至全球。

  不過,日本債務之大始終令人擔心。根據財務省資料,日本截至9月底的債務增至954萬億日圓的歷史新高,較6月底上升1.1%,主要與政府入市干預日圓滙價有關。當局預期,債務將於明年3月前突破1,000萬億日圓關口。

  日本央行官員中村清次早前警告,日本政府不能恃着借貸成本低的優勢,讓債務持續膨脹,否則不能排除債息上升的可能,又批評當局缺乏危機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早前訪問日本時亦指出,減輕債務是日本政府首要任務。

開「Quadrillion」負債先河 日債恐步歐後塵

明報 A19 國際 特稿 2011-11-22

日本面對龐大債務,渴求外來投資,股神巴菲特來訪唱好,當然是求之不得。事實上,日本經濟目前確是內憂外患深重,日圓高企嚴重打擊出口,債務問題也成為一大計時炸彈,恐步歐債危機的後塵。日本財金官員便直言,明年日本債務將突破1000 萬億日圓的天文數字關口,進入「quadrillion」負債年代,比trillion 還要「再升一級」!

比兆還要多1000 倍

前財務大臣藤井裕久昨直言,日本負債情况為全球「最差」,警告當前的歐洲債務危機,亦可能在日本發生。現任副財務大臣五十嵐文彥同日更指出,日本人口老化嚴重,債務壓力有增無減,政府必須將銷售稅由目前的5%大幅提升至17%,才可應付伴隨人口老化而增加的社福保障開支。他估計,日本國債將由今年3 月的924.36 萬億日圓(93.7 萬億港元),增至明年3 月的1056 萬億日圓(約107 萬億港元),換言之日本即將進入負債「千萬億」(quadrillion)的年代。

在英語中, 「billion」(10 億) 是指1000 的3 次方、「trillion」(萬億或兆)是1000 的4 次方,而「quadrillion」則是1000 的5 次方。以本國貨幣計算,目前暫未有其他發達國經濟體負債,達到「千萬億」的誇張級別,即使是負債纍纍的美國,或是陷入財困的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等歐豬國,國債最多亦只以萬億美元或歐元計算。當然日圓幣值本身較歐美貨幣低,但作為G7 一員的日本,債務雪球愈滾愈大,確是一大隱憂。

專家:求外資料捱貴息

現時日本債務佔GDP 比例達200%,比希臘(160%)和意大利(120%)更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上月底發表的報告便預計,日本國債佔GDP 比例,在2013 年會增至228%,約為G20 成員國平均負債值的兩倍。五十嵐文彥稱,雖然現時日本國債95%都是由國民持有,僅5%為外國資金,令日本仍能依靠發行低息債券,倖免於經濟災難,但情况不可能永不改變。財經專欄作家Stephen Harner 解釋,以目前債務滾存速度計算,幾年內日本國債將吸盡國內私人部門的儲蓄,意味政府需要尋求國外融資,但外國投資者既然明知日本當局「等錢使」,所索要的債息回報也將大升,不會只是多1 厘左右那麼簡單,對日本經濟來說,這將是一場災難。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唱衰中國經濟的人不知道的一些中共法寶

近二十年來,世界各地,包話中國內地的專家學者,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其中多有對於“中國經濟崩潰”的預測,有說三年的,說五年的,有說更長時間的。然而這些預測總不靈驗。原因何在?

這些專家學者們,忘記了毛先王說得極多的一個觀點:“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現代宏觀經濟理論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靈藥,用於分析預測自由市場經濟時是正確的,用於分析預測中國經濟那就不一定了。

當然也有學者說,中國是專制體制,應該以此作為前提分析預測中國的經濟。問題在於,中國的專制體制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它的實際情況與細節過程到底是怎樣的?對於經濟的運行有怎樣的影響?很多學者也並不知情,只是想當然地進行推測,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似是而非,甚至南轅北轍。

先舉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對於弄清楚中國經濟方面的問題有重大的啟示意義,但這兩個例子不見諸文獻與網絡。

一是中共處理亞洲金融危機。對此,官方民間、中國外國的記載與論述多得不可勝數,然而就筆者所見,沒有哪一本書哪一篇文章提出過當時處理金融危機最核心、最重要的措施。實際上中共處理那次亞洲金融危機最關鍵的措施就是放了一個風:處級以上幹部暫不得到銀行取錢。放這個風,並沒有什麼文件,也沒有什麼會議。

不是長期在國內生活,並了解各階層情況的人,很難理解放這個風的原因和作用。別看當時銀行的居民個人儲蓄餘額那麼多,那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共官員個人和單位小金庫以個人名義存的錢,官員與單位級別越高,存的錢越多。那時普通老百姓並沒有多少錢的。只要穩住了處級以上幹部這一塊,銀行被擠兌一空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有人也許要問,中共的官員和小金庫的錢並一定是以官員自己的名字存的,一無文件二無操作細則,“放個風”他們能聽話嗎?如果這樣問,說明還是不夠了解情況。對於中共官員來說,最核心、最關鍵、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放風”。所謂文件、會議,那些都是表面文章。放風這個東西,才真正關係權位仕途,甚至身家性命。“放風”中共內部通行的說法叫“打招呼”。“不聽招呼”的人,下場一般會非常慘。可以這樣表述:中共內部,不形諸文字,口耳相傳,逐級傳達的政令,才是真正的,最嚴肅、最嚴厲的政令。反過來,越正式的東西,比如成文的決議,法規,越沒有約束力,這是搞給別人看的。外人往往不明白這一點,把中共對於內部管理的一些文件、法規完全當真,由此得出與事實發展不符的結論后,還覺得很奇怪。“打招呼”正因為是用口耳相傳的形式,不形成文件,只傳達到一定的級別,所以別說老外和國內平頭百姓,就算是中共內部的普通工作人員與小幹部,都是不知情的。

中共官員對於上級放的“風”,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且還要“避嫌”。因為認定某個官員“不聽招呼”,並不需要什麼合法證據,更不需要任何調查機構去調查,只要根據某些事實或跡象,直接推定就行了。可以這麼說,在中國國內,迄今為止沒有哪一個單位、機構、個人不在黨的控制範圍內,只是在沒有必要的時候,黨不會來理你。比如前述“處級以上幹部暫不得到銀行取錢”這個內部規定,操作起來其實很簡單。首先,每個處級以上幹部都會“領會”,這其中必然包含小金庫的錢。如果你說沒“領會”,明顯是假話,就可以認定你“不聽招呼”。然後你不可能以任何其他人的名義取錢,你的直系親屬也好、三姑六婆也好、朋友下屬也好,取了錢都直接認定是你取的。因為你的情況,黨(上級領導)清楚的很,你瞞得了別人瞞不了黨。你有錢存起來,不管你想任何辦法隱瞞,黨一般都是清楚的,清楚歸清楚,並不剝奪你的,允許你有錢。你如果以別人的名義把錢取出來,還不承認是你的,那你等於是“侮辱黨的智商”,沒有用的。只要黨認定了你“不聽招呼”,你本人承認不承認就沒什麼關係了。所以不但要“聽話”,還要避嫌,萬一被黨懷疑為“不聽招呼”,那就麻煩大了。

黨對於“不聽招呼”的人,有兩個懲罰的措施。這兩個懲罰措施,都是中共官員難以承受的。第一當然是你的位子不保,你的官當不下去了,你的仕途中止,你的上級和同事甚至下屬對你嗤之以鼻。第二就是查你貪污受賄。主要是查你受賄,附帶生活作風問題。哪個中共官員沒有受過賄呢?就算你真沒有受過賄,如果你是因為“不聽招呼”被查的,最後的結果也必然是你有罪。枉冤你又怎麼了?不冤枉你檢察院長的位子也難保,必須冤枉你。這裡附帶解釋一下,為什麼有些中共官員因受賄或瀆職被查,卻很快就被放出來,甚至異地復職,那是因為他被查的原因不是得罪了領導,不是“不聽招呼”,是因為別的原因,比如被同事舉報陷害、事出偶然等等。這種情況,並沒有違反中共實際上的官場規則,沒有因為“不聽招呼”而得罪上級領導,相反可能上級領導還對你抱着同情、惋惜的態度,所以你的翻身也就是領導一句話的事。如果你是因為“不聽招呼”被查的,說明你嚴重得罪了上級領導,你在那個圈子裡就臭了,也沒有人敢幫你,你將永無翻身之日。

再說第二個例子。2009年的時候,中國的海南省南部瓜菜大量滯銷,價格嚴重下跌,農民面臨嚴重虧損的前景。這個問題,如果放在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中,是很難扭轉的。實際上問題上報幾天之後,溫總隨隨便便幾句話就解決了。當時溫說:建議北京、上海等地的大超市盡量優先從海南進貨。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呢?僅僅是“建議”嗎?僅僅是“盡量”嗎?不了解國內實際情況的人,完全體會不到這句話的份量。溫這話一出口,北京上海的超市老闆哪個敢不聽話,馬上就會有稅務局的去查他偷稅,工商局的去查他虛假註冊,勞動局的去查他非法用工,質監、環保、消防的都得去查他。不罰得他內分泌失調或弄到牢里關個一年半載他不知道自己是誰。

這裡必須明確中國經濟活動的半壁江山——私營企業(包括所謂民營、股份)的一個基本情況,這是太多的人不清楚的。這些企業,95%以上是虛假註冊,100%偷漏稅,100%非法用工。按照國內當前的法律,不虛假註冊難以成立(虛假註冊就是開立銀行基本戶以後,由他人匯入註冊所需資金,驗資完成後錢立即轉回,企業主付給出資人一定費用),不偷漏稅和非法用工難以運作。而虛假註冊與偷漏稅都是不輕的罪行。所以,私營企業永遠有把柄在黨的手裡。現在,國內要查一個私營企業主,一般首先就是查他虛假註冊,落實了這一條,他就有罪,而這一條,絕大部分的私營企業主都能落實。

可見,中共對於中國經濟活動的主體——官員(包括國企)、私企的控制力是十分強大的,相應的,中共調控經濟的能力同時也是十分強大的。最為媒體所關注的銀行利率,銀根鬆緊等等調控手段,那都是忽悠外國人和老百姓的。很多人把那些東西分析來分析去,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也得不出什麼正確的結論。真正的調控手段一是權力意志,二是實現權力意志的國家機器——以暴力機關為主。這就是中共管理與調控經濟的法寶。

很多外界看似不成功的經濟調控,其不成功的原因在於中共權力高層意見不統一,並不在於缺少手段。用單純的經濟手段調控中國的經濟,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用的。一旦高層的意見統一,效果立竿見影。比如這次溫州老闆跑路,溫總說銀行不能急於收回貸款,反而要提高對不良貸款的容忍度,甚至要增發貸款,這就明顯是高層統一了意見的,哪個銀行敢不聽招呼?要知道,銀行的行長也是中共的官員,銀行怎麼做必須按照高層的權力意志進行,不能按照市場經濟規則進行。

房地產也好,物價也好,油價也好,中共高層如果統一了意見,真下決心要調控的話,一樣的立竿見影。目前的很多經濟現象,主要是權力鬥爭的階段性結果,與經濟規律的關係不大。

中國經濟要出問題,或者崩潰,不會是因為所謂結構失衡、金融危機等表層的問題,只可能是因為高層權力鬥爭失控,使中共真正的調控經濟的手段失效或不能運作,從而導致經濟的失控。

不少人被中共的內宣外宣所矇騙,以為中國真正是在政治和經濟兩塊搞兩套體制,政治專制,經濟自由。實際上中共仍然以各種手段保持着對經濟活動的嚴密控制。只是不到一定的時候,或者高層意見不能統一,它不會下手去控制。所以中國的經濟,老外總是看不懂,因為他不明白實際情況是怎樣的,總是想當然地拿適用於自由市場經濟體系的理論來分析和認識中國的經濟,所以他得出的結論總是錯誤的。

再以房地產為例,假如某天中國的房地產眼看就要整體崩盤了,中共可以又放一個風:鼓勵正科級以上幹部馬上每人買一套,正處級以上單位每個單位買五套,註冊資金百萬以上的私營企業主由地方幹部分片包干動員買房,定指標。誰敢不買?砸鍋賣鐵都得買。房地產又崩不了。

再以中國的軍費為例,很多人傻乎乎的拿中國的軍費數字跟美國作比較,那有可比性嗎?美國的錢是美聯儲負責印的吧,印多少得國會決定吧,給軍隊多少錢也得總統提請國會審批吧?中國的軍隊如果缺錢,只需要跟胡總說一聲,胡總打個電話給人民銀行的行長就行了,叫造幣廠直接印一點,千億兩千億隨便。增發個三千億貨幣,無非就是通脹再高一點,大米每斤漲伍角錢了不得了吧?無非老百姓少吃一點少用一點,無傷大雅。而全世界知道這個事情真相的人,可以控制在5個人以內。

