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不能平等??

立錐之地:倫理不能平等
梁立人
26/12/2007

香港近年經常出現家庭問題,包括家庭暴力、夫妻離異、單親子女、問題兒童等。政府強調要注意家庭和諧,並成立了甚麼家庭議會,成員包括教育局局長、民政事務局局長、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等頗有來頭的人物,推動以家庭為核心價值的整體模式,制訂支援家庭的政策。

在下可以肯定,這個議會和扶貧委員會一樣,是不可能有甚麼好結果的。因為這些人徒有虛名,只會盲目追隨西方國家的潮流,不了解維繫家庭的重要因素,由他們去重建傳統的家庭核心觀念,只是問道於盲而已。要知道,重建以家庭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就得重建傳統的倫理觀念,而我們傳統的倫理觀念,首先就得挑戰西方國家普遍的自由平等觀念,否則問題就永遠不能得到解決。

中國人的倫理,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若這個次序被攪亂了,天下便大亂。社會上雖然提倡自由平等,但實質上仍有等級之分,家庭若也提倡平等,那便缺乏了一個核心,現在家庭問題頻生,正是權威受到挑戰之過

就拿最近的一個例子來說,陸媽見陸仔頭髮太長遮眼,建議他理髮,陸仔大發脾氣,陸媽發火,拿衣架打了他幾下,十一歲的陸仔竟然報警告阿媽。而警察也秉公辦理將阿媽帶將官去。

若這種情況成為普遍現象,所謂家庭核心價值又如何建立得起來呢?由此可見,要家庭和諧,首先就要推翻平等理念,重建合乎人性的社會秩序。
甚麼核心?價值核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權力核心?(一家之主?)
以上那些只是筆者單方面的想法而已。從根本上筆者並不相信西方國家那一套想法

TBC

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名家名著﹕「完全變態」手冊——卡夫卡《變形記》

2007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一天早晨格雷哥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在牀上的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殼蟲。」這是捷克小說家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的《變形記》的第一句。這樣看似平平無奇的一個句子,蘊含了文學想像的淵源,啟發了許多後起的作家,是20世紀現代小說的開門咒語。

《變形記》原題是Metamorphosis,其實是個生物學名詞,中譯為「完全變態」,意指昆蟲的幼蟲蛻變成結構上完全沒有相似之處的成蟲的模式,最佳例子是蝴蝶。顧名思義,小說的男主角薩姆沙就是經歷了這樣的變態。變成大甲蟲的薩姆沙想起自己的推銷員生涯,和家庭經濟的重擔,然後就聽到父母在外面敲門催促他上班。他拖着笨重的身軀,奮力下牀,嘗試開門解釋自己並非偷懶,怎料公司的主管已經親自上門查察。門一打開,發現兒子變成怪物,母親給嚇昏過去,父親則揮拳驅趕,把怪物踢回房間裏,狠狠關上門。自始薩姆沙變成了家庭的醜聞和負累……

卡夫卡是生於布拉格的猶太人,用德語寫作,作品多有寓言色彩,呈現出人類生存狀况的荒誕、孤立和迷失,並且流露出強烈的罪疚意識。卡夫卡選擇在一家保險公司擔任文職,工作雖然枯燥乏味,但卻讓他有較多空閒寫作。他在生時只發表過少量作品,39歲因肺結核去世,臨終時囑咐好友把他的手稿全部燒毁。好友背叛了他的遺言,陸續把他的遺作編輯出版,20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由此而「誕生」。

《變形記》之偉大,除了小說的驚人想像力,也同時在於它作為創作的寓言。文學想像本身,不就是一個「完全變態」的過程嗎?創作這回事,不就是把我們由原來的狀態帶引到完全不同的狀態的過程嗎?經過構想、代入、體驗、呈現,自己不再是原來的自己。難怪魔幻寫實主義大師馬奎斯說,年輕時讀了《變形記》,大為震撼,心想:天呀!人家能這樣寫,為什麼我不能?當然不是人人寫作也會變成令人噁心的大蟲——那暗示了卡夫卡的自我懷疑和嘲諷——不「變態」就沒法創作,卻是可以肯定的事情。

文:董啟章(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助理教授)

外野手 - Outfielder Japanese Restaurant

地址 : 觀塘觀塘道474號地下觀塘工業中心第一期D舖 (MTR D4)
電話 : 2357-1616
菜式 : 日本菜
消費 : 豐 (每人 $101-$150)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微軟的其他高層認為Gates特別關心所謂「狀態」(電腦知道某人是否在線上的概念)能否被用來協助使用者排定工作的優先順序。微軟的統一 通訊單位總經理Kim Akers表示,Gates一直敦促她的團隊去整合不同的通訊模式,並且讓其他軟體程式注意到某人的狀態—忙碌或有空。

她說:「一旦你整合了通訊,你要如何運用軟體的力量提高生產力?」假設你有一小時的空檔,Gates相信一個聰明的(軟體)媒介,應該能夠查看你的行事曆、抓出某些最優先的工作,然後通知你是否要進行。她說:「這是非常具前瞻性的東西。」(陳智文/譯)

色戒外的汪政權

2007年10月19日 , 港聞 , A07
上星期談到汪精缳參加革命事業,追隨國父,其實國內政望甚高。但為甚麼最終走上漢奸之路?其實是一場悲劇。

七七事變前數年,中國經歷九一八、一二八等中日衝突。過程中凸顯了國民黨軍隊一盤散沙的問題。縱有馬占山十九路軍等的抗日活動,但因為補給不足而難成大 事。另外,國民黨又要處理剿共問題,大家明白長久與日戰爭,只會招來慘敗和割地賠款,所以先有「何梅協定」、「塘沽協定」等屈辱和談,以求先安內、後攘 外。直至「西安事變」,蔣介石才決定全面抗日。

國民黨內,以胡適、汪精缳等有「低調俱樂部」為名、其實是一班對日本開戰感到消極的人物,他們理性認為,當時國民黨抗日是必輸,但民族呼聲高漲,誰說和平 便誰是漢奸。後來國民黨武漢失守,要退至重慶。夾在中共和日軍當中(請大家不要純情,在抗戰時代,中共努力滲透國民黨多於抗日,就連毛澤東也曾親口說:中 日戰爭是中共發展的絕好機會,我們的決策,是七分發展,二分應付(國民黨),一分(力量)抗日。)這種裏外交煎,加上抗日期間,國共亦曾互相攻訐,中國實 笈笈可危。另方面,日軍狂言「三月必亡中國」論,證明失敗。他們發現補給铫過長,要打勝中國跟本不可能,相反會泥足深陷,當時日本首相近衛文⒑謀求和中國 和談,期以體面地下台,致有秘密和汪精缳聯絡,商討和談。

