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不能平等??

立錐之地:倫理不能平等
梁立人
26/12/2007

香港近年經常出現家庭問題,包括家庭暴力、夫妻離異、單親子女、問題兒童等。政府強調要注意家庭和諧,並成立了甚麼家庭議會,成員包括教育局局長、民政事務局局長、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等頗有來頭的人物,推動以家庭為核心價值的整體模式,制訂支援家庭的政策。

在下可以肯定,這個議會和扶貧委員會一樣,是不可能有甚麼好結果的。因為這些人徒有虛名,只會盲目追隨西方國家的潮流,不了解維繫家庭的重要因素,由他們去重建傳統的家庭核心觀念,只是問道於盲而已。要知道,重建以家庭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就得重建傳統的倫理觀念,而我們傳統的倫理觀念,首先就得挑戰西方國家普遍的自由平等觀念,否則問題就永遠不能得到解決。

中國人的倫理,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若這個次序被攪亂了,天下便大亂。社會上雖然提倡自由平等,但實質上仍有等級之分,家庭若也提倡平等,那便缺乏了一個核心,現在家庭問題頻生,正是權威受到挑戰之過

就拿最近的一個例子來說,陸媽見陸仔頭髮太長遮眼,建議他理髮,陸仔大發脾氣,陸媽發火,拿衣架打了他幾下,十一歲的陸仔竟然報警告阿媽。而警察也秉公辦理將阿媽帶將官去。

若這種情況成為普遍現象,所謂家庭核心價值又如何建立得起來呢?由此可見,要家庭和諧,首先就要推翻平等理念,重建合乎人性的社會秩序。
甚麼核心?價值核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權力核心?(一家之主?)
以上那些只是筆者單方面的想法而已。從根本上筆者並不相信西方國家那一套想法

TBC

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名家名著﹕「完全變態」手冊——卡夫卡《變形記》

2007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一天早晨格雷哥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在牀上的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殼蟲。」這是捷克小說家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的《變形記》的第一句。這樣看似平平無奇的一個句子,蘊含了文學想像的淵源,啟發了許多後起的作家,是20世紀現代小說的開門咒語。

《變形記》原題是Metamorphosis,其實是個生物學名詞,中譯為「完全變態」,意指昆蟲的幼蟲蛻變成結構上完全沒有相似之處的成蟲的模式,最佳例子是蝴蝶。顧名思義,小說的男主角薩姆沙就是經歷了這樣的變態。變成大甲蟲的薩姆沙想起自己的推銷員生涯,和家庭經濟的重擔,然後就聽到父母在外面敲門催促他上班。他拖着笨重的身軀,奮力下牀,嘗試開門解釋自己並非偷懶,怎料公司的主管已經親自上門查察。門一打開,發現兒子變成怪物,母親給嚇昏過去,父親則揮拳驅趕,把怪物踢回房間裏,狠狠關上門。自始薩姆沙變成了家庭的醜聞和負累……

卡夫卡是生於布拉格的猶太人,用德語寫作,作品多有寓言色彩,呈現出人類生存狀况的荒誕、孤立和迷失,並且流露出強烈的罪疚意識。卡夫卡選擇在一家保險公司擔任文職,工作雖然枯燥乏味,但卻讓他有較多空閒寫作。他在生時只發表過少量作品,39歲因肺結核去世,臨終時囑咐好友把他的手稿全部燒毁。好友背叛了他的遺言,陸續把他的遺作編輯出版,20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由此而「誕生」。

《變形記》之偉大,除了小說的驚人想像力,也同時在於它作為創作的寓言。文學想像本身,不就是一個「完全變態」的過程嗎?創作這回事,不就是把我們由原來的狀態帶引到完全不同的狀態的過程嗎?經過構想、代入、體驗、呈現,自己不再是原來的自己。難怪魔幻寫實主義大師馬奎斯說,年輕時讀了《變形記》,大為震撼,心想:天呀!人家能這樣寫,為什麼我不能?當然不是人人寫作也會變成令人噁心的大蟲——那暗示了卡夫卡的自我懷疑和嘲諷——不「變態」就沒法創作,卻是可以肯定的事情。

文:董啟章(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助理教授)

外野手 - Outfielder Japanese Restaurant

地址 : 觀塘觀塘道474號地下觀塘工業中心第一期D舖 (MTR D4)
電話 : 2357-1616
菜式 : 日本菜
消費 : 豐 (每人 $1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