看待中國的一切問題,包括經濟問題,永遠不要忘記一個前提,那就是中國是專制極權國家。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如何讓孩子們不再玩鬧

這幾天在翻兒子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故事書,讀到一則饒富趣味的故事。讓我把它記在這裡:

有一對老夫婦遇到了麻煩,每天都有一些調皮的小孩在他們家附近的草地上大聲地打鬧、甚至對他們家扔石頭。老先生實在受不了,大聲開罵、威脅說要找孩子們的父母,都沒有用。老先生氣得一點辦法也沒有。

老太太見了,笑咪咪地跑去對調皮的孩子們說:「我喜歡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到這裡玩耍,我願意向你們付錢,每人每天一塊錢作為回報。」儘管這個承諾在孩子們看起來很離奇,但他們仍然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這個協議。於是,孩子們每天都在約定的時間裡來玩,老太太也依約付給他們每人每天一塊錢。

過了兩天,老太太又把孩子召集起來,對他們說:「很抱歉,最近我有一些困難,從今天起,每人每天付給你們五毛錢怎麼樣?」孩子們有些不樂意,但他們還是接受了老太太的條件,每天繼續來鬧。

又過了幾天,老太太再次對孩子們說:「最近物價上漲太厲害了,我連付給你們五毛錢也辦不到,但我還是願意付給你們每人每天一毛錢,你們看怎麼樣?」

一個小朋友說:「別開玩笑了,誰會願意只為了區區一毛錢,幹這種苦差事?」就這樣,孩子們再也不來草地上玩鬧了。老夫婦又能寧靜地過日子了。


有很多事情,是無價的。一旦你為它訂了價錢,它就沒有價值了。

因為它的本身、或是參與它的過程,就是價值之所在。像是活動中帶來的滿足、樂趣、成就感、好奇心等等。

如果你在乎的是它的結果,像是它帶來的名利、地位、財富,那麼一旦獎賞不在,就難再持續了。

中環人語:4個已婚1個偷情

【經濟日報專訊】「你在感情上有過缺失嗎?」這話由昨天開始,成為港人問對方有沒有婚外情的暗語。有中環人言,認識的4個已婚人士中,便有1人曾有婚外情。有過「缺失」的過來人相信,婚外情普遍,是因為需要愛的人太多,到處都是誘惑,把持不住容易走錯路。

香港地有過「缺失」的人豈止政經商界,甚至宗教界人士也試過把持不住,20年前有過「缺失」的黃先生正是過來人。

以為無人知 沒想過後果

「那時是我事業巔峰,工作真的好忙,太太也忙,兩人愈行愈遠,不了解、不溝通,她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好,我都無興趣聽,我返工都已經很多事,放工已不想再講…… 」

黃先生基於工作關係,與一名女士發展了婚外情,糾纏了一、兩年。

「我的弱點是見人受苦,尤其是女士的眼淚,很容易動心去愛……」黃形容婚外情是「糖衣毒藥」,想吃的時候不顧一切吃落肚,沒想過後果,總覺得不會有人知,不會有事,但毒藥會慢慢發作。

他坦言,因對方有要求,影響工作上有些事不能處理下去,2年後「自我引爆」向太太告白。

破鏡雖重圓 太太變敏感

由於是宗教界人士,教條規定要自己公開交代事件,黃一度賠上事業被停職,經悔改才重回工作崗位。

黃能下定決心不再與第三者見面,太太也能原諒,兩人重建關係,雖說破鏡重圓,但他坦言:「始終有過裂痕,只能說是我們很深的記憶,太太會敏感,一句說話都會很敏感,所有女士都會有,當丈夫是有前科……」

有以「人在中環」為名的Blog友說,有一天無聊一數,認識的朋友中,已婚而又有或曾有婚外情的朋友,竟然接近四分一,還未計他不知道的。

該Blog友強調,婚外情中男女平等,男和女都可以「缺失」,即使有兒有女,家庭責任多了,也不代表會收斂,情況反而更差。

基督教團體大衞城文化中心曾做訪問,約1成受訪已婚人士有婚外情或婚外性行為,以全港有332萬已婚人士推算,即有30萬人曾有婚外情。

四處是引誘 加強自制力

「我不認為4個有1個這麼多,若只計有感情基礎的,8%或10%是有的;若包括純粹嫖妓或一夜情的,則比率可以高很多。」黃先生說。正因自己「缺失」過,黃說最易smell(聞)到身邊朋友是否有「缺失」,因工作關係處理不少婚外情輔導工作。

黃見盡有缺失的人,當地位愈高,壓力愈大,愈容易感到孤單,發展婚外情不出奇。他說有婚外情的人,離不開是內心寂寞,要尋求愛和尊嚴。

經過「缺失」的教訓,黃先生坦言周圍到處是引誘,人與人之間很近,需要愛的人很多,「我有弱點容易愛人,我能做的就是強力自制!」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高工時HTC工程師:我們不是沒想過要發展自己的作業系統

受訪對象:高工時工程師(不具名)
訪問時間:2011年6月12日
訪問人員:吳文傑、李卿澄

外傳HTC公司在美歐之產品與台灣有很大的差異,請問就你所知是事實嗎?理由是什麼呢?

這問題也太針對我們公司了吧。

台 灣消費者對於手機的購買習慣與國外差很多。先回答理由。我們對於買手機,與歐美市場、甚至日本有很大的差別。像我們在台灣買手機大部分習慣是跟手機零售 業者、通訊行買;在國外這種事情很少,國外通常是跟電信商買,手機綁電信商。我們出給國外的手機是出給電信商而不是自己當零售業者開店來賣,每個電信商都 有不同需求。規模大的電信商,要求可以比較多,如果這個電信商願意出比較多的錢,來提供某些規格的手機,我當然就可以給他比較好一點的規格,所以,這個問 題,我們來看的話覺得不是事實。

對公司來講,應該說,出給每一家電信商的手機都不一樣。不應以國內外來看,而應該 以不同營運商來看。事實上我們每一個計畫跑得時候,電信商的要求是公司最 大的考量,因為我們公司...不能算代工啦,我想講代工可能比較好一點,我們不做OEM,我們做ODM,所以我們跟電信商一直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也因為這 種市場特性,不會去得罪電信商,大部分時候都是迎合電信商要求,以前常常可以看到電信商客製化的手機,這方面我們花了蠻多的心力。如果向三星這種做比較大 的,就比較不像我們可以給電信商這種要求,我們現在規模也變大了,但是我們跟電信商的合作模式還是如此,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幾年狀況好很多,我們可以比 較以我們想要的規格來跟電信商談,也是因為規模做大了。

HTC公司的設計與品管流程是如何互動與配合?

品 管這件事情,你如果說是軟體喔,這...太痛苦了。我們公司的軟體規格到出貨前都有可能改。公司一直在宣揚的公司核心價值dynamic ,如果是我自己說的話-毫無原則、毫無紀律可言。比如說,一個郵件程式的規格定出來之後,三天兩頭就改,那,工程師這邊也是三天兩頭跟著改,你們覺得這東 西真的有品管可言嗎?

問:規格一直改,也沒有時間Debug?

我 們當然有跑壓力測試呀有的沒有的,但規格一直在改,有時後到出貨時都還有bug,我自己覺得我們公司... 有啦有啦有品管可言,但是規格常常在改,這方面我覺得做的不是很好。我覺得我們在軟體上的設計比同樣是做智慧手機的廠商好很多,我們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去了 解使用者。 有些公司反而專注再外型、規格之上。

問:如果規格一直改,那code會不會很糟糕?

如果有在追我們的產品,我們有一個人機介面,更新速度很快,其實還有很多bug,不過最近幾個月有正視這些問題,有發了一些嚴格的規定在控制。

有帥哥/美女工程師在裡面嗎?(工作環境的男女比例?)

看樓層啦,我自己部門19個人一個女的,可是品管就反過來。

問:男女比例會與專業能力有關嗎?外界可能會有一些刻板印象?

我覺得專業能力跟性別沒有關係。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工時啦,所以研發人員女生比較不願意做。

工程師一定要爆肝嗎?

可以分成工作時間長和工作時間晚兩個部份來討論。

工作晚的話,這件事情我覺得是惡性循環。其實大家集中密集來公司大概是早上可是問題是老闆比你更晚來,沒有人管你幾點來,只會在意你幾點走。有些主管不會在意這些,但大環境如此,晚上打電話找不到你會覺得你不認真,星期天晚上兩點打電話找你都會覺得理所當然。

工程師一定要爆肝嗎?看公司。

有一個部份要替公司辯解一下。有些人會需要半夜在公司是因為客戶在國外,要跟客戶聯絡什麼的,所以他們早上可以不用來。

工時長的話,我覺得,因為台灣的大老闆沒有人力也是一種成本的觀念。對他們來講,勞工工作八小時和十八小時的成本是一樣的,沒有加班費呀,他們一句責任制就壓死你啦。

工作內容?會不會很單調?還是充滿挑戰?

看部門。如果是一些比較不會有新東西的部門,我們有些部門...例如說他在寫一個計算機,就是版本更新時,換幾個圖而已,他們這種部門就比較輕鬆,相對也比較單調。

像我自己這邊的話,每天睜開眼睛又是新的挑戰。

問:像是Spec又改了?

我的部門不管spec,比較屬於優化的部份,永遠都會有新的挑戰。

常常碰到一些應用程式,想都想不到怎麼會寫出這種鬼東西,要跳下去跟別人一起解決問題。每天都是新的挑戰。像android的版本一直更新,每次來...這個就很痛苦。

問:要在Android上面做一些更動?

我們更動很多,所以每次有新版本來就會很痛苦,我看到市面上對Android phone改最多的應該就是我們公司。

問:都快要可以寫自己的Android了?

我們不是沒想過要發展自己的作業系統喔,不過後來被取消了,後來發現沒有意義,如果量不夠大,平台最後還是會死掉。所以說會不會很單調或是充滿挑戰?要看部門。

面對這樣長的工作時數,是什麼樣的理由讓你願意持續努力?

我 們公司內部真的有很多人是充滿理想、熱血,真的有,但這些人的熱情在現實中很快會被消磨殆盡,但我不會認為這是產業的普遍現象啦。進來之後你會發現很多 公司跟理想中的不一樣,我是以我們這邊研發部門來說啦,你們應該也知道台灣很多RD不是真的在研發,而只是在coding。

問:兩者之間的差別?是理論和實務的不同嗎?

人家開spec出來,你把他coding出來,我不知道哪裡有研發。不過我們公司真的有研發,像Magic Lab,他們那邊的工作性質和我們差很多,我這邊有很多充滿熱情的人進來很快就被磨掉,通常最快離職的也是他們。

我 們公司流動率很高,當我09年進公司,04年進來的人已經資深到跟主管差不多,不過這一年來因為股價狂飆,走的人有明顯變少。若以進來年份排順序好了, 我進來兩年,我已經差不多排到50%了,所以你可以知道我們的流動率是非常高的,很多人是充滿著理想,覺得這是一家做出很棒產品的公司。我們自己也覺得公 司產品很棒,但是內部的環境會讓很多人無法達成理想。

問:流動率高是業界普遍現象嗎?

在我們公司比較嚴重,這也是一些bug一直de不出來的原因。人都走了,有些code還不如砍掉重練,有一些應用程式,過去有很嚴重的memory leak,後來人走了,來一個新人,他不去修,後來就砍掉重練,流動性高就會變成這樣子呀。

工時很長?是,但是還是要看部門。也有很爽的單位,每天大概下午七點多就可以下班,而且錢很多。

工時很長,看部門。不要提那種特例,主要有產出的部門的工時都很長。我們從農曆年就告訴我們六日加班要一直到五月,一不小心就到六月。

問:工作時數不會影響效率嗎?

會呀,可是有些公司就是希望人一直在這邊呀,我們有過一週工作時數約是九十幾到一百小時,不過那是最忙得時候。有產出的部門工時都很長,而且這件事情我們認為短時間內不會變好。

問:如何面對長工時?用笑容來面對?

如何面對長工時呢?我是例外啦,就只能哀怨的倒數了。

什麼理由願意持續努力?扣掉有理想的大家一定是為了錢才進來的,只要不像是我們這種一畢業就進來的,在業界有待過的都知道這家公司對員工的操勞的相關風評不是很好。用什麼態度面對?大概還是為了錢。可是為什麼流動性還是這麼高喔?最後大家會發現其實根本沒什麼錢。

問:有理想的人會被消磨掉理想,那有理想的人應該如何發展?

一 個有理想的人要慎選部門。他們會提出一些很有創意的想法,然後會跟大家說一起來做吧,雖然不是每個意見都會成功或實行,但是這很合理,本來就不是所有的 概念都可行,有一些可行的,如果是有理想的人應該會為此感到滿足。所以如果你是有理想的人,不要來有出貨案子壓力的實戰部門,他就是一直拿著時程一直壓 你,然後spec一直改。

在求學階段時所想像未來的工作是什麼樣子?與現在的工作內容相符嗎?