一氣之下另組南京政府

汪精缳跟日人接觸,蔣介石不可能不知道。當時汪精缳書寫給蔣:「兄為其易,弟為其難。」意思是明白蔣要堅持抗日,汪寧願放下尊嚴,自己當和談特使,不影響 蔣的威信。汪出走重慶,以個人身分在越南發表和平救國論。卻不料重慶政府竟派人暗殺自己。汪避過暗殺,但親信曾仲鳴夫婦慘死。致令汪一氣之下另組南京政 府,鑄成大錯。

汪成立南京的政府,被歷史無情地寫成漢奸政權。但事實曾活在汪政權內的市民,生活反而比其他地區安穩,至少沒有再遭日軍狂搶剝削。而汪精缳任內,更無一國土賣給日本,這算不算賣國行為?留待日後史家再研究吧。

港聞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書介:《訪問死亡》

一位學生,知道有完卷的一刻,就會把握時間,把精華寫在考卷上;一位球員,知道球賽快會完結,就會運用戰術,發揮渾身解數,爭取入球取得勝利;一位旅者,知道自己快要回家,旅程快要結束,就會好好計劃旅程,把握時間,只到訪一些自己認為最值得遊覽的地方。人生也有終結,但不知怎的,人總是忘記自己的「死」,或不願面對自己的終結,以致自己的生命,都在虛耗之中。

最近,我讀過一本小書《訪問死亡:大學生的生死筆記》,圍繞「死亡」這話題,作者黃慧英問了一群大學生幾個問題,包括:我們為什麼怕死?我們如何面對自己至親的離開?假如我們患有不治之症,我們打算做什麼?這幾道沉重而「遙不可及」的問題,似與一群年青大學生格格不入。怎料,死亡帶出的議題,原來是如此貼身!

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很多原因導致大家不願談「死」。年輕人回答說:害怕與親人和朋友永久分離,害怕過程帶來的痛苦,害怕「死亡」突如其來,把自己與家人殺個措手不及,害怕死後孤獨,沒有人記得自己。還有,大家對「死亡」的未知,還有很多未做完的事……

可是,孤獨感、不安、突如其來的不幸遭遇,以及由死亡而產生的害怕感覺,原來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可能是親人的離開,可能是失戀、離開相識多年的好友、遺失自己心愛的物件。我們「忘記」了死亡,同樣亦不願面對自己失去或錯失某人某物。然而,這些忽略,教我們不懂如何珍惜生命,抓緊眼前的東西,亦不懂面對自己。

於是,作者要大家想像自己面對死亡,會如何反應?「如果我患上絕症,我會………」結果,絕症不是催促生命完結,乃是催生真正的生命。當然,有人害怕自我形象降低,害怕要家人照顧自己,失去獨立性而躲在一角!但有更多同學,選擇向最親的人講出心底的話,向自己最愛的人表白,認真地計劃和善用剩餘的日子去幫助別人,大家都設法活得更有意思,願意放下過往的執著,更認真的面對生命,思索當中的價值。其實如作者所說,死亡,就是成長的最後階段。

只是,要現代人接近或思索死亡,又談何容易呢?數年前,看過一本書《生死之歌》,作者比較現代人和古代人的死亡。從前,臨終病人會在家裡死去,他的家人會在旁見証他的離去,人可以親身目睹死亡的過程,死亡可以是如此接近。在某些部落社會,我們依然可以看見,臨終的人在死亡前,家人或整個部落的人都會聚首一堂,見証著親人的離去,承認生命恆常的本質。相反,現代人臨終前會在醫院,醫院讓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在完全無菌的環境下死去,與家人、朋友、寵物和自己熟悉的環境隔離,死亡就跟我們熟悉的環境隔離。死亡,對現代人來說,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所以,人總容易忘記死亡。

海德格說過,人只有面對死亡,才能正視自己的生命,重新確立自己生命的意義。這書的信息,就是當中的具體展現吧。

《訪問死亡:大學生的生死筆記》
作者:黃慧英
出版:2006,香港,進一步出版社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Web 2.0公司應該注意的九大法律問題

電子先鋒基金會(EFF)的Fred von Lohmann最近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信的開頭是:「在你部落格的文章中曾提過的公司中,有半數都潛藏著版權與隱私方面的法律問題。由於其中大多數的 公司都已經資本化,所以他們遇到麻煩時,就很可能向我們EFF求助。事實上有幾家公司已經找過我們了。」

由於已經連續好幾個月感覺看到的有趣產品存有法律上的疑慮,所以我馬上就打電話給van Lohmann。與他聊天之後我列出了這張表:九個Web 2.0新創公司應該注意的法律問題。

如果您對文中情況的更詳細描述有興趣,可以參加EFF在十月十日於Mountain View舉行的法律知識研討會

1.忽視「避風港」條款

許多的媒體分享網站,如SimplifyMedia, 都是在美國DMCA(數位千禧年版權法案)的狹窄框架之下運作。然而如果你不註冊成為「版權會員」,就無法利用DMCA裡面的「避風港」條款。註冊只需填 好表格,繳交80美元費用即可。只要不註冊,就得不到保護。如von Lohmann所說的,「你跟音樂分享網站Napster的不同下場,可能就只取決這張入會表格。」

2.忽視服務條款的限制

這種情況會發生在收集或整合資料的網站-如收集使用者財務資訊的網站「Mint」上面。這些網站的資料來源可能存在一些服務條款,禁止使用者將資訊分享給第三者。收集這些資訊的網站可能會視為鼓勵使用者違約,因而出現法律問題。

3.輕信謊言

如果公司收集來自個人,或與個人相關的資訊,就一定會有其它不肖份子會想要得到這些東西。這些有心人士可能打電話到公司,編造一些動人的可憐故事去得到這些資訊。如果公司的團隊誤信這些「託辭」而給予資料,就可能因為洩漏使用者的資訊而被控告。

4.將資料永久保存

在美國,有一些關於資料保存的法律規定。公司應該以這些要求為由,定期從服務中清除可用來辨識出使用者的資訊。這樣在收到法院傳票,命令你公開公司的業務 與使用者的過度詳細資訊,或逼你花大錢整理這些資訊時,你可以誠實地說你沒有這些東西。von Lohmann表示,分析專家一般都會要你保持所有資訊,以便於在未來進行資料探勘,但其實這些資料其實可以在匿名化的同時保有探勘的可能性。舉例來說, 你可以使用空位元重寫IP記錄中的最後四位數。

5.開放給青少年使用

收集小於13歲青少年的資訊在COPPA(兒童線上隱私保護法案)中受到規範。如果你的公司不把兒童當作客戶(大多數公司都如此,因為兒童沒有信用卡以及 大量消費的能力),你應該設法讓網站中不存在小孩的個人資料。你可以在提供服務,要求使用者提供資訊之前,請用戶確認他們超過13歲。

6.擴展到紙本印刷

根據通訊規範法案230節的規定,就算使用者在網站上針對其他人士或公司提出批評,也不會使你遭受誹謗訴訟。這就是為什麼ZocDoc這種針對醫院或醫師發表評論的網站,不會被控告的原因。但如果你將使用者的評論印成紙本,此法案就不再適用。所以公司客戶或使用者要求紙本印刷時,必須小心行事。