我們曾經以為會跟大三、大四和研究所待在實驗室差不多,實際上是有一些差異的。

大 家在唸書的時候就是被Deadline追著跑的,可是在像這種公司工作,一天可能會有好幾個Deadline,每一天都被Deadline追著跑。我相 信除了大三下以外,大學部大部分被Deadline追著跑都是特定的時候,以我自己來講,會被Deadline追著跑是因為我平常都不寫作業,應該說在唸 書的時候,沒有辦法體會每天都被人家追著跑。

你要想想看,每天都是期末考,每一天,而且不是早上考一科,下午考一 科,是每個小時都在考一科,每個小時都在考,每天都在考,一個禮拜七天,我們是算日曆 天不是工作天,我們一星期是七天。所以如果你們要想像未來的工作是什麼,這個部份不只是我們公司。像有些同學在晨星、聯發科等,如果要進這種公司要想像的 就是像剛剛講得那樣,每天都是期末考週,每個小時都在考試。

問:最實際的狀況是像說,我一小時候有一個案子要交出去嗎?

做一個東西可能同時可以提供給兩三個案子用,問題是,寫程式一定會有bug,軟體品管那邊的人就追,會一直要修,同時要修問題,spec也會改,又有新的要求,你也會有一些問題,這些都在追著你。

但是這間公司的流程管理很差,每一件事情沒有優先順序觀念,只要有事情就是ASAP,事情多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ASAP。像我這星期四請假,當晚收信有兩百八十幾封信。我只是一個資深工程師,可以想像主任工程師、主管他們一天是什麼樣子狀況。

我 覺得這個問題,我們那時候想像大概就是一星期一個Deadline,現在大三應該是待在202吧,可能會就是星期一個Deadline,或是有時候沒有 Deadline。如果有人要知道未來工作是什麼樣子,我提供的資訊就是就每天都是期末考,一天八科以上,一星期七天這樣。這樣就可以想像未來的工作。

唸 書的時候,project搞砸了、作業搞砸了、考試搞砸了這些都是自己的分數,可是出來工作,東西搞砸了,那個壓力和對自己的成績負責是另外一回事,會 承受的壓力絕對遠大於...也不能說做爛了,扣一點分就不做,當然可以擺爛,你不爽可以把我開除呀,如果是這種心態我當然沒話說,可是如果不是,當然不要 有這種心態。這種Deadline的壓力和作業期末考的壓力完全是兩回事。而且出來工作有太多政治上的考量、問題。

問:團隊內會分黨派?

不 是,所謂的政治問題不是這個意思。像是一個問題過來了,唸書的時候,我就是做出來,跑完測資可以過ok就好了。工作不是這樣,我們常常在蒐集證據,每個 人都over loading,工作量爆掉,我們要收集證據說,哪個部門常常出包害我們也連帶出什麼問題,然後要發信給大老闆們說以後有我們的問題他們要先看,我這只是 一個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的狀況,你還花很多心力在這種事情上面。這些都不是在學校時我曾經有想像過的。

問:這樣會不會造成沒有自己的生活?

對 呀,沒有自己的生活呀。我維持了有三、四個月就是家裡、公司。一直到四月還五月初才跟同屆的同學約吃飯,這是大概是四個多月來第一次離開家裡公司這條 路。並不是說我的個性如此,而是沒有時間。有時間難得可以休息都回家睡覺了。不會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生活,薪水又不高,工作內容又不符合預期,那為 什麼還要在這裡呢?

問:所謂薪水不高是?有到十萬以上嗎?

跟工作付出的心力不成比例。年所得平均有。

問:國外會不會比較好?

國外好很多,國外對於勞工工時概念與台灣完全不同,差很多。

在公司工作和在求學階段比較,最不能適應的一件事是什麼呢?

不 是說不能適應,是沒有想到。大家都可以念到台大資工系畢業。能力都不是問題。我甚至覺得計能力而言,以大部分業界的需求,甚至不需要台大資工系這種這麼 操的訓練方式出來的學生,跟業界比起來實務跟學校的操法也完全不一樣啦。不能適應的是搞政治那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比程式還要複雜,不過我相信工作都是 這樣啦,這應該是學校與出了學校之後的差別。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一隻手機,玩某一個應用程式會導致系統重啟,大 家就開始釐清,為什麼只有這個應用程式會出事,到底是誰的問題,系統就怪應用程式,應 用程式就怪系統。像我的部門有另外一個責任,就是剛剛講負責穩定度嘛,這時候就要跳下來釐清到底是誰得問題,這個就是吵翻天呀。

問:會有很多的時間在開會上面嗎?

看開會的人主持會議的能力。有的主管會讓大家都站著,大家都站著大家都淚就會趕快把會開完。

問:大家太急會不會造成效益...?

開會之前很多東西就要準備好呀。

工作上所需要、面對的問題,與大學時候所學習到的知識的相關程度?

還是看部門。以我自己部門為例,因為我不是邏輯、硬體有關的部門,我可能只有數位系統設計跟數位電子學跟我沒有關係。如果是邏輯部門這兩個當然很重要。對我而言,系上的課程沒有一門不會不需要。

你以為我們真的在coding的工程師,線性代數沒有用嗎?線性代數用來分析一些記憶體問題這些都是有用的,有一些程式背後邏輯要設計時,這些都是很有用的,機率,當然也很有用呀。

問:如果剛剛有兩門課是因為工作類型而比較不需要,剩下的課程其實都需要?

對, 真的都需要。從大一開始舉例,c/c++,java一定都需要,UML很重要,UML這門課真的不應該放在大一,應該放在高年級,真的要對系統概念比 較熟悉才知道那些東西在幹麼,實際上在做部門間的分工、整個程式設計的流程以及模型都很重要,這真的是很重要的一門課,我很後悔大一那時候沒學好。

問:我想大家都有機會後悔。那業界真的會用UML來做溝通?

會,而且真的很重要,會很嚴謹。就不會再有解釋,就是flow畫出來,就是這麼回事。你們現在還沒大四,大四除了資料庫就是專題。資料庫真的是很重要的一門課。一個sql下去,會寫跟不會寫的效率真的差很多。

系上的課,我回想起來我不覺得有什麼不重要的。很多人會懷疑compiler到底有沒有用,compiler好重要,對於coding出來東西的效能有很大的影響,要實際知道這一行真的編譯下去會變成什麼樣子,才有辦法想像要怎麼改善效能。

在 大學的時候很少有課會要求效能,大部分是要求正確性。出來業界的體悟就是,實際上一個產品,正確性是不夠的,RAM用越少越好,不是有個標準,而是大家 會一直問你,真的不能再少嗎?快,還要更快。這很多東西跟以前在學校不一樣。我自己覺得,在學校時對效能和記憶體的要求都比較少。

相關程度?我覺得高度相關,但是學校還少教了很多東西。應該也不是少教,都有教啦,只是沒有要求。沒有要求的部份大家就自然只是知道而已。

問:有些人說課本上的知識在業界派不上用場?

像 Android是一個全新的東西,他裡面很多架構都自己來,像他底層是用Linux kernel,像以前學的系統程式、作業系統這些都會用到,但google又自己疊床架屋,加了很多東西上去,如IPC,google又自己加了一套自己 的IPC,在學校學到的觀念拿出來用一切都說得通,但是細節都會不一樣所以剛開始看到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樣搞,還有很多例子都是這樣,但大觀念沒什麼 變,所以我覺得學校很多課程不要覺得他不重要,以後會遇到什麼都不知道。

對於大家都在Android 3.0,為何HTC推出的新平板仍僅採用2.3?

這個問題非常非常簡單,因為google不給我們code呀。

因 為當我們想要做平板的時候,那時候其實是2.2,我們有很多東西都是守口如瓶,其實我們平板做很久了,其實從Android 1.x 的時候就開始做,那時候其實很不適合平板就放棄了。一直到2.1~2.2在做就確定是要出了。會做這麼久的原因是因為公司想要跟其他家平板不一樣,公司花 蠻多心力在想,要如何跟其他家有差異,如果是一個有理想得人作到這個部份,他應該會很開心,因為我們在這個地方真的花蠻多力氣的。

剛剛講了很多負面的東西,是因為我們是實際上要負責一個東西實作成敗壓力,有些像做概念性、市場研究、使用者經驗研究的那種,公司花蠻多心力研究的。

問:Google為何不給code?

大家都以為我們跟google的關係很好,其實我們從2.2開始我們都是等Open source。2.2比Open source早一個星期拿到,以前2.1是只要Google有新code就拿到,從2.3開始是等Open source。

我 們自己內部工程師的想法是,因為我們發現Android很多問題都沒有回報給google, 所以google就不高興,而且我們對android介面改太多,幾乎不認得那是一隻android phone,我們公司要讓使用者覺得這是一隻htc手機,而不是這是一隻windows phone或android phone,讓使用者有相同的使用者經驗。應該google為此不太爽。像有同學學長在其它公司工作,他們都知道sony、motorola、三星早早就 拿到,我們都比較晚拿到。

想要進入職場要有些什麼準備?

一定要忘記自己是台大畢業的。我想信很多人會一直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不管是有意或無意,總是會有一些這種想法,不管是覺得優越還是榮耀,但是一畢業出了校門就請把他忘了。

我 覺得這件事情要忘掉,因為真的不重要,當然你會碰到有些人說你台大畢業耶怎樣怎樣,人家會對你有一些期待,但是聽聽就算了,重點是一定要忘記這件事情。 然後說實在台大畢業他是有什麼了不起?第一個是這件事情一定要調整好,出去外面大家就是看績效、表現。從你報到的第一天開始你是哪裡畢業的就不重要了。然 後要嚴正駁斥校長說的不要在意薪水。我自己把他這句話詮釋為如果有個工作是你充滿熱誠、是夢想的話那不要在意薪水。但工作是為了賺錢,怎麼可以不在意薪 水?

如果對一些技術性層面的東西你有非常高的期許的話,這邊真的在軟體方面的技術,至少在android team這邊,我覺得我們在很多方面甚至走在google前面,很多時候是我們發現問題,然後我們自己解決掉。對於很想磨練技術的人進來,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問:目前為止,業界的主管都是直接用有那種管理背景的嗎?

沒有,有很多是研發人員升上去,不過不會有這家公司從基層幹上去。職位升遷最快的方法是跳出來,不是在這邊待的久。在這邊待久,這個會累積快沒錯,但是用跳的會累積的更快,包含職位。

問:沒有專業背景怎麼領導?

我們公司什麼東西都叫你ASAP,理由之一就是有很多專案經理,他們不懂什麼事情是重要的,如果你要當PM,最好還是有幾年工程師的背景。學校出來就做這個,我覺得還是會被唬得一愣一愣的。

沒 有專業能力,就無法分辨什麼是重要什麼不重要。例如手機自己會重開這個問題,可能的原因有千百種,如果品管報了一個手機重開,那他到底原因是什麼?到底 嚴不嚴重?這些都要有能力分辨,才要來追這個問題到底要不要趕快修。如果原因是硬體問題,你要叫軟體的人去解嗎?我們公司有時候會有工廠有問題,要軟體的 人去看。

問:這種負責管理的人不具專業能力的問題為什麼沒有解決?

因為上面沒有發現這種問題呀。因為產品還是照樣出來呀。像那種半夜兩點會打電話給你的都是那些專案經理,說有東西好急喔,他們是有多急?專案經理其實很累,因為不會做事情才會累,他們又不是真的下去coding,事情真的有這麼多嗎?都在打電話。

我 看過最好笑的事情,上星期端午連假,有個東西我星期天晚上就已經處理完了。隔天過了24小時,專案經理卻發信,說那個誰趕快把這些問題釐清,後面還加 ASAP,我就回信說我24小時前就已經回了。他就不敢講話了,他連自己的事情都沒有做好,那每天都工作到這麼晚,難道是我的錯嗎?

專案經理不是主管,他可能職稱是工程師。他的身份可能跟我一樣大,甚至比我小,也不是他可以管我,是他要統籌整個案子事情,成敗他們要負責。

問:主管會有專業背景嗎 ?

會呀,研發人員的主管一定都是專業人才,這個倒是沒有問題。專案經理沒有專業能力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工程師會不善交際嗎?

其實是否不善交際還是個性的問題,可能只能說工程師不會將交際能力做為一個門檻,雖然有些部門會有這樣的需求,比如說比較偏管理的工作,但大部分的狀況下交際的能力是不會影響到工程師這份工作。

對於未來工作的重要能力及大學課程?

review code是一個蠻重要的能力,全部從頭寫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而在review code的時候學習用一些tool也是很重要的,除了像gdb一類的debugger之外,學會使用看performance的工具也是很重要的,現今系 上的課比較偏向準確度的訓練,在performance的部分就相對比較少(此處是指尚未做課程改革的時候),還有一件事情是大家都會很習慣助教給的測 資,要養成習慣測試,自己去想自己去生,各種可能的情況,可能讓你的程式爆掉,這種應該要從大一就要有習慣。

http://forum.inside.com.tw/viewthread.php?tid=935&page=1&extra=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拒做樓奴 林輝租屋快樂

不是人人都發「曾版居屋」夢,31歲的智庫Roundtable Community總幹事林輝是無殼蝸牛族,6年來一直與兩名友人合租油麻地唐樓單位,雖然日日要上落6層樓梯,但他住得很快樂,若要花200萬元買居屋,他寧花200萬元買村屋享受鄉郊樂趣。

白供利息 不如活在當下

林輝此刻無意買樓,因為樓價太瘋癲,更何況他計劃明年到海外進修,根本沒置業需要。

他學成回來,可能剛好是「曾版居屋」推出之時,但他說未必會申請。

他表示:「說20萬首期就可以,我覺得是呃人,付了20萬,還有180萬等你供,供足25年,其實有三分之一是付了利息,是為利息而奮鬥。」

林輝坦言自己是不擅投資的人,身邊的朋友有些都已置業,他們的理論是有首期便買,盡量買多幾間,升值賣出便賺,根本不會白供利息,還可將手上資金愈滾愈大。

然而林輝相信,與其去當樓奴,倒不如活在當下,把不用供樓的錢,去做想要做的事。

他說現時合租,每人月租只付千多元,是抵到爛,「買樓是看需要,他日想過安穩生活,可能會買樓,但現在無樓也很快樂。」

慳錢4招 月儲6千做首期

「買樓就要付出,節衣縮食,每月儲6,500元,兩年後一定有15萬元做首期!」有財務策劃師提供4招慳錢法,助一眾80後可以更易上車,包括省人情、抗i產品、「黐」住家飯及戒咖啡;若可承擔風險,可考慮將6成儲蓄投資低風險藍籌股。

省人情抗i貨 住家飯戒咖啡

註冊財務策劃師協會前會長王永權表示,大學生畢業4、5年,平均月薪約有1.5萬至1.8萬元。以一名月薪1.5萬元的80後為例,扣除每月MPF及保險約1,500元供款,年輕人節衣縮食,一般每月可儲6,500元。

慳錢第一招是減少出席飲宴的人情開支。他笑言﹕「飲一餐要付800元人情,一年去兩次,兩年可慳3,200元,可以送張心意卡,或小禮物代替。」

第二招是減少購買奢侈品,如iPhone 4或iPad等潮流玩意,如果硬要買,亦只限一部,並要選擇24個月免息分期,以降低每月供款金額。

年輕人經常貪方便到餐廳吃飯,但在高通脹下,一頓午餐最少30元,晚餐更要40、50元。王永權建議,欲要上車的年輕人最好帶住家飯盒回公司,放工後還是乖乖回家「黐餐」。他說﹕「可以節省飲咖啡開支,一杯Starbucks大約30元,每日一杯,兩年可慳超過兩萬元,小數怕長計。」

6成儲蓄 投資低風險藍籌股

至於可承擔風險的年輕人,第4招是考慮將儲蓄作4:6分配,其中6成作投資低風險股票,包括友邦保險、港鐵、工商銀行或建設銀行等,為資產增值,但他強調投資一定會有風險。

至於置業財政安排,王永權認為,年輕人最好攤分20年還款,因30年太長,擔心影響退休計劃,並要計算個人供款能力,若果供樓期間失業,供樓人士會否得到家人在財政上的支援,而且在樓價下跌時,個人能否承擔有關風險。

居屋抽獎夢 80後奇招儲首期 炒iPhone帶飯返工 5年內不外遊

「曾版居屋」一推,掀動全城齊發「居屋六合彩」抽獎夢,一眾80後年輕人蠢蠢欲動,急謀儲錢大計,由炒iPhone賺外快,到帶飯返工,以至矢言未來5年都不外遊,總之誓要在2014年儲夠15至20萬元首期,趕搭新居屋「早班車」以圓置業夢。

「我朋友教我,想儲錢很簡單,除非必要的才用,要儲的錢收起,放銀行好,放床下底錢罐也好,總之不要讓自己看得到、花得到!」80後青年阿京下定決心要儲錢,正因為周三公布的曾版居屋,需20萬元可上車買樓,「我阿爸當晚已叫我有表要去拿!」

勒褲頭月儲8千 20萬趕上車

阿京形容教他儲錢的朋友是「神人」,「他做港鐵維修,返工放工搭地鐵都是免費,每日3餐吃麵包,他只花了5年時間便儲到首期買樓,然後結婚生仔。」這是阿京夢寐以求的生活。

26歲的阿京與女友已拍拖4年多,他說若非住屋問題,早已計劃結婚。他家住公屋,3兄弟迫在一間房,原本當文員月入不夠8,000元,應付日常開支已所餘無幾。

不過,阿京近日轉工投身工程界,月薪大躍進已達1.2萬元,與女友合計月入兩萬多元。他說自己月儲6,000元不難,勒緊褲頭月儲8,000元亦可,目標是儲夠20萬元,希望可趕及申請曾版居屋大抽獎。他說最好抽中沙田,荃灣都可以,但不想元朗,因為車費太貴。

為趕及參加曾版居屋大抽獎上車做業主而急謀儲錢大計的,還有80後的阿怡,她採取的策略是開源節流,「我會考慮炒賣快將抵港的iPhone 4S,估計每部都可賺過千元,當然最好是老闆加人工啦。」至於慳錢,她說會多帶住家飯返工,減少叫外賣及不必要的娛樂消費。

欲脫離公屋 開源節流減消費

阿怡月入萬多元,一家四口住在沙田一個約400呎的公屋單位,與妹妹瞓「碌架床」。寧買居屋不買私樓!阿怡說她喜歡新樓,居屋實用率又高,而且沙田顯田街的居屋近娘家,將來有沙中綫20分鐘便出到中環。她計劃與父親,以家庭名義申請顯田街的新居屋單位。

由於最少要有一成首期,入場費為15萬元,她計劃與任職銀行的妹妹分擔首期,若攤分20年還款,兩姊妹在這兩年內,每月各自約要儲3,100元,但阿怡仍感有點壓力。她說若最後儲不夠,相信父母也會幫一把。

「置業唯一希望 或問親友借」

至於任職文員的24歲羅先生,月入1.5萬元,他希望月儲3,000元,可在5年內儲夠15萬元首期抽新居屋。

他認為要儲錢,最重要減少吃喝玩樂,所以出席聚會前,要先在家吃飯,避免外出用膳。他更打算未來5年不去旅行,「買居屋差不多是現時置業的唯一希望,若來不及儲錢,或會問親戚朋友借,但抽不抽得中真是要睇天意。」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娛樂化打救特首選舉新聞

信報財經新聞 A16,時事評論,林天悟

近幾個月來,每逢梁振英、唐英年和范徐麗泰這三位「疑似特首候選人」在公眾場合出現,二十四小時電視新聞台都會當作重大突發新聞,直播他們的講話;那些前奏音效總會觸動採訪部記者的神經,大家飛快地跑到屏幕前觀看,有時是幾十秒,有時是幾分鐘,但「散場」時往往是噓聲四起,留下的疑問是: 「咁都值得做live(現場直播)?有多少香港人渴望即時知道他們說些什麼?」

澳門特首回應得體

在屏幕前的觀眾不想看,鏡頭後追訪「主角」的記者其實更苦。政治組行家為了等一兩句sound-bite,經常要呆站守候一整天,每天追逐這兩男一女,行家不禁訴苦: 「慘過採訪栢芝跟霆鋒離婚,最少鋒芝兩人都算俊男美女啊。」外界都以為記者的工作很有使命感、很刺激,但真相是大部分時間都在追了又等、等了又追。近月來最有價值的「直播」,只有上周二唐英年在官邸拖着妻子郭妤淺走出來,公開承認自己「感情上有缺失」;往後的日子,幾家電視台和報館記者都要貼身追訪這位「偷食男」的行程。追到腳軟的女行家不屑地說: 「愈接近疑似特首候選人,愈不敢相信中央讓香港人作主,否則無論選老公抑或特首,誰會選這種男人?」古今中外許多名人政要都有風流韻事,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就算縱情色慾,民望隨時高過香港特首曾蔭權;而富豪有幾位姨太情婦甚至是身份象徵,可見感情出軌已不是什麼大罪了。

問題是,唐英年處理婚外情的手法實在非常拙劣,形容是「公關災難」亦十分貼切。有傳媒指出澳門前特首何厚鏵面對同類指控的回應,就成功轉危為機——他當時說: 「講到女人,我老婆從小學時代與我一齊。我這個人如何,對感情負不負責任,佢好清楚。你話結咗婚咁耐,沒有做過一件兩件對不起太太的事?絕對有!

佢亦好清楚。

「講真一句,我唔係講到自己好像耶穌一樣的聖人,但能夠有一個老婆這樣默默支持我,在背後理解我,縱然都做了一些佢唔開心的事,老實講,呢個女人都好難得。」以上說話是回應婚外情的金科玉律,請各位男士(或女士)緊記。

唐營手法自製危機

一位資深政治記者分析,對公眾而言,唐英年最大過失不是不忠,而是經常把危機深化,甚至是自製危機;唐營成員更自行把傳媒「歸邊」,當某些報章爆出唐英年的負面消息,即會認定它屬「梁營」,回應查詢時態度語氣欠佳,甚至語帶嘲諷稱: 「無論我們說什麼,你們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啦。」如此一來,就形成惡性循環,受了氣的記者下筆更不留情。若唐營把負面報道歸咎傳媒靠向對手,的確是很不成熟的表現。

上周六,另一候選人又在電視出現,斬釘截鐵地說自己沒有婚外情,手上也沒有對手的「黑材料」,更揚言: 「唔會去搵、或者準備任何黑材料去攻擊任何有意參選行政長官的人。」對於傳媒來說,這種答案真教人失望,記者想追求的就是「黑材料」。

試想想,在平常日子裏,唐英年與太太手牽手出巡,肯定連八卦欄都不要;但他自爆婚外情後,兩人的親暱舉動立即佔去港聞版極大篇幅,唐英年太太更「帶挈」梁振英太太齊齊登上娛樂版頭條,從衣着、年齡、嗜好逐一比併,得出結果是「唐太KO(擊倒)梁太」。

從港聞版殺入娛樂版,到了那一刻,2012 年特首選舉才開始有點「生氣」,雖然內容與競選政綱無關。又或者,誰會關心候選人偉大的治港藍圖呢?那一千二百位特首選舉委員會成員,真的會看過政綱才投票嗎?大家心知肚明。

「娛樂」問題請備答案

平日寫慣港聞稿件的政治記者,靈機一觸地提議,不如找娛樂版記者採訪特首選舉,以娛樂化的包裝處理這項「票房毒藥」,相信可以殺出一條血路。事實上,不少地區的政治新聞早就娛樂化,正如台灣民眾關心總統馬英九臉上皺紋和老人斑增減、是否打過botox、髮線向後移、太太有沒有買名牌包包等等報道,遠遠高於民生政策的討論;至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性取向質疑,更是永遠有市場價值。

假如特首選舉是「最受歡迎歌星選舉」,候選人包括梁振英、唐英年、范徐麗泰,以及可能連陪跑都沒資格的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四人面對娛樂記者時,你猜記者會問什麼問題呢?以下應是「模擬試題」,請各位入閘與未入閘的候選人準備標準答案。

■ 「唐英年先生,你覺唔覺得同梁振英先生好有『夫妻相』?你覺得太太跟梁先生相似嗎?」(因應近日有網民惡搞,把唐英年夫婦的拖手照改圖,唐太的容貌變成梁振英。)■ 「范太,你後生時好似女藝員唐詩詠,一旦表態參選,會否減肥整容變年輕,會否露『事業線』(胸部線條)?話晒選委員會成員是男多女少。」(范太少女時代的玉照的確迷人)■ 「梁振英先生,坊間話選特首唔係選聖人,你又冇婚外情,又冇黑材料,還有什麼唔生性的往事?」■ 「何俊仁先生,地球好危險,點解你唔返火星?」對於小市民來說,公平、公正、公開的特首選舉太遠了,每天打開電視或報紙,只求一點點娛樂,能博到大眾一笑,就贏了。

題外話:北京人民大會堂昨天舉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大會」,曾被亞洲電視誤報「死訊」的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精神飽滿地出現。中央台直播江澤民現身,只見其身形和氣勢更直迫身旁的國家主席胡錦濤。

有記者打趣說: 「梁家榮死了(離開亞視),老江卻「翻生」,不如叫董建華回來做特首啦,話晒佢係老實人。」當社會去到只求政治人物誠實忠厚,就知道目前的管治班子爛到什麼程度,未來也看不到曙光。香港人,自求多福吧。傳媒工作者

林天悟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轉貼]思考─ 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思想實驗

10.電車難題(The Trolley Problem)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 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杆 嗎?