7.沒繳該交的保護費

von Lohmann表示,只要是市面上的好想法,「都會有人出現,然後表示你侵犯了他們的專利技術」。這些專利釣客都會想從賺錢的公司身上分一杯羹。在你財務 吃緊勢單力薄的時候,他們往往不會找你。這就好像厲害的寄生生物總是找強大的宿主一樣。所以在你的公司壯大以前,都不用擔心專利侵權問題找上門。這些釣客 要求的也是快速的和解,而和解對多數公司來說也是最有利的一步。所以一定要事先準備好這方面的支出。

8.與警方合作

當警察來敲公司大門時該怎麼辦呢?你得知道,那些對線上法律沒有經驗的執法機構(多半是當地警長與警方)可能會向你要求一些資料,而你給予了這些資料時,則可能會陷入更深的麻煩。你得在事前就弄清楚面對這些要求時應該怎麼處理。最好的方法是隨時與律師保持連繫。

9.認為自己完全清白

法律是張牙舞爪的怪獸(這是我說的,不是von Lohmann),而新創公司跑得快,有時就會誤觸法網。von Lohmman最後留下兩個建議:第一,在你踩入危險區域時,自己要清楚。音樂?財務資料?隱私資訊?孩童?不要認為你比業界其它守法的笨蛋更聰明。第 二,要搞清楚不管你多努力讓自己維持清白,「你可能已經犯了一些錯而不自知。多數情況下沒有大問題,但有的時候就是會出事。」

ref: Web 2.0公司應該注意的九大法律問題

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

活在當下

北歐一座教堂裡,有一尊耶穌被釘十字的架的苦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為有求必應,因此專程前到這裡祈禱,膜拜的人特別多,幾乎可以用門庭若市來形容。教堂裡有位看門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穌每天要應付這麼多人的要求,覺得於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擔耶穌的辛苦。

有 一天他祈禱時,向耶穌表明這份心願。意外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好啊!我下來為你看門,你上來釘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可 以說一句話。」這位先生覺得,這個要求簡單。於是耶穌下來,看門的先生上去,像耶穌被釘十字架般地伸張雙臂,本來苦像就雕刻得就和真人差不多,所以來膜拜 的群眾不疑有他,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約定,靜默不語,聆聽信友的心聲。

來往的人潮絡繹不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無論如何,他都強忍下來而沒有說話,因為他必須信守先前的承諾。

有 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手邊的錢便離去。他看在眼裡,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憋著不能說。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他祈禱 耶穌能幫助它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裏面全是錢。窮人高興得不得了,耶穌真好,有求必應,萬分感謝地離去。

十字假上偽裝的耶穌看在眼裏,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約定在先,他仍然憋著不能說。

接 下來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來到,他是來祈求耶穌降福他平安。正當要離去時,富商衝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要年輕人還錢,年輕人不明究理,兩人吵了起 來。這個時候,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終於忍不住,遂開口說話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穌所形容的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

偽裝成看門的耶穌出現,指著十字架上說:「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了。」

看門人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

耶穌說:「你懂得什麼?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用來嫖妓,可是對那窮人,卻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這是一個聽起來像笑話的寓言故事,卻透露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為怎麼樣才是最好的,但事與願違,使我們意不能平。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們才能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但是,我願認真活在當下。送給你們一段馬斯洛說過的話: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認真活在當下。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這則故事在網上流傳已久,已經不知道它的出處跟作者,但其中有一句話:「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觸動許多人的心。


愛上一個人,千萬別裝作不在乎。愛情是玩不起心理戰的,錯過了它,就沒有了。





大學四年交過五個女朋友,有一個女孩子,我很愛她,卻遲遲不敢追,她沒有美麗的面孔,沒有姣好的身材,沒有撩人的魅力,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女孩子。我喜歡她,真的真的很喜歡她,喜歡她的單純,她的直率,她的可愛,她的脆弱。

不追她的原因,也許是潛意識覺得平凡如她配不上我;也許是因為怕在一起後,一切好感都會消失;也許是怕外人的指指點點傷害了她;也許是覺得,她會是我的,不急著為了她而放棄一切。

最後這個原因,讓她陪了我四年,讓她看著我和別的女孩子廝混了四年,讓她心痛了四年。

她很想當一個好演員,但我卻像一個嚴苛的導演。我和第二個女朋友在廁所接吻,被她撞見,她尷尬的笑笑說:「Go on!」然後跑掉,第二天,她眼睛腫得像核桃一樣,我故意不去猜想是誰讓她哭成這樣,嘲笑了她一天,她在所有人都回家後,在教室哭了起來,她不知道練球回來拿東西的我,看了她一個多小時。

我的第四個女朋友,一直很不喜歡她,有次她們兩個吵了起來,我知道依她的個性不會去惹事,但我還是護著女朋友,她被我吼了一下後,愣住,眼淚滑了下來,我 無視她的眼淚,陪女友走出教室,第二天,她依舊嘻嘻哈哈的和我開玩笑,我知道她很難過,但她不會知道我的心不比她好受。
 
當我和第五個女朋友分手時,我約她出去玩,玩了一天,我對她說:「我有事要對妳說。」她說:「真巧,我也有事要對你說。」

「我和她分手了。」

「我和他在一起了。」

我知道「他」是誰,他追她也有一陣子了,是個蠻可愛的男孩子,活潑有趣,充滿了熱情,追她追得滿城風雨。我不能表現自己的心痛,只能笑笑地恭喜她,但當我 回到家,心中的痛楚強烈得令我無法承受,像有個千斤重的石頭壓在我胸口,我無法呼吸,想大叫卻叫不出來,眼淚竟然滑了下來,我掩面大哭,多少次,我也看著 她為了那個不願承認的人掩面大哭。

畢業典禮時,我在手機上發現了一封簡訊,這是十天前,我掩面大哭時傳來的,只是我一直沒有去開過機。
 
「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葉子

上大學時,喜歡蒐集葉子,why?因為我覺得,一片葉子要離開它長期依賴的樹好勇敢呢!

大學四年,我和一個男孩子很好,不算男女朋友那種好,是好朋友那種好,但是,在他交第一個女朋友時,我學會了一種不該有的感覺,吃醋,心中的酸,不是一顆 檸檬可以比喻,那就像是100顆臭酸的檸檬,酸到不行,他們只在一起兩個月,當他們分手,我還得掩飾自己心中強烈的喜悅,但是一個月後,他和另一個女孩子 在一起。

我喜歡他,也知道他喜歡我,可是,他為什麼總是不追我呢?明明喜歡彼此,為什麼不行動?每當他交一個女朋友,我就心痛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讓我不禁懷 疑,是我一廂情願嗎?不愛我,為什麼要對我那麼好?他對我的好,已經不是普通朋友可以做到。喜歡一個人,好難過,我可以清楚的知道他的喜好,他的習慣,唯 獨他對我的感覺,我猜不透,難道要我這個女孩子去開口嗎?