解讀:

電車難題最早是由哲學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來批判倫理哲學中的主要理論,特別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提出的觀點是,大部分道德決策都是根據“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則做出的。從一個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明顯的選擇應該是拉拉杆,拯救五個人只殺死一個人。

但是功利主義的批判者認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為一個不道德行為的同謀——你要為另一條軌道上單獨的一個人的死負部分責任。然而,其他人認為,你身處這種狀況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為,你的不作為將會是同等的不道德。總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為,這就是重點所在。許多哲學家都用電車難題作為例子來表示現實生活中的狀況經常強迫一個人違背他自己的道德準則,並且還存在著沒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況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

認知論領域的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實驗就是“空地上的奶牛”。它描述的是,一個農民擔心自己的獲獎的奶牛走丟了。這時送奶工到了農場,他告訴農民不要 擔心,因為他看到那頭奶牛在附件的一塊空地上。雖然農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還是親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間的形狀並感到很滿意。過了一會,送奶工 到那塊空地上再次確認。那頭奶牛確實在那,但它躲在樹林裏,而且空地上還有一大張黑白相間的紙纏在樹上,很明顯,農民把這張紙錯當成自己的奶牛了。問題是 出現了,雖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農民說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時是否正確?

解讀: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 Edmund Gettier 用來批判主流上作為知識的定義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論,即當人們相信一件事時,它就成為了知識;這件事在事實上是真的,並且人們有可以驗證的理由相信它。在這個實驗中,農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證詞和他自己對於空地上的黑白相間物的觀察所證實。而且經過送奶工後來的證實,這件事也是真實的。儘管如此,農民並沒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兒,因為他認為奶牛在那兒的推導是建立在錯誤的前提上的。Gettier利用這個實驗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釋了將知識定義為JTB的理論需要修正。

8.定時炸彈(The Ticking Time Bomb)

如果你關注近幾年的政治時事,或者看過動作電影,那麼你對於“定時炸彈”思想實驗肯定很熟悉。它要求你想像一個炸彈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並且爆炸的倒計時馬上就到零了。在羈押中有一個知情者,他知道炸彈的埋藏點。你是否會使用酷刑來獲取情報?

解讀:

與電車難題類似,定時炸彈情景也是強迫一個人從兩個不道德行徑中選擇的倫理 問題。它一般被用作對那些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駁。它也被用作在極端形勢下法律——就像美國的嚴禁虐囚的法律——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歸 功於像《24小時》的電視節目和各種政治辯論,定時炸彈情景已成為最常引用的思想實驗之一。今年早些時候,一份英國報紙提出了更為極端的看法。這份報紙提 議說,如果那個恐怖分子對酷刑毫無反應,那麼當局者是否願意拷打他的妻子兒女來獲取情報。

7.愛因斯坦的光線(Einstein’s Light Beam)

愛因斯坦著名的狹義相對論是受啟於他16歲做的思想實驗。在他的自傳中,愛因斯坦回憶道他當時幻想在宇宙中追尋一道光線。他推理說,如果他能夠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那麼他應該能夠看到光線成為“在空間上不斷振盪但停滯不前的電磁場”。對於愛因斯坦,這個思想實驗證明了對於這個虛擬的觀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應該和一個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觀察者觀察到的一樣。

解讀:

事實上,沒人確切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科學家一直都在爭論一個如此簡單的思想實驗是如何幫助愛因斯坦完成到狹義相對論這如此巨大的飛躍的。在當時,這個實驗中的想法與現在已被拋棄的“以太”理論相違背。但他經過了好多年才證明了自己是正確的。

6.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

最為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出自普魯塔克的記載。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歸功於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只要一塊木板腐爛 了,它就會被替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 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麼在什麼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哲學家Thomas Hobbes後來對此進來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部件來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麼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解讀:

對於哲學家,特修斯之船被用來研究身份的本質。特別是討論一個物體是否僅僅 等於其組成部件之和。一個更現代的例子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樂隊,直到某一階段樂隊成員中沒有任何一個原始成員。這個問題可以應用於各個領域。對於企業,在 不斷並購和更換東家後仍然保持原來的名字。對於人體,人體不間斷的進行著新陳代謝和自我修復。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在於強迫人們去反思身份僅僅局限在實際物體和現象中這一常識

5.伽利略的重力實驗(Galileo’s Gravity Experiment)

為了反駁亞裏士多德的自由落體速度取決於物體的質量的理論,伽利略構造了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根據亞裏士多德的說法,如果一個輕的物體和一個重的 物體綁在一起然後從塔上丟下來,那麼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快,兩個物體之間的繩子會被拉直。這時輕的物體對重物會產生一個阻力,使得下落速度變慢。但是,從 另一方面來看,兩個物體綁在一起以後的質量應該比任意一個單獨的物體都大,那麼整個系統下落的速度應該最快。這個矛盾證明了亞裏士多德的理論是錯誤的。

解讀:

這個思想實驗幫助證明了一個很重要的理論:無論物體的質量,不考慮阻力的情況下,所有物體自由落體的速率都是一樣的。


4.猴子和打字機(Monkeys and Typewriters)

另一個在流行文化中占了很大分量的思想實驗是“無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機”實驗。定理的內容是,如果無數多的猴子在無數多的打字機上 隨機打字,並持續無限久的時間,那麼在某個時候,它們必然會打出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猴子和打字機的設想在20世紀初被法國數學家Emile Borel推廣,但其基本思想(無數多的人員和無數多的時間能產生任何/所有東西)可以追溯至亞裏士多德。

解讀:

簡單來說,“猴子和打字機”定理是用來描述無限的本質的最好方法之一。人的大腦很難想像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無限猴子定理可以幫助理解這些概念可以達到的寬度。猴子能碰巧寫出《哈姆雷特》這看上去似乎是違反直覺,但實際上在數學上是可以證明的。

這個定理本身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現的,但這並沒有阻止某些人的嘗試:2003年,一家英國動物園的科學家們“試驗”了無限猴子定理,他們把一 台電腦和一個鍵盤放進靈長類園區。可惜的是,猴子們並沒有打出什麼十四行詩。根據研究者,它們只打出了5頁幾乎完全是字母“s”的紙。

3.中文房間(The Chinese Room)

“中文房間”最早由美國哲學家John Searle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這個實驗要求你想像一位只說英語的人身處一個房間之中,這間房間除了門上有一個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閉的。他隨 身帶著一本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裏還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櫃。寫著中文的紙片通過小窗口被送入房間中。
根據Searle的理論,房間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書來翻譯這些文字並用中文回復。雖然他完全不會中文,Searle認為通過這個過程,房間裏的人可以讓任何房間外的人以為他會說流利的中文。

解讀:

Searle 創造了“中文房間”思想實驗來反駁電腦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夠真正思考的觀點。房間裏的人不會說中文;他不能夠用中文思考。但因為他擁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讓以中文為母語的人以為他能流利的說中文。根據Searle,電腦就是這樣工作的。它們無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們可以運行一個程序,處理信息,然後給出一個智能的印象。

2.薛定鍔的貓(Schrodinger’s Cat)

薛定鍔的貓最早由物理學家薛定鍔提出,是量子力學領域中的一個悖論。其內容是:一隻貓、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氣一起被封閉在一個盒子裏一個小 時。在一個小時內,放射性元素衰變的幾率為50%。如果衰變,那麼一個連接在蓋革計數器上的錘子就會被觸發,並打碎瓶子,釋放毒氣,殺死貓。因為這件事會 否發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鍔認為在盒子被打開前,盒子中的貓被認為是既死又活的。

解讀:

簡而言之,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是因為事件發生時不存在觀察者,盒子裏的貓同時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狀態中(既死又活)。薛定鍔最早提出這個實驗是在回復一篇討論量子態疊加的文章時。薛定鍔的貓同時也說明了量子力學的理論是多麼令人無法理解。這個思想實驗因其複雜性而臭名昭著,同時也啟發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其中最奇異的就屬 “多重世界”假說,這個假說表示有一隻死貓和一隻活貓,兩隻貓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並且永遠不會有交集。

1.缸中的大腦(Brain in a Vat)

沒有比所謂的“缸中的大腦”假說更有影響力的思想實驗了。這個思想實驗涵蓋了從認知學到哲學到流行文化等各個領域。這 個實驗的內容是:想像有一個瘋狂科學家把你的大腦從你的體內取出,放在某種生命維持液體中。大腦上插著電極,電極連到一台能產生圖像和感官信號的電腦上。 因為你獲取的所有關於這個世界的信息都是通過你的大腦來處理的,這台電腦就有能力模擬你的日常體驗。如果這確實可能的話,你要如何來證明你周圍的世界是真實的,而不是由一台電腦產生的某種模擬環境?

解讀:

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很像《黑客帝國 The Matrix 》,那麼你說對了。這部電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這個思想實驗的影響下創作出來的。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是讓人們質疑自身經歷的本質,並思考作為一個人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這個實驗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爾。在他的《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一書中,笛卡爾提出了能否證明他所有的感官體驗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個“邪惡的魔鬼”產生的這樣的疑問。笛卡爾用他的經典名言 “我思故我在”來回答這個問題。

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腦”實驗更為複雜,因為連接著電極的大腦仍然可以思考。這個實驗被廣泛的討論著,有許多對於此實驗前提的反駁,但仍沒有人能有力的回應其核心問題: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麼是真實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生產靠資本還是靠人?

C觀點 - 施永青
(2011年07月26日)

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把資本認定為生產的主導性因素。其邏輯是:有資本才能做生意,去建立一個有盈利的生產體系,因此這個生產體系 所製造出來的財富,全屬出資者所有。在資本家的心目中,生產的所有要素,包括土地、原料、能源、機器、設備、人力,皆是有價的商品,只要他們有錢就可以買 得到,因此他們有支配權。他們是整個生產系統的擁有者,因此,生產系統的管理權是屬於他們的,生產出來的成果也是屬於他們的。
這是資本主義建制的根基。香港所謂的反建制派,大部分都不敢觸動這個根基;他們只是在這個大框架下修修補補,使建制更加合理化,更有延續的能力吧了。
他們只敢爭取最低工資,卻不敢挑戰為何人力必須從屬於資本,只能被人購買,為何不能以獨立的地位與資本擁有者商討合作的條件,共同分享合作的成果。勞工團體的思維若是跳不出這個框框,人力永遠只能處於被購買、受支配的地位。
資本主義社會視此為天經地義,並透過立法把資本霸權成為建制的一個牢固的組成部分,令人們不敢輕易去挑戰它。此之所以,香港的反建制派只敢挑戰疑似的「地產霸權」,卻不敢質疑實質的「資本霸權」。
資本主義社會雖然不斷宣揚人權價值,但一涉及與資本的關係,人權就得讓步。資本是死的,是從屬於人的,但勞動力卻是活的,無法與人割離的。如果我們這個社會真是重視人權的話,沒有理由人力放在從屬於資本的地位,要人力受資本支配。
現實是在生產過程中,資本並不比人力更重要。光有錢,沒有人,根本無法進行生產。把錢鎖在保險箱裏,不論放多久,錢都不會增值。馬克思說,勞動是生產要素 中的可變因素。生產過程中的增值,離不開人的創意與勞動。因此,沒有理由不把人力視作生產的主要動力,更沒有理由硬要把生產的成果全歸出資本者所有,出力 者則只可以拿工資,不可以分利潤!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早在人類社會出現資本之前,人類已可以進行生產,根本不需要資本,最原始的產業是採摘與狩獵。蔬果與獵物是天生的,靠的主要是自然力, 人只是取而食之。其後發展至農業與畜牧業,人力在生產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日漸增加,不再這麼依賴自然力。到工業革命之後,人力在生產中的增值更遠超自然力。
然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人的增值功能雖然大增,但人力的地位卻不斷下降,變成只能拿來出售,而不是合作一起生產的要素,只能從屬於資本。這種發展是不合 理,其根源是貨幣制度的出現與貨幣發展的異化。這個課題太大,留待以後有機會再談。在這裡我想指出的,是人力的地位不應如此被貶低。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

1、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裡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裡,這就是鳥籠邏輯。

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幹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

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2、破窗效應
心 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 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 拋,絲毫不覺羞愧。

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髒,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髒,再髒一點無所謂, 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 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3、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 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 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 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 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 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 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 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 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 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 的一個重要課題。

4、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 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 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 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 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 體系。

5、暈輪效應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頭。他狂熱地愛上 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容貌驚人,但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總是捂著耳朵說: 「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使一顆文學巨星 過早地隕落。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就 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 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看 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丑」。

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於: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 一般,就像盲人摸像一樣,以點代面;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繫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繫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 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儘量地避免和克服暈 輪效應的副作用。

6、霍桑效應
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係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 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係,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變的 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又試驗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長度和每週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

第 二階段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係,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 化。參加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 部分,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 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讚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 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讚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7、習得性無助實驗
習 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西里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 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 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8、證人的記憶
證人,在我們的認識裡,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觀的證據的人,就是把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如實地講出來的人。然而,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準確,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性,帶著個人的觀點和意識。

證人對他們的證詞的信心並不能決定他們證詞的準確性,這一研究結果令人感到驚訝。心理學家珀費可特和豪林斯決定對這一結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為了考察證人的證詞是否有特別的東西,他們將證人的記憶與對一般知識的記憶進行了比較。

他們讓被試者看一個簡短的錄像,是關於一個女孩被綁架的案件。第二天,讓被試者回答一些有關錄像裡內容的問題,並要求他們說出對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後做再認記憶測驗。接下來,使用同樣的方法,內容是從百科全書和通俗讀物中選出的一般知識問題。

和以前發生的一樣,珀費可特和豪林斯也發現,在證人回憶的精確性上,那些對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實際上並不比那些沒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對於一般知識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信心高的人回憶成績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 們對於自己在一般知識上的優勢與弱勢有自知之明,因此,傾向於修改他們對於信心量表的測驗結果。一般知識是一個數據庫,在個體之間是共享的,它有公認的正 確答案,被試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們會知道自己在體育問題上是否比別人更好或更差一點。但是,目擊的事件不受這種自知之明的影響。例如,從總體上講, 他們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別人在記憶事件中的參與者頭髮顏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9、羅森塔爾效應
美 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 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 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

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蹟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 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 合)。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 學習以及對 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 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 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儘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鐘。

10、虛假同感偏差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遊戲,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遊戲的人數。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 投票的人數,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你的這種高估與你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性就叫做「虛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會影響你的 這種虛假同感偏差強度:
(1)當外部的歸因強於內部歸因時;
(2)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
(3)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
(4)當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學習受到某種威脅時;
(5)當涉及到某種積極的品質或個性時;
(6)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是相似時。

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FW] 宜家d年輕人無希望...

這是報業大亨黎智英的direct quote。

我已不能算作年輕人了,只是見到抽水年輕人的標籤文字,總有股無名火。

早前,蘋果有篇報導讚揚幾個靠地產炒買發跡的年輕人,知名博客尹思哲予以轉載,並且訓斥「八十後」應該怎樣怎樣,我看不過眼回應說就是這種標籤害死年輕人,他在留言回應說:年輕人心理質素好,不用擔心別人怎樣想。

這是屁話,我心理質素好,但是in我的HR和老闆們心理質素沒保証呀!多得黎老闆(以及一眾瀆職傳媒)長年累月抽水,八十後已成了一個負面標籤,深深烙在市民心裡。

「八 十後」掏出一部iPhone、遲到五分鐘、早退五分鐘、工作上有甚麼閃失,托賴多年來的煽色腥,全部都被放大了N倍,玩iPhone就是自閉不擅溝通,遲 到早退無交帶是一定了,不看時事,是政治冷感,參加社運,是搞搞震,最好是看完報紙媽兩聲,然後乖乖工作,但這也不行,這是「活在上一代設立的遊戲規則, 應該反抗」,無論他們向左走向右走,都是錯撚晒。

舉個簡單例子,公司請了個「八十後」,返了兩日工no show,你會說現在的八十後真係差劣,難怪碩士生200次見工也不成,年輕人應該珍惜機會呀etc etc

可是在飲食業,好多洗碗、樓面的工作,聘請的阿嬸大叔們(當中不少是新移民),經常返三兩日就no show,電話也不給一個,為甚麼不標籤5,60後是地底泥呢?大把做了十多年的6,70後老鬼,一樣卸膊無交帶,報紙不報導,不代表沒發生,只是不夠煽情而已

我不是要求傳媒又label 這群人才算公平,事實上一個「八十後」label已坑害了不少年輕人,再來一個嫌死不夠多人?

其實黎老闆要鼓勵年輕人很簡單,收口就行了,客氣而直接點說:柒少陣當幫忙丫,唔該。

年紀越大經驗越多,「一蟹不如一蟹論」是很誘人的,無論是出於好心、私心抑或黑心亦然。大家愛拾甘迺迪的牙慧,高呼「不要問國家可為你做甚麼」,我想回應,「不是問年輕人應該做甚麼,先撫心自問你遺下怎樣的世界給年輕人」

試想全世界都在透支子孫的福祉,都在指望下一代清還自己碌的卡數,你還好意思講「不要問國家為你做甚麼」?(看美國的國債、歐洲的福利制度、香港的地產金融經濟生態等等就是了)

JFK的名句,本是用來鼓舞人心,激勵大家振奮向前。可是香港太多福佳杏加橙,偷換語境,為自己的不負責任開脫,令這句本來是金石良言的演辭,變成「獅子山精神」一樣的非物質有毒文明。

http://tkma.blogspot.com/2011/04/d.html

EmailCharter.org 所提示的10條基本原則

EmailCharter.org原文
  1. 尊重收信人的時間。我想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想花太多時間在回信,就多做一點,以節省對方的時間。
  2. 短或慢,不代表沒禮貌。我以前會要求自己,在24小時內回信;同時,又害怕太晚看到信,一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信。可是,Email本來就是一種非同步的溝通工具,不是嗎?為何還得要求立刻回信?所以,希望大家都要改變心態,如果你真的很急,打電話或送簡訊;Email本就不保證即時的。
  3. 慶賀清晰。我的英文老師也教過,在主旨中多用括號來標明重點。但我還是常常忘了用。切記切記。
  4. 撤銷開放式的問題。我自己也常犯這樣的錯,丟下一句:What do you think? 逼著大家做作文來回答我的申論題。改用容易回答的選擇題,值得一試。
  5. 去掉多餘的cc。我覺得這是前一家公司最壞的習慣,什麼都要亂cc,常常被cc的沒頭沒腦,也有時最重要的收信人其實是躲在cc list之中,害得大公司必備的讀信技巧,是「精讀收件人和cc的名單,來猜測這信的玄機」。這樣太累了!
  6. 縮短 Thread。常常會看到落落長的信,其實裡頭有一大堆的歷史對話,有時很重要,有時沒關係。為了收信人,thread當中不必要的內容,就刪了再寄吧!更好的作法,則是重新摘要有相關的部份,就可以全刪了。
  7. 避免附件。這也是我很煩的一點。從前公司要求我們要放附有公司logo的簽名檔,造成一堆信都有附件,久而久之,讓大家養成不看附件的習慣,結果,當附件才是最重要之時,反而大家都沒看了。
  8. 禮物:EOM或NNTR。我過去不常用這樣的縮寫,也討厭有人把問題寫在主旨中。我以為,除非這種寫法可以尊重收信人的時間,我還是不會這樣做。真有這種情況,我寧可送簡訊。
  9. 刪掉沒意義的回信。我以前是從不回 "Thanks!" 這種信的,雖然有人總是這麼做,表示“看到了”。謝謝你告訴我你看到了,但你不回也真的無所謂。
  10. 斷線。卡內基也教了我類似的做法,關閉郵件、電話、MSN等等,稱之為「封鎖時間」。自動回覆信件,讓外頭知道你不會立刻回信,這作法應該值得一試。
ref:
喲哪桑 Speaking 之專案工作日誌 --- 救救收件匣,世界會更好
http://jonathanspeaking.blogspot.com/2011/07/email.html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從滙豐裁員看企業改革

蘋果日報 2011年09月15日


近日,滙豐銀行在七百億盈餘的巨額盈利下,宣佈將於未來三年裁減三千個職位,引起各界關注。連年虧蝕的企業要精簡人手,削減開支固然無可厚非,可是為甚麼盈利豐裕,佔龍頭地位的企業亦要重整業務,裁員不斷?究其原因,在於社會上對「改革」的盲目崇拜。

精簡人手未必是好事

在市場人士眼中,改革( reform)、改組( reconstruction)跟「新」、「優化」等詞彙一脈相承,帶有褒揚之義。熟悉金融行情者不難發現,即將進行重組的公司往往被市場看好,股價總是大幅上揚。在金融危機,大部份弱勢企業因外來環境改變,被迫紛紛重整業務。部份大企業即使本身未有危機,亦會設法精簡人手,以向市場證明自身有變革的能力,有緊貼市場潮流的觸覺。不管危機是現在還是未來,是外來還是內部,改革總被視為利好因素而盲目推行。
企業股價快速上揚後,眾多股評人自會找尋各種理由使之合理化。可是這種與過去沒有銜接點的盲目改革,往往令公司得不償失。著名經濟學者 E.K. Clemons曾指出,精簡人手長遠對企業未必是好事。在改革的過程中,原本幾經波折上了軌道的商業計劃,連同背後付出無比努力的員工均被無情丟棄;大清洗以後,員工不會為倖存而欣喜,只會着眼於自己成為下回裁員的受害者,士氣與工作動機大幅下降。企業在痛苦的磨合期中明確欠缺方向,各部門領導往往是分頭、甚至往互相衝突的方向前進。結果精簡人手後的企業能轉虧為盈者少於三分之一,能提高生產力者更少於四分之一。

員工對公司難再信賴

對員工而言,過往十年的盲目裁員與彈性合約把「獅子山下」年代的美德─對公司的信賴與忠誠感磨滅殆盡。面對危機隨時降臨,極端不穩定的廿一世紀職場,年輕員工會發現上一代良好的品格表現和職業生涯規劃再無直接關係。犧牲小我,向企業效忠等對個人發展更是百害而無一利,漸漸地,新一代便培養出態度超然,表面上合作,實際各行其是的組織文化。近年僱主總是指摘八十後員工短視、自我、欠責任感和重視門面包裝,其實都只是他們的求生本能而已。
在短期合約盛行的香港,當每位員工的價值都被量化成一堆堆數字,一組組用完即棄的人力「資源」時,到底我們該怎樣告訴我們的下一代,只要有毅力和堅忍,有良好的道德品格,默默耕耘便能迎來出頭天?這對高官、對工商界、對教育工作者、以至對為人父母者每個人而言,也是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

梁亦華
香港大學政策、行政與社會科學教育系博士生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信報財經新聞 P04 | 專訪 2011-07-25
服務職位主導80後學歷高選擇少

香港最新失業率3.5%,服務業興旺,年輕人不愁找不到工作,為何還要工業? 「這是假設所有人都適合做服務業,但實情不是這麼簡單。」鍾志平認為,香港過分偏重金融及服務業,年輕人就業選擇太少,是80後和90 後對社會滿腔怨氣的原因之一。

「我早幾日駕車經過一個新開售的樓盤,突然有十幾個穿西裝的後生仔衝出馬路攔截我架車,有需要做到這樣嗎?」他解釋,地產代理聘請新人毋須很高的底薪,接近零成本,自然是多多益善,用人海戰術與行家競爭。

鍾志平表示,現在沒有專門學歷的年輕人,唯一出路是投身服務業,「不是做酒店,就是做sales,3.5%失業好像很低,其實很多職位都是這些截車的地產經紀或其他推銷職位,當然有不少人做這些職位會很成功,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不是人人合適」

他再次懷念他初來香港的七十年代, 「當時的生活條件遠遠差過現在,人們學歷也不高,但社會有較多選擇,讀不到書的可以去做酒店、可以當差、亦可以像我一樣做工廠」。

他表示,目前就算大學生,若非醫學或法律等專業,畢業後只可從事服務業或推銷員,若不適合,又缺乏其他選擇,感到前路沒有希望,難免對社會充滿怨氣。

樓價太貴難怪港青急功近利

身為四大商會的「話事人」,一言一行均舉足輕重,大多非常謹慎,鍾志平卻快人快語:「我唔知香港有無『地產霸權』,但可以肯定跟你說,香港樓價真係太貴,我夠膽講,因為我唔係靠炒樓發達,我只有一層樓,現在同老婆一齊住。」他認為,當新樓樓價升到脫離居民入息中位數的現實,就不能怪年輕人有急功近利的心態。

「打一份工,打一世都買唔起樓,你還叫我不要去搵快錢?」不過,他承認,現今的年輕人雖然學歷高,但性格卻不夠堅強,因此他擔任香港外展訓練學校主席,帶他們到野外鍛煉意志和培養信心。他自己亦經常參加毅行者,甚至遠征海外,下月還會和太太去非洲看大遷徙。