儘管如此,我還是想在他身邊,關心他,陪他,愛他,也許算是一種等待的行為,等待他回來愛我,就像每天晚上等他的電話,等他的簡訊,我知道,就算他再忙, 也會撥出一些時間給我。這樣的等待,陪了我四年,等待是難熬的,是令人想放棄的,但等到的那一剎那,讓人第二天會繼續等下去。這樣的煎熬,這樣的痛苦,這 樣的幸福,這樣的矛盾,陪了我四年。

直到四年級下學期,大三的一個學弟喜歡上我,每天的熱情追求,令我從一開始的拒絕,漸漸願意挪出我心房的一些位置給他。他像一陣溫柔而持久的風,撩撥我這 片搖搖欲墜的葉子,到最後,我發現我已經不想只留一點點的位置給這陣風,我知道這陣風,會帶我這片傷痕累累的葉子,到更幸福的地方。

於是我離開了樹,樹只是笑笑,沒有挽留。

「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因為我喜歡的女孩子叫葉子,因為她有一棵令她依戀的樹,所以我要當一陣風,一陣呵護她的風。

第一次看見她,是大三我轉來一個月後的事,個子小小的她坐在球場旁,一雙眼凝視著同和我在球場的學長,每天的社團時間,她總會坐在那裡,一個人,和朋友, 她的眼光依舊凝視著他,當他和女孩子打打鬧鬧,她的眼中有淚,當他看向她,她的眼中有笑。看她成了我的習慣,就像她愛看他。

有一天她沒來,我心中沒來由的焦慮與不安,我無法解釋那種感覺,除了不安,還是不安,而且那學長竟然也不在。我衝去他們教室,躲在外面,看著學長罵她,她的眼淚,他的離去。

第二天,她依舊坐在場邊,看著他,我走過去,對她笑一笑,拿了張紙條給她,她先是驚訝的看著我,然後笑笑地收下。

隔天,她拿著紙條出現在我面前,然後離開。

「葉子的心太沉重,風吹不動。」

「不是葉子的心太沉重,是葉子根本不想離開樹。」

我回給她這段話後,她漸漸會和我說話,收我的禮物,接我的電話。我知道她喜歡的不是我,但我還是有毅力一定要讓她喜歡上我,四個月內我告白了不下20次,每一次她都轉移話題,但我還是不會放棄,我決定要的人,我就一定會給它追過來!

一直到不知道第幾次的告白,出了口,雖然知道她一定會又說到別的事,但還是有一絲絲希望她的答應,沒想到她都不說話,

「妳在幹嘛?怎麼不說話?」我對著話筒說。

「我在點頭。」

「啊?」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在點頭!」她大聲叫。

我甩掉電話,匆匆披上一件衣服,上了車,衝去她們家按門鈴,當她開門的那一剎那,緊緊抱住她。

「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主要地區使用電壓表

http://travel.atnext.com/index.cfm?fuseaction=WorldInfo.ElectricalStandard
http://www.bigeagle.com.tw/voltage.htm
http://www.lonelyplanet.com/worldguide/

活在當下

北歐一座教堂裡,有一尊耶穌被釘十字的架的苦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為有求必應,因此專程前到這裡祈禱,膜拜的人特別多,幾乎可以用門庭若市來形容。教堂裡有位看門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穌每天要應付這麼多人的要求,覺得於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擔耶穌的辛苦。

有一天他祈禱時,向耶穌表明這份心願。意外地,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好啊!我下來為你看門,你上來釘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 可以說一句話。」這位先生覺得,這個要求簡單。於是耶穌下來,看門的先生上去,像耶穌被釘十字架般地伸張雙臂,本來苦像就雕刻得就和真人差不多,所以來膜 拜的群眾不疑有他,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約定,靜默不語,聆聽信友的心聲。

來往的人潮絡繹不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無論如何,他都強忍下來而沒有說話,因為他必須信守先前的承諾。

有一天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手邊的錢便離去。他看在眼裡,真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憋著不能說。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他祈 禱耶穌能幫助它渡過生活的難關。當要離去時,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裏面全是錢。窮人高興得不得了,耶穌真好,有求必應,萬分感謝地離去。

十字假上偽裝的耶穌看在眼裏,想告訴他,這不是你的。但是,約定在先,他仍然憋著不能說。

接下來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年輕人來到,他是來祈求耶穌降福他平安。正當要離去時,富商衝進來,抓住年輕人的衣襟,要年輕人還錢,年輕人不明究理,兩人吵了 起來。這個時候,十字架上偽裝的耶穌終於忍不住,遂開口說話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穌所形容的窮人,而年輕人則匆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

偽裝成看門的耶穌出現,指著十字架上說:「你下來吧!那個位置你沒有資格了。」

看門人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不對嗎?」

耶穌說:「你懂得什麼?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用來嫖妓,可是對那窮人,卻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年輕人,如果富商一直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條命,而現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這是一個聽起來像笑話的寓言故事,卻透露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自認為怎麼樣才是最好的,但事與願違,使我們意不能平。我們必須相信: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不論順境、逆境,都是對我們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們才能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

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但是,我願認真活在當下。送給你們一段馬斯洛說過的話: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在順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舊心存喜樂,認真活在當下。

2007年5月14日 星期一

兩難

常識告訴我們,所有這些對環境來說都是災難性的。但常識又告訴我們,旅遊正對全世界貧窮社會的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當飛機把鮮花和蔬菜從非洲和墨西哥運到歐洲和美國時,碳排放也隨之劇增。然而,如果中止這種運輸,數百萬從事種植業的窮人利益就會遭受損失。
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1003

2007年5月7日 星期一

[香港經濟日報] 賣電價吸引 德瑞「投入」電網

  瑞士或德國的日照,不比香港強勁,但幾乎每間屋的天台都安裝了十塊八塊太陽能板,發電量不單可以自給自足;在政府補貼下,賣電價相當吸引,令當地人更積極駁入電網,將用剩的電賣給電力公司。

最大誘因 離不開「錢」字

  港大可再生能源中心項目經理林勁恆認為,本港不少住宅或商廈的天台潛在龐大的「太陽能威力」,不遜於德國或瑞士,他認為:「要做一定做到,只是做不做的問題!」

  地球之友署理總幹事劉祉鋒坦言,外國可以鼓勵人人太陽能發電,最大的誘因離不開一個「錢」字,因為太陽能電只要駁入電網,用剩的電賣給電力公司,電錶就會倒扣用電量。

  不過,德國和瑞士的機制「更絕」。林勁恒指出,德國和瑞士採用兩套電錶制:一套記錄用電量,另一套記錄賣電量,因為在政府補貼下,為鼓勵市民減少用電,有更多電可以賣給電力公司,賣電比用電價高得多,即每少用一度電,不單慳了錢,還要有錢賺。