人生下半場主力教育年輕人鍾志平由2007 年起部署退休,當時由董事總經理轉任副主席,今年5 月再轉任非執董。

「香港男人平均壽命79 歲,我今年59 歲,理論上還有20 年玩,我希望把這20 年分成三份,一份支持教育,一份幫助年輕人,當然最大的一份是推動香港工業發展。」他近年陸續減持創科(669)股份,目前僅持股5.9%。

「我看過一本Half Time 的書,對我影響很深,它說人生應該有上下半場,我現在進入下半場,不想一直賺錢直到死。公司也需要新血,我和拍檔Pudwill 一起挑選了接班人、現任行政總裁Joseph Galli,經過三年觀察後很滿意,便放心交棒。」鍾志平育有兩子,他早婚,兒子也早婚,最大的孫兒已經12 歲。不過,兩名兒子都追尋自己興趣,沒有繼承他衣鉢投身工業,他一笑置之。「年輕人應該尋找自己志向,沒有哪條路保證成功。我提倡重振工業,也不是要香港重新轉型為工業城市,只是認為社會應該有更多可能性,有更多選擇。」

工業總會主席鍾志平:香港工業仍能開花結果

鍾志平本月初就任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傳媒例行公事報道,本報算是大篇幅,寫了835字,總共八段,但其中七段是講主禮嘉賓唐英年。

鍾志平創辦市值逾百億元的創科實業(669),被譽為電鑽大王,當然不會受輕視,真正的票房毒藥是「工業」。

對於大部分香港人,本地工業早已步入夕陽階段,只待拔喉宣布死亡。

鍾志平看法不同,堅稱香港仍需要工業,「香港工業有得搞」、「可以看齊比利時寶石業、瑞士鐘表業及新加坡製藥業……」夕陽西下,面對風車,心想屠龍,就像他自言「我不是唐吉訶德,我是移山的愚公」,希望這位愚公用的是強力電鑽。

工總有51 年歷史,是香港四大商會之一,但隨着工業式微,受重視的程度亦日益下降。鍾志平本月7 日當選新一屆主席,任期兩年。早前某疑似特首候選人說,特首不應該守成守業;鍾志平亦自言,不甘於做一屆守成守業的會長,期望在兩年任期裏,把香港工業「起死回生」。

「香港還有工業嗎?」這是一說起香港工業,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再而會問: 「香港還需要工業嗎?」對於第一個問題,鍾志平承認,真正的工業,即生產製造之工序,在本港愈來愈罕見, 「執一間就少一間,搬一間又少一間。」對於第二個問題,鍾志平卻有他的執着, 「現在失業率3.5%,幾乎人人有工做,我還說要重振工業,我知道好多人當我傻。」截至3 月,本港有11.5 萬人從事製造業,佔就業人口3.2%。

也難怪人們當他傻。香港地少人多,租金及生活水平高,又是國際金融中心,並肩紐約倫敦,幾時聽過紐約和倫敦要重振工業?

「這是錯的,其實就算紐約和倫敦,仍有接近一成就業人口從事製造業,而且他們的收入水平高於不少行業,因為他們擔當的是需要高技術的職位。」鍾志平認為,這正好證明,就算在最頂尖的商業都市,工業仍有其存在的理由。

工科生沒有歸宿

他解釋,工業對香港這類商業都市的重要,從經濟學來說,有需求和供應兩方面的理由。需求方面,這些都市以工業起家,雖早已轉型成服務業為主,仍有一些出色的生產企業沒有被淘汰,仍然擁有相對競爭力,可以繼續為GDP 作貢獻。

話雖如此,根據政府統計處,去年服務業佔本港GDP 高達93%,製造業僅佔1.8 %,比2005 年的2.9%下降1.1 個百分點,若說有貢獻,也似乎是「可有可無」,且正不斷收縮。鍾志平坦言,他堅持香港需要有工業,主要是「供應」的理由。

他解釋,香港仍然有工業學院,甚至大學也有工程系,每年有不少工科畢業生,「你要不取消所有工科,否則就必須為畢業生提供出路。」他強調,香港比紐約和倫敦更加需要工業,因為後者的工科學生可以到英、美其他工業城市謀職,本港學生則難有其他出路。「當然北上是一條路,但香港和內地始終不是一體化,你總不能把本港的子弟全部送過深圳河,而且本港初級工人在內地也沒有競爭力。」因為有畢業生,所以要振興工業,驟聽似是計劃經濟? 「我們不是要政府成立國企聘請所有學生,但政府對各行業都有一套政策,例如金融、服務和旅遊業,偏偏工業就被忽略。」

欲善其事須先利其「政」

鍾志平強調,他並非單純為了安置畢業生而提倡振興工業,而是真的相信香港工業「有得搞」。「比利時是小國,本身沒出產寶石,卻擁有全球第一的寶石切割工業。新加坡人口比香港更少,也有一流的造船及製藥業。」他認為,本港擁有資本充裕、資訊發達、國際化及背靠內地四大優勢,只要政府支持,定可發展出世界一流的工業。

「例如醫療診斷器材、中藥保健產品等,香港已經有很高水準,進一步打響品牌後,便可坐穩領先地位。」鍾志平指出,香港工業予人「夕陽行業」的印象,是政府缺乏一貫的工業政策,對企業提升研發、建立品牌及開拓市場的協助不足,令有意的投資者無所適從,不少機會因此溜走。

他認為,香港不可能靠廉價勞工競爭,工業的出路是高增值、高技術的工序,「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例如日本很多生產精密零件的小工廠,外表雖不起眼,但外界在3.11 地震後才發現,它們的工藝是其他國家難以取代。

看準稀土加工有得做

接掌工總後,鍾志平有個「唐吉訶德」大計:推動香港發展稀土加工業。他解釋,內地擁有稀土資源,加工技術卻低落;西方有高超技術,但缺少資源。他希望游說內地及港府,支持香港發展稀土加工,再引入西方的投資和技術,使香港成為最頂尖的稀土加工出口基地。這大計若成功,香港工業真的吐氣揚眉,不過現在十劃沒有一撇, 「所以我說我是愚公,就算我任內未能成功,也有後人接力」。

採訪、撰文:黃曉南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明報 2011-05-31 :: 筆陣 :: 新加坡製造業的長青秘訣

”所謂「秘訣」(SECRET) 是由6 個英文名詞字首所串成,包括供應鏈管理(SupplyChain Management)、富活力的企業生態系統(Ecosystem)、製造文化(Culture)、向外擴張的營運範圍(Reach) 、新興領域(Emerging Area) 以及技術與創新(Technology)。這個競爭力模型正正反映了新加坡工業政策的6 個主要着力點”
在 「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和香港無論在地理環境、資源禀賦還是經濟發展策略上,均有較大相似性;兩地經常互為標桿,在一些領域你追我趕,可謂是「一時瑜 亮」。近年新加坡的經濟實績亮麗,在不少國際性排名榜上領先於其他「三小」;雖然新加坡進取的移民政策以及貧富差距擴大、通脹加劇等問題亦使得執政黨在最 近大選中受到挑戰,但該國的多項社會福利制度,例如組屋和中央公積金等,仍是舉世稱羡的典範。對於備受經濟結構轉型以及社會矛盾激化困擾的香港來說,新加 坡是甚具參考價值的「他山之石」。
2010 年新加坡經濟增長14.5%,製造業的增長率高達29.7%;更值得留意的是,製造業在近十年來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一直平穩,2010 年為20.9%,與1999 年的21.8%相若;2010 年製造業就業人口為53.8 萬人,比1999 年增加了將近三成。
1960 年代之後, 「亞洲四小」在第二波國際產業轉移浪潮中騰飛,均以生產勞動密集型消費品起家。時隔50 年,香港製造業大部分已遷移至中國內地,並且仍未擺脫加工貿易型輕工業的基本模式;但新加坡的製造業在1980 年代已跨越重化工業和資本密集型階段,近年更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並日益朝着以創新和研發為本的知識密集型方向邁進,形成了以電子、石化、生物製藥、精密 工程、海事及岸外工程等為骨幹的先進產業體系。
在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許多已發達經濟體都與香港一樣,呈現生產外判和本土經濟「去 工 業化」的趨勢。新加坡能夠保留充滿活力的製造業體系,維持均衡的產業格局和就業結構,確實難能可貴;這在很大程度上當歸功於政府發展製造業的決心與恆心, 以及其強勢的主導角色、有效的政策組合和「擇善固執」的執行力。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官方機構;該局的網頁「公 開」 了一個新加坡製造業的長青「秘訣」, 頗為耐人尋味。所謂「秘訣」(SECRET)是由6 個英文名詞字首所串成,包括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富活力的企業生態系統(Ecosystem) 、製造文化(Culture)、向外擴張的營運範圍(Reach)、新興領域(Emerging Area) 以及技術與創新(Technology)。這個競爭力模型正正反映了新加坡工業政策的6 個主要着力點;而後4 個元素最為可圈可點。
深化製造文化
新 加坡政府一貫對製造業極為重視,與香港「重商輕工」的發展思路迥然不同。既使近年服務業在GDP中佔的比重趨於上升,新加坡政府亦只是將其定位為經濟增長 的第二動力;更訂立了製造業的發展目標,力爭在2018 年之前令產值和增值提高一倍,同時亦維持其佔GDP 約四分之一的份額。除EDB 之外,新加坡政府近年亦因應發展的需要設立或改組了多個官方機構,例如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IE)、科技研究局(A*STAR),以及專責鼓勵創新和扶 植中小企業的標準與創新局(SPRING)等;這些機構各司其職,推動新加坡製造業在成本和效率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技術專長與創新能力,以深化增長 潛質和鞏固在全球的先列地位。
除了長遠規劃和設立支援機構之外,新加坡政府還為製造業提供充裕的用地和林林總總的津貼,更實施多項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先鋒計劃」、「投資加計扣除計劃」、「特許權使用費獎勵計劃」等;甚至連企業建造、裝修廠房的投資以及購買生產設備的貸款利息都可獲得稅務寬免。
香 港業界普遍覺得,特區政府與立法會囿於「香港本位」而奉行「錢不過界」的原則,未能投入足夠的資源協助港商在內地的「境外工業」和海外的營運。相比之下, 新加坡政府在這一方面的做法就進取得多。為了協助企業在海外發展,新加坡已與多個國家簽訂了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議、避免雙重課稅協議以及投資保障協議, 並於2002 年將新加坡貿易發展局改組為國際企業發展局,賦予其幫助企業國際化和進軍海外巿場的新使命。隨着中國經濟的崛起,IE 近年在內地日益活躍,包括與一些省份合建新加坡產業園區。目前,IE 與EDB 在國內的辦事處已分別有9 個和5 個;比起特區政府和香港貿發局共15 個駐內地辦事處,實不遑多讓。最令港商艷羨的,莫過於IE 有提供財務協助的功能,可幫助企業籌募資金,甚至有權給予津貼和稅務優惠。
重視新興產業與科技
金 融海嘯之後,特區政府提出在香港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在某種意義上打破了過往不主動「擇蟀」(判定哪些產業適合發展)的「不干預」傳統。在新加坡,識別、催 化甚至參與新興產業的發展,則是政府的一項恒常工作。新加坡政府尤其擅長結合自身優勢和國際網絡去洞悉、捕捉產業發展機遇;而政府積極參與甚至主導的執行 模式,往往又可在短時間內令新產業成型和達致關鍵性規模。
在1970 年代,新加坡有見於國內石化工業羽翼漸豐以及自身處於馬六甲海峽要衝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相關的海事及岸外工程業。由於該行業所需投資大,私人企業力有未 逮,政府便扶持勝科、吉寶等國家控股的公司作為行業龍頭。日子有功,新加坡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升降式鑽油台和改裝浮式採儲卸油裝置的生產商,巿場佔有率高 達70%。近幾年,新加坡政府主攻生物製藥業,積極延攬世界頂尖的研究人員和主要的醫藥公司,並斥資設立生物醫藥研究園和藥劑製造園,提供「即插即用」的 設施;政府更與大學、跨國公司合作組建科研公司和培訓機構,力爭將新加坡打造為亞洲生物醫藥之都。2010 年,生物製藥業對新加坡製造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四成,其所創造的附加值已直逼長期居製造業之首的電子業。
在世界經濟論壇的2010 至2011 年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上,香港連續第三年居第11 位,新加坡則躍升為季軍。全球競爭力指數包括「基本條件」、「效率增進」和「創新及精密性」三大指標;星港在前兩類指標的差別不算顯著;但第三項則高下立 分,香港的全球排名僅為第24 位,被第10 位的新加坡遠遠拋離。新加坡近年大舉增加對科技與創新的投入;實現了在2010 年之前將研究發展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升至3%以及將公營部門研發開支佔GDP 比重提升1%的目標,並準備在未來5 年撥款161 億元新幣,使研發經費佔GDP 的比例調高至3.5%。配合這些目標,政府對製造業的財稅優惠明顯向研究與創新活動傾斜,還成立「國家生產力基金」,資助企業的研發、創新和創業活動以及 加強勞動人口培訓。
星洲經驗的啟示
透過解構新加坡製造業歷久常新的「秘訣」;不難發現,新加坡的成功要素不正是香港產業發 展 模式的「稀缺元素」? 其實, 這個「星笈」( 「星洲秘笈」)並非石破天驚的矌世絕學;說白了,其神髓無非是政府與業界必須有心有力,有遠見、有目標,更要有計劃、有承擔,戳力推行,持之以恒。所謂 「勤於思,敏於行」;對於正尋求產業結構多元化路向的香港來說,這一古訓或許才是必須詳加參悟的「升級」要訣。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矽巷啁啾:小額創投