採2套電錶 少用電有錢賺

  至於本港用電需求大,要有用剩電力賣給電力公司並不容易。機電工程署技術秘書李宗良指出,目前安裝了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建築物,發電量只能供應大廈部分用電設備,不會有多餘電力用剩;但周六或周日用電量低的時候,這些太陽能電力倘不儲起,便會白白浪費。

  林勁恆則指,電池儲電傳送流失率很高,直接將電駁入電網可以減少流失率,更有效使用每一度的太陽能電,要用電力公司的電更少,變相也慳了電費。他舉例,基慧(馬灣)小學04年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並駁入中電的電網,每年便慳了一成電費。

﹏﹏﹏﹏﹏﹏﹏﹏﹏﹏﹏﹏﹏﹏﹏﹏﹏﹏

目前設太陽能發電建築物

 機電工程署九龍灣新總部大樓 *

 尖沙咀天星碼頭巴士站上蓋(九巴)

 銅鑼灣聖保祿學校

 灣仔政府大樓

 基慧(馬灣)小學(已知加入中電聯網系統)

 大埔科學園

 港大周奕卿樓(已知加入港燈聯網系統)

 嘉道理農場

 灣仔稅務大樓(已知加入港燈聯網系統)

 石鼓洲戒毒所

 北京道一號

 煤氣公司調壓站

 保良局姚連生中學

 資料來源:機電工程署

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轉載] 律師為何見錢開眼?

剛讀過下面一篇叫《我和我的高考》的 文章,覺得極有趣,那時候預備應考,整天埋首什麼斷代史,Concert of Europe,Eastern Question,把光陰虛耗在這些沒大用處的東西上,現在回首實覺得是種罪孽。這些東西學罷又如何?在現實生活無所用,跟百多年前的八股文一樣,考生的 時間是花了,記了滿腦子人物時間原因影響,但在工作上沒半點用途,天下間很難再找到比這樣更大的罪孽。


撫心自忖,我唸了廿多年書,考過無 數試,最可怕最凶險的那場考試就是律師執業試,差點兒要了我的命,高考跟它相比,簡直就如叫街上一個還沒發育完整的女孩跟Bay Watch的女主角Pamela Anderson比胸圍尺碼,小巫見大巫。高考頂多只有五六科,但PCLL(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Laws)有八科:Conveyancing, Wills and Probate, Civil Procedure, Criminal Procedure, Advocacy, Commercial Law and Practice, Professional Conduct及 Solicitor Accounts,其中猶以Conveyancing, Civil Procedure,Commercial Law and Practice最駭人,單是一本書都有幾吋厚,倘若加上那叠即使不眠不休也看不完的案例,現在想起仍猶有餘悸。教師對學生沒絲毫體諒,擺出一副刻薄臭咀 臉,好像跟你說「讀唔讀呀契弟,唔讀咪唔好practise囉。」同學之間又爾虞我詐,最愛把有用的參考書藏起來,跟你玩尋寶遊戲,儘管你使出了吃奶的力 尋遍整間圖書館,也找不到個書皮,掛在眾人面上的彷彿就是一句「唔係你死就係我亡」的訊息。跟他們坐在禮堂考試的感覺跟與老虎豺狼在撕殺無異。同學間除了 少數人外,根本就不會守望相助,在學習上互相切磋,巴不得你考試不及格拿不到執業資格,少了個競爭對手。你若有問題要向同學請教,他們就愛裝蒜對你說不清 楚或敷衍一番。律師就是在這種環境裏調教出來的,所以律師的陰險卑鄙和心計是幼承庭訓,只有愚不可及的市民才相信律師會捍衛正義,對不起,捍衛正義是幻想 世界裏超人、蜘蛛俠、神奇女俠才幹的,現實世界是沒有人去捍衛正義,聽起來頗殘酷,但除了接受外,你又能怎樣? 我並非指沒有具正義感的同行,但他們的數目跟中年漢的煩惱絲一樣,愈來愈少。

眾所周知,律師另一職業病就是「唯利是圖,視錢如命」(跟那 些經紀沒兩樣),但又有誰知道這種心態是被迫出來的。普通學科的教科書頂多二百多元一本,一個學期買兩至三本,已經足夠有餘,因為不少大學生手裏拿着那十 多廿頁的講義,已足夠應付考試,但讀法律則不然,一本教科書隨時要五百至六百多元,有時為了省時,要買多部案例書,如此算來,花上九百多元去買一科的教科 書不足為奇。你也許會問,為何不去圖書館借閱? 倘若整本五六百頁的教科書都是考試範圍,沒有一頁不用讀,莫非你能按耐得住小腿的酸痛站在圖書館的影印機旁大半天去影印麼? 有位教授法學理論的老師解釋說﹕「因為出版社認為你們將來畢業後能賺回這些錢,所以把課本零售價調高點。」真想不到塵世間會有此悖論歪理。試想想在四至五 年的大學生活裏,法律學生被人搾出了多少血汗錢? 從前看粵語長片初歸媳婦必被譚蘭卿飾演的奶奶痛罵虐待,及至這位媳婦做了別人的奶奶,她又以此道施於她自家的媳婦上,同樣道理,少年時被出版商敲詐,畢業 後便去搾取別人,委實無可厚非。

http://daimones.blogspot.com/2007/05/blog-post_5468.html

[轉載] 我和我的高考

會考與高考都在進行,在此轉貼Lestsariel幾年前舊作一篇,以餐享在會考及高考的讀者


作者:Lestsariel

無疑,高考是屬於我的><

如 果說,開學前,那個腳蹬學生皮鞋,肩揹單肩式大書包,身穿新學校的白色校服,整日奔波在那堆苦了學生的書本中的十七歲年輕人,還沒有意識到,命運已經把一 個可悲可憐的考試交給了他,那麼,今天,當我真的面對高考,並第一次挑戰它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和我的高考已經無法逃避了。

不久之前,我和朋友們在某家大學看見了一本《高考學生們的備忘》。出於甚麼呢?我立刻把它取下書架,幾乎是下意識地,隨手翻到了那一頁。

是的,那是一個注定要用黑色筆填寫的日子—

三月二十八日……

二零零三年高級程度會考第一份卷開考

我又看到了我的高考。我的災難深重的高考。我的傷痕纍纍的高考。我的那大毀滅的九死無生的高考。高考,它理所當然要和世界歷史,人類發展史上一切重大事件一同被人類所銘記。

高考生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個忌日。這些日子,每當想到三月二十八日到來的時候,考生的房就有一些書本在晃動著。悄寂無聲中,亮起的是一小簇一小簇暗紅的火苗。火光裏映出的是一雙雙愴然的眼圈—文科生的,理科生的;也映出了他們手中一張張死背著的notes—

文學—進學解

中化—人生的意義

中史班超的貢獻

晨 曦中,一整夜的水氣化作的煙,由絮絮縷縷漸漸融合成一片,是白色的霧,浮動在新建的高層試場間。煙霧在空氣中飄浮著,它們是孩子眼中一片片神奇的下降白 雲,降得很低,又不能觸摸。飄到路旁的草叢中,飄到飲過雞精的考生的密麻notes上。他們沒有理會它,他們的眼晴在癡癡地望著notes,不,是在背 notes中的那個世界,考生的嘴唇顫動著,在喃喃的訴說著甚麼。

我曾不止一次走過那些死背的考生的房間。我理解,在高考,「三.二八」 考試的死難者們是沒有墳場的;那些有低分的各張Paper,那些有U的試卷,那些在覆檢後重新評F的考卷,甚至即將派發的成績表,都是他們無碑的墓地。考 試前,他們就是為這些考卷,被睡魔折磨,被灌下奶茶,被書堆和Notes活活窒息的。考試後,notes已不復存在。然而我認為出一切。我走著,從路邊丟 著書本厚的文學的歷史的notes,走向雜亂堆起的中史的書本。是一個無月的夜晚,我獨自乾啃著一堆高考時要用上的notes,忽然發現,咖啡旁那一本本 高大的西史書,通本英文,閃著奇異的光。這些在高考中,要像櫃中漫畫一樣頻密翻動的厚書,這些曾目睹過高考一幕幕慘狀的書本,它們考完還在默默地、忠實地 守護著甚麼呢?那一頁頁形狀彎曲的英文,使人想到它清楚的記載。兩年來,書本的字體一點一點地記在高考生死背著的腦袋深處,是在為A grade和E grade,大學和失業選擇著甚麼前程呢﹗

高考,是迄今為止四百多年世界考試史上最悲慘的一頁。香港考試局出版的年報一堆,向全人類公佈了這一慘絕人寰的事實︰

U二十四萬二千七百六十九份

F十六萬四千八百五十一份

每當我看到這些數字的時候,我的心便會一陣陣發緊。

上一年中六畢業試的試題是極為可怖的,貼錯題引起的次生災害—錯答幾乎覆沒了全份試卷,U左計十萬份。

今年二月中七畢業預試,引起了橫掃全中七的錯答,題目直殺考生,將大交叉畫上考生的試卷。這次考試的U卷,總數近七千份。

還有今年三月小測,冷題,僻題,難題,怪題,總共使一百七十八份卷U。

這些數字意味著甚麼?它們意味著︰高考的U卷數,是舉班震驚的中六畢業試的二點四倍,中七預試的三十五倍,三月小測的一千三百多倍﹗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數字背後人的悲慘命運。政府盡可以用數十億美元,數百億美元來救濟失業的考生,可是又能用甚麼來計算升學機會的損失呢?失去的機會是無價的。

太難了,要想忘掉那一切是太難了。

不 久前我訪問過一位考生,在她家,她給我端出咖啡和糖,出於禮貌,我請她也喝。她卻連連搖手︰「不,不﹗」她說,「高考之後,我就沒喝過一點咖啡……」,她 告訴我,她是在書堆中溫了整整一月之後才考過來的,考試時喝的唯一飲料,是滿滿一壺咖啡。從此,一切咖啡有關的東西都會使她產生強烈的厭惡感。咖啡糖、咖 啡巧克力、甚至鴛鴦……這一切都會使她喚起高考時在書堆裏讀得幾乎要發瘋的感覺。「我不能喝咖啡,我受不了」,高考後,苦澀的滋味一直沒有離開過她,一直 沒有……

「經過高考的人,都像害過了一場病。」另一位考生對我說。「我一到書架,一到自修室,人就說不出的難受。腦子堵得慌,讀不進書 來,只想睡,只想伏在桌上……」她不止一次這樣睡在自修室內,哪怕管理員吵醒了她,趕她離開,任他們怎樣鬧也鬧不醒她。她會睡﹗她是壓在書堆中睡了三天後 才溫書的,她至今還牢牢地記著那催眠了她三天的悶蛋的書堆是甚麼樣子。平時只要字體變細,當時那昏昏欲睡的感覺又會回來,令她睏睡。考完了,是甚麼無形的 東西還在殘忍地催眠著這無奈的考生呢?

你,一位中年考生,語調十分平靜,平靜之中又透著說不盡的酸楚,「那些傷心的事多少年不去想它了, 忘了,都忘了。」真的忘了嗎?當年,為了救起你的文學,你曾在notes堆中扒了整整一周,是一張沙紙最終將你的希望斷送。你告訴我,文學是單單肥了在那 張讀本中的,你當場哭了出來。怎能夠忘記啊﹗那是一張可怕的卷。採訪中,曾有人揚著沙紙,指著表上的F對我說,偏激肥了中文的口試,這是考官的偏見烙下 的……

還有你,老考生羊祜,我在你冷清清的家裏坐著,看著你竭力作出輕鬆的笑,我真想哭。「考試前的那天晚上,我溫過了鄭和。夜裏十點鐘 還跟同學通了電話,是女朋友聽的,她問︰『喂喂,我要溫張騫你陪我溫沒?』,我說︰『不好啦。』她又問︰『為甚麼不?』我說︰『今年不出的﹗』她問我肯定 不肯定,還要我一定陪她溫……」你說不下去,老淚順著滿臉的皺紋往下渦。考完了,你至今還藏著那份出了鄭和不出張騫的中史卷,像是珍藏著和女朋友一同入大 學的心……

二十四萬個U彷彿就是這樣一份一份累積的。

一千二百人中有四百人肥了的二五五試場,是我這次去考試的主場。試場有一塊小白板,保存著部份肥了的成績表。當我走到那塊點著昏黃小燈的白板時,我的胸腔立刻被塞緊了。所有成績表上的照片,那一個個U都是慘痛的,慘痛的。

一 個結了小辮子的女同學,穿著洗得發白的校服,戴著一個髮夾,成績還有兩個C。一切都帶著學生的烙印。只有她那無情的U是超越時間的,以至於考完試的今天, 當我看到這張成績單,我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想法,如果說她曾把甚麼照片交上自己的學校,那一定就是這一張。(廢話,交上學校的不是用學生照用甚麼照?﹗)

有一個戴鴨舌帽的極可愛的大眼睛男孩,我簡直不忍心正視他的U。他的成績表上,寫有一個小小的備注,備注寫著︰

表現差劣,你的中文口試考官

旁邊還有一個小備注,上面是同樣的字跡

表現太差,你的英文口試考官

他的兩科語文,兩科重要也不可肥的科目。肥了這樣兩科重要的語文科,我很難想像他是在用甚麼來在考試制度中求出路。

U了的是太多了。在小白板上,我不僅看到了一個個努力換來的U,而且清清楚楚聽到了他們在收到成績時憤慨又無奈的叫喊。

在一個女考生的成績表旁,有一張她校內的成績單,成績都有數個A。可憐的考生﹗也許考試時她的確有盡力的寫這許多科的卷,但現在都已不能再查卷。這就是高考強加給人間的悲劇﹗

白 板上還有一張特別的成績單,由一A三U四科成績組成。這真是一張特殊的成績,它出自一位高材生的手,它象徵著考生得到一個高分和三個不合格。我無法想象, 考生在親手接過這張成績單時,會是怎麼樣的心情。法學院的理想都拋走了,獨獨扔下了荒謬的成績。究竟是制度的荒謬,還是真的沒有盡力考好?