蘋果日報 - 2011042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423&sec_id=15307&subsec_id=15326&art_id=15192807&cat_id=13731344&coln_id=5998370


去年底,公司進入新股東新階段。不久,猛員 R自組班底搞新 Startup,我投入了種子資金,與有榮焉。 R擅產品開發,我沒有參與。不見幾月, R說產品已獲美國權威網站報道,也打進了 Y-Combinator的最後階段,怎麼看,也是頗有瞄頭了。
介紹 YC之前,先交代背景。搞 Startup,大部份團隊的終極目標是上市,但上市例子很少,所以一般都把目標降低,轉為賣盤,一次過套現。這目標是否「妥當」,是喜好問題, Steve Jobs就曾經慨嘆,當今矽谷的年輕創業人,整天只想被巨擘看中,賣個好價錢,沒有建立帝國的野心。如果有人告訴你,創業是因為想賣盤,大概會覺得出奇,但在科網行業,卻是普遍現象。

看準潛力 回報以倍計

Startup要快速增長,一般難以靠盈利支持。如果創業人本身有足夠資金捱到終點,當然理想,但屬少數,大部份要靠外來資金。第一次搞 Startup的人多數沒有資金,無錢就去籌。市場上,總有些手執資金但不想或不能自己出手的人,樂意下注。一般來說,一輪輪的籌,越後期數額越大。
回頭說 YC,創辦人 Paul Graham早年曾搞 Startup,賣了給雅虎。他發現,這幾年間,開發網站的成本低了很多。以前,拿個計劃書去和風險基金籌款,一籌要籌上百萬美元(否則基金經理嫌濕碎),拿到錢才啟動。現在 3個大學畢業生,快手快腳,一個暑假也可以推個產品出市場。 Paul Graham斷言,這種趨勢會持續,傳統風險基金的運作模式會變得過時。新的缺口,會是碎碎的,幾萬幾萬美元的,分散來投。
他不光說,還親自押注,開了 YC,專收有潛質的早期 Startup,給每個團隊兩萬美元不等,調教 3個月,換百分之六的股份,當然,最值錢不是他的錢,而是他的建議和人脈。以這個價來說,一個只有 300萬美元的收購,已可為 YC帶來 10倍的回報。結果很成功,惹來大量的這類型小額創投湧現,甚至有基金宣佈,被 YC看中的,一律會再獲派資金,連下一輪的籌款活動也省掉。
再說一遍,在香港搞 Startup抱怨沒有資金,卻又不出去美國或內地籌款,是自虐的行為。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FW] 3P + FABE,教你做 DEMO

3P + FABE,教你做 DEMO

每年露營的重頭戲 DEMO,都有各方高手來介紹他們做了什麼新奇有趣的技術或創意,但總是有一些工程師,沒有在短短六分鐘裡好好發揮,好東西成了遺珠。以下,讓我介紹一套簡單的架構:3P + FABE,讓害怕簡報的工程師們也能規劃一場成功的 DEMO。

大家不要想歪,這裡的 3P 不是三個人,這裡的 3P 是報告的順序:Problem, Possibility and Proposal。
首先要交代 Problem。把問題交代清楚,讓觀眾知道你帶來的好東西,是來解決什麼問題的。

再來要介紹 Possibility。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哪些可能的解決方案。比方說,傳統上我們是怎麼解的,而人家又是怎麼解的。

最後就是你的 Proposal。今天你要提出的方案又是什麼呢?在這裡套用 FABE 的架構,來說明你的方案好在哪兒。
  • Feature. 你的東西有什麼特色呢?
  • Advantage. 相對於其他的解決方案,這些特色能帶來哪些優勢呢?
  • Benefit. 你的東西具有這些優勢,又能為使用者帶來哪些好處呢?
  • Evidence. 開始 DEMO 你要解的問題,DEMO 你的方案怎麼解這問題,用最直接的展示,證明你不是空口說白話,你的東西真的好!
短 短六分鐘,能夠涵蓋這麼多東西嗎?總有人擔心無法在六分鐘裡講完,就忽略掉了 Problem 和 Possibility,直接進入產品的 feature,開始操作起來,甚至看過有人不講 feature,直接開講 system architecture,這是 DEMO,不是 Design Review!結果也總是觀眾有聽沒有懂,只好當遺珠,真是可惜!

沒錯,六分鐘超短,但也足以護你一生。時間短,就別貪心,專心在首要解決的問題,套用以上架構,好好地 DEMO 你是怎麼解決那個最重要的問題,讓人清楚了解最重要!

讀者,祝你下回 DEMO 成功。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http://twpug.net/modules/smartfaq/faq.php?faqid=61
借用、租賃等名義是否能夠規避GPL的規定?
過去我也以為租賃所形成的關係並不適用 GPL 關於 "散佈" 的定義,不過在 gpl-violations.org 一封非正式的信中提到,租賃與借用等非正式的銷售行為都屬於"散佈"的行為,因此都要遵循 GPL 的規定。

目前國內有相當多嵌入式系統廠商,大多都沒有將修改後的 Linux 核心原始碼提供給客戶,而國外更有將類似設備"租用"給客戶而希望規避 GPL 限制的情形,基本上都已經違反了授權協議。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tsung: 2010年 新生兒取名排行榜 - 承恩 與 采潔 最多

新生兒命名的這些統計數字蠻有趣的, 留下來參考. (註: 我在內政部找不到把這些資料全部列出來的頁面~)
下述資料 整理源自: 去年新生兒取名 承恩與采潔最多 (資料來源: 內政部統計資料)
  • 2010 嬰兒出生數為 166,886人 (16萬人)

2010年 新生兒取名排行榜

  1. 承恩: 353 人, 目前台灣這個名字有 6000+ 人
  2. 承翰: 192 人, 目前台灣這個名字有 8000+ 人
  3. 柏睿: 133 人
  4. 宇翔: 129 人
  5. 宥廷: 129 人
  6. 冠廷: 126 人, 目前台灣這個名字有 8000+ 人
  7. 子恩
  8. 柏翰, 目前台灣這個名字有 7000+ 人
  9. 冠霖, 目前台灣這個名字有 5000+ 人
  10. 睿恩
  1. 采潔: 188 人
  2. 沛恩: 166 人
  3. 子涵: 148 人
  4. 子晴: 138 人
  5. 詠晴: 137 人
  6. 羽彤
  7. 芯瑜
  8. 沛璇
  9. 沛岑
  10. 心瑜

各年代 取姓名名字 的流行字

  • 1930~1960: 雄
  • 1970: 志
  • 1980: 家豪、冠宇
  • 1990: 承恩、承翰
  • 1930~1960: 玉蘭、秀英、秀琴、麗華
  • 1970: "淑芬" 獨占鰲頭,淑惠、美玲、雅惠緊追在後
  • 1980: 怡君、雅婷
  • 1990: 宜蓁、欣妤、詩涵

改名規定

  • 內政部表示,在同一縣市或機關、機構、團體、學校有姓名相同、與三親等以內直系尊親屬名字完全相同、與通緝有案之人犯姓名完全相同、命名文字字義粗俗不雅或有特殊原因,都可申請改名。
  • 改名以兩次為限,未成年人第二次改名必須在成年後才能辦理。

相關網頁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安慰之詞比不是幽默

一位小公司職員,因臨時加班,回家晚了,妻子已經就寢了。


桌上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飯菜在微波爐裡,啤酒在冰箱,我在床上。」

這位丈夫雖然工作一天下來非常累,但是看到妻子俏皮的留言「我在床上」,他的臉上肯定會露出笑意,也被妻子溫馨的話語所打動。

一位男子計劃在到達某地七小時後,舉行婚禮,但他要搭的那班飛機誤點,在候機室他心緒不寧,坐立不安,便打電話留言在未婚妻的電話答錄機:「飛機誤點,在我到達之前請妳不要結婚。」 也許,所有的安慰之詞都比不上這樣的幽默。

結婚本是兩個人的事,新郎沒有準時到達,新娘肯定也結不成婚,而且新郎遲遲未到,會讓新娘焦急不安,擔心是不是路上有什麼意外發生。

男子的這句俏皮話,不僅能讓未婚妻靜下心來,而且會讓她開心一笑。

畫蛇添足這個成語常常被人用來形容不必要的言行,通常會招人嘲笑,但把它用在幽默的領域,卻往往會產生幽默的效果。

在夫妻生活中,大多數的夫婦都屬於平凡的小人物,他們所關心的,無非是自家的衣食溫飽問題。

一般說來,夫妻閒聊,多以生活瑣事為主,大多數是一些沒有事際的廢話,但藉助於這些廢話,夫妻之間卻能相互溝通,傳遞愛意,相處得能更融洽些。

丈夫回家,看見桌上放著一個大蛋糕,便問妻子是何緣故。

妻子說:「哦~ 你忘了嗎? 今天是你的結婚紀念日,我特地為你買的」丈夫很感動,對妻子說:「謝謝,等妳的結婚紀念日到了,我也買個蛋糕,好好為你慶祝一番。」夫妻倆在同一天結婚,結婚紀念日只有一個,又怎麼會分「你的」、「我的」呢?

顯然,丈夫在這兒運用的是幽默手法,一來為自己的健忘進行掩飾,二來也是為逗妻子開心。

畫蛇添足幽默法是純綷的幽默行為,不帶任何攻擊性。

夫妻之間使用畫蛇添足幽默,可以變廢話為趣話,讓日常生活更富有情趣。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There is no talent

There is no talent
I’m good with computers. At least compared with others at my age. And believe me, I’ve heard it a lot: “Wow, you really have a talent there!” Well, apparently I do have a talent for computers. Or …?
Let’s try an experiment: Take all of my knowledge of computer related matters and divide it by the number of hours I’ve spent in front of my computer. That’s my “speed” of learning. Then let’s do the same with some of my friends, who are not so “technically inclined”. Whose score would be largest? If I have a talent for computers, it would make sense that I learn it faster than others, right?
Truth is, I believe I would have scored far lower than “regular” people. I’ve spent tons of hours in front of my computer and very often I don’t learn anything new or create something different. Heck, I’ve probably been “wasting” more hours than many non-technically inclined have spent in total. That doesn’t sound like a talent?
I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alent.
There is only passion. I have a passion for computers, computer science, programming, creating things, sharing things, helping others and so on. That’s why I’m willing to spend tons of hours on it: Because it’s fun; because I like it; because it’s what I want to do. That’s why I decided to do it.
In fact, I remember my first encounter with programming quite well. My father has always been working with system management, and I never really realized what he actually did on a day-to-day basis. It was all very distant to me. However, one day he had to write a small application for a client, and he ended up doing at least some parts of it at home. I didn’t quite understand what the program was supposed to do, or how Dad managed to make it do so, but I would just sit right next to him and watch him work. Not asking questions or trying to understand anything (he was working after all), but simply watching was interesting enough for me.
And that’s what triggered my passion. Suddenly I started experimenting with FrontPage, HTML, JavaScript (mostly copy-pasting snippets from other places), PHP and MySQL. I was constantly looking for a better free hosting service, and looking all over the internet for PHP scripts I could install and enhance. How I loved HotScripts! Those were some years full of experimenting and fun, without a clear understanding about how the technologies worked (both together and apart).

The great thing about starting with this while you’re young is that nobody judges you. You are supposed to just having fun, and even if something is way out of your league they won’t burst your bubble, but rather let you continue experimenting.
As soon as you grow up, people will have expectations about you. “You can’t sing.” “You want to paint? Just give up already!” “Skating? Man, you’re wasting your time!” They might not say it like that, but if you’re doing something beyond people’s expectation, you will be met by skepticism. People say that it’s good to “try something new”, but the moment the “something” is considered difficult, you’re “wasting your time” instead.
You will look around and find other people at your age who are way better than you at playing guitar, skating or singing. How can you possibly be as good as them? They must have a talent for it! But in reality, all they did was starting earlier than you or have been spending more time doing it.
It’s so easy to give up; it might almost seem like the whole world is against you. Well, forget about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alent, and in the end you will end up as skilled as your “talented” heros.
Simply by following your pa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