考 場外是一片草地,那是畢業生離開學校時,用他們的心去打理而成的。草上有石階,有涼亭,有嬉戲的同學—是那些未經過高考的初中的孩子。石縫間,偶爾伸出了 一張張小小的紙條,那是考試前考生、學生的心聲、感情;看著他們的字,我彷彿置身於一片死寂的黑色洋面上,傾聽著極遠極遠的考生留下的種種悲哀的微弱信 號。常常地,於寂靜之中,我會突然聽到考生的手又重新翻閱昔日notes的聲音,聽到那些貼在白板上的二十四萬慘然的U,他們的詛咒、叫喊、哀求和拉扯; 他們在入U希望被撕裂的那一刻,尚未來得及去思、去思、去躲、去避,就被活活地剝離開了那個學生的時代,成了這社會之中垃圾政府的終生份子。我又想起了白 板那些無辜的天真的考生,也許因為他們的存在,致使這社會的每一個良心都在齊聲地譴責。

這就是我的高考

開學前,當我—一 個未諳高考的少年,從惡毒的會考中一步跨到了堆滿了U的高考上時,我只是感受了甚麼叫做「壓力」。儘管浸在課程的參考書裏,聽老師說課程急,課程難,讀整 整兩年才一個E;儘管看遍了大概數百頁參考資料……我只是感覺到自己像在一夜間長大了,卻還沒有理解高考的底蘊。而這次面對高考,我忽然覺得,自己懂得些 甚麼了……

是的,與那二十四萬U相比,與高考目前居然有A的人相比,我的確是來自另一世界的人。我彷彿第一次從考試的角度觀察我的朋友、 我的同學、我的國家。這是殘酷的,也是嶄新的。如此驚人的高考,如此慘重的浩劫,如此巨大的壓力和悲傷,我已經不能用正常的規範來進行思維。那些曲折得令 人傷心的題目,那些熟悉得令人腸斷的答案,那些高深得令人發抖的課程,那些強橫得令人渴望挺身而出的制度,一切屬於人的品質都俱全了。

這就是我的高考。

二 零零三年的春節,我是在高考壓力中度過的。除夕那天一早,我就聽見嘰嘰呱呱的背書聲,過午,那聲音更響,及至薄暮,滿室的背書聲已密得分不出點兒來,整個 天空都映出一片通紅﹗我看見桌子上,書堆中,那些高考生正一課接一課地背誦文學和中史︰進學解、三省制、「班超張騫」、「淡黃柳」……聽不見輕鬆的笑聲, 只是不停地背、背。我覺得那震耳欲聾的背書聲中,飽含著一種極為複雜的情緒。

高考前訪問過的那位在書堆中咪了十三天的學姊,邀我去她家看notes。在高考中失去了大學希望的孤獨學姊,似乎把我當成了唯一的希望,她一口一個「努力」,喊得叫人心痛。我要走了。拿起提包,忽然感到那麼沉。原來學姊在裏面塞了一套參考書﹗

我提著沉甸甸的包,在考生的居處上走著。滿地是高考的notes,空氣中飄著咖啡的甜香。我的心沉甸甸的。

除 夕的自修室,光明和黑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考生區燈火輝煌,而那些尚未關門的「小孩區」中,只有暗暗的燈光。但那裏有著真正的人的氣息,不如我這沉甸甸的 包裏裝著的學姊的那堆notes。在書店門口,我停住了腳步,我又看到考試前看見過的那一本本西史書。當時,書中是一part高考的課程。西史書書頁仍然 不動,彷彿在此起彼落的背書聲中封印起歷史。我的眼睛發睏。考生對這些西史書的理解,也許遠不如它們對人的理解呵。

二十四萬U無疑是一個悲哀的整體,它們在考試後帶走了入U的希望,夢想,使得考生至今在外貌和精神上仍有殘缺感。一切似乎都逝去了,一切似乎又都遺留下來了。彷彿是不再痛苦的痛苦,彷彿是不再悲哀的悲哀。

正 是這一切,促使我用筆寫出我的高考。我要給今天和明天的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考試學家、心理學家……不,不光是他們,還有人—整個地球上的人 們,留下關於一個大劫難的制度的真實記錄,留下關於讀書中的人的真實記錄,留下尚未有定評的制度歷史事實,也留下我的思考和疑問。

這就是我的心願。

備注︰高考是香港中七生要考的一個公開試,一個十分艱苦的公開試

網址:http://boom.u2home.com/big5/article_view.php?Board=322&Art=1881

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情緒管理

聽到「情緒管理」這一課題,你是否隨即想到:情緒要來便來,讓它宣洩出來不是最好的方法嗎?怎麼還要談到「管理」這麼深奧呢?其實,這些想法都是一般人對情緒的一些誤解。

「情緒的特點是變化很大,使人們覺得情緒是無法管理的。但大家要明白,若情緒管理得不好,會對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城大學生事務發展處高級輔導主任陳婉瑩女士說。

她指出,踏出管理情緒的第一步比較困難,因為人們常把「管理情緒」理解作「抑壓情緒」。事實上,人們要學的管理是指了解情緒,再作出妥善處理。

情緒管理三部曲
What
人人都有情緒,只是有些人不了解甚麼是情緒。在學習管理情緒時,首要條件是要知道自己有甚麼情緒,方可談得上管理它們。或許大家對個人的情緒不是很敏感,如果為自己的情緒作日記,絕對有助掌握個人情緒。

Why
我們不單要知道自己有甚麼情緒,更要知道為甚麼會有這種情緒。相信大家都會認為是某件事情影響了我們的情緒。但事實上,決定我們情緒起落與否的因素,並不是某一件事,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因此我們要認識自己的看法,方可進一步管理情緒。

How
在清楚了解情緒及其成因後,接著是如何對症下藥,找出最有效的方法紓緩情緒。紓緩情緒的方法因人而異,深呼吸、找人傾訴、做運動等,都是使自己放鬆下來的極佳方法。在情緒得以紓緩後,我們便要針對自己對事情的某些不正確看法作出更正。

ref:
自學卜卜齋

[明報] 燒錯屍事件看中國傳統精神 慎終追遠

衛生署轄下大圍富山殮房,日前發生遺體調亂燒錯屍」事件。一名九旬老翁早前病逝,其家人到殮房領取遺體打算即日火葬,但發現遺體不是父親,追查下才知父親的遺體已另一家庭錯認及火化。老翁家人直斥事件「離晒譜,斷言要循法律途徑追究責任。究竟,喪禮在中國社會有何意義?它與中國人強調的「孝」道,又有什麼關係?


中國是一個重禮的社會,喪禮具舉足輕重的意義。親人去世,家人遵照傳統禮儀,為逝世者辦理喪事,是「孝」的表現,也提醒後世飲水思源,勿忘祖先。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劉創楚指出,喪禮在中國源遠流長,早在《禮記》已有記載。「後人透過喪禮,表達對先人慎終追遠。簡單來說,喪禮是一種儀式,慎終追遠是一種精神。」

慎終追遠 民德 歸厚

「慎終追遠」出自《論語‧學而》曾子的說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是慎重,「終」是指壽終、父母死亡,「追」指祭祀、懷念,「遠」則是祖先;意即認真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追懷、祭祀祖先,老百姓的品德就會忠實厚重。

《孝經‧開宗明義章》提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意指我們的身體、頭髮、皮膚,都是父母給我們的,所以不作傷害身體的事,就是孝順的根本。為父母辦喪是追本溯源,表達我們對父母的不捨和感激之情,故中國人認真對待喪禮,甚至辦得有體面。

萬世師表孔子以守喪3年的禮節來提倡孝,認為這是一種禮節。孔子在父親死後,在其墓地附近搭棚3年陪伴,以盡孝道來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並提倡守喪3年。某次,其弟子宰予跟孔子論守孝︰「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宰予認為父母死了,要守喪3年,為時太長,他指一個人如果3年不進行各種禮樂活動,禮樂活動便會崩壞,故建議喪期由3年縮為1年。孔子聽後,痛罵宰予不仁,「子生三年,然後免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則也。予(宰予) 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孔子認為孩子在3年後才脫父母之懷,理應為父母守孝3年,故質問宰予也是從父母那裏,得來3年的養育之恩(見《論語‧陽貨》)。

祭祀祖先 孝的延續

中國人認為死亡並不代表死者和家屬斷絕聯繫,故後人會透過祭祀祖先,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及懷緬,是孝的延續。劉創楚教授指出,祭祀祖先在中國源遠流長。早前在河北出土8000多年歷史的仰韶村,除發現10多間房屋,附近還有墳墓,足見祭祀祖先在8000多年前已出現在中國。而在每年清明節,不少孝子賢孫都會去掃墓,懷緬祖先,世代相傳。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杜牧》這首詩歌描繪了孝子賢孫在清明節掃墓的情况。不過,這個紀念先人的日子,源於何時?清明節起源於寒食節。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寒食節是……

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10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已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3日3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着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命名柳樹為「清明柳」。百姓將楊柳編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披麻帶孝

中國人重視禮節,更將傳統習俗和禮儀融入生活中,服飾在傳統的四大禮儀:誕生、成年、嫁娶及喪葬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喪葬上,中國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帶孝,穿上孝服,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是白、黑、藍和綠。兒子、媳婦、女兒的關係最親密,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帶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

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月供股票參考資料


ref:
月供股票第一個月 - 市場先生自語 - 市場先生 - Yahoo! BLOG
月供股票 毋懼波動市
蘋果日報 - 財經 - 20060905 - 月供股票搵中銀最著數
明報討論區: 財經 - 投資星升問

大學選科第一大忌:跟紅頂白

(上)
每到大學選科的季節,坊間不難聽到三姑六婆多管閒事:「阿乜仔,而家XX吃香、易搵工呀...」。當然,若信這類事後出事完全不負責任的言論,可真算是活該。

但凡歷史所見,所有所謂熱門學科都沒有一個是長青的,近幾十年的趨勢實在如楊慎所言「浪花淘盡英雄」:

六七十年代 - 純文純理:當年香港人仍信奉「科教興國」,尤其當幾位華人獲諾貝爾獎更令人鼓舞,所以吸引了當時的精英都以理科為首選,其中表表者當然是首位華人/香港人奪數學界第一榮銜Fields Medal的丘成桐、以及中學後赴美的諾獎得主崔崎,另外朱經武亦曾言受楊振寧的講座感召下走上科學之路。

此外受當時南下的一班文史巨子如錢穆、唐君毅、饒宗頤等影響下,文科亦是另一熱門學科。港大法學院成立時收生甚至有所不及,亦有不能入文學院才以法學為次選的說法,可見當年純文學科的鋒芒。

八十年代 - 商科: 當經濟起飛後美帝國流行而英鬼子鄙視的商科漸成大熱(直至近年英國一線大學才開設MBA,然商學本科仍相對選擇極少,收生能力更仍與傳統學科有極大差 距),然商科學位可算是不斷眨值:八十年代末初興時BBA已算是吃香,但到九十年代中期MBA才是最低要求。踏入二十一世紀由於MBA已極泛濫,一如山地 戰名言「次高峰並無價值」,若非一級大學的MBA作用已是微不足道。

八十年代末期 - 社工:聽時難免有點目瞪口呆:社工也吃香過?雖然現今社工起薪也算不俗,但很難想像居然曾是熱門學科,但在多位相關年代的朋友異口同聲提及下不得不信。在追問後原因未免有點搞笑:因當時一套電視劇影響下,令不少人希望投身該行業!

九十年代中、後期 - 土木工程:原因非常簡單,九十年代香港樓價上漲、大興土木,加上港英的玫瑰園計劃規模大得驚人,土木工程當然順理成章成為熱門行業。但當在97年樓市最興盛日子進入土木工程系的朋友畢業當日情況如何?

雖然近一兩年土木工程已有所復甦,但與最高峰期仍相去甚遠。

九十年代段期、廿一世紀初期 - 資訊工程、精算:大家最記憶猶新的莫過於「捱踢」(IT)狂潮了吧?想當日捱踢業可說是不可一世,在港中兩大這兩所同具醫、工的學校更為明顯:撇除院校因素下捱踢工程收生甚至一度凌駕醫學院之上!當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同一年代另一冒起得莫名其妙的可說是精算。由於老頭預科正正是那「關鍵的一年」,所以大約也略有所聞。因為港大精算收生人數少,故平均數在某年突然成為港大各系之冠,令世人將目光集中在這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科目上。

精 算師收入的確比一般BBA略高,但差異不見得有多大,而且能成為精算師者少之又少:香港精算trainee一年才有廿多三十的空缺,但單以港大精算系已足 以填滿有餘,更大鑊的是有關職位偏好海龜外,亦喜歡請理、工的PhD!所以精算系學生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同窗而是厲害得難以想像的「外敵」,在中大甚至 理、城開設精算學位後這鑊亦只會更大。

而且說穿了精算系收生高原因只在人數少。若單以最頂尖三十人而言精算系不見得高於法律、醫學,甚至中大會計頭三十人亦不會遜於精算系,只是人數太少而令中位數成績顯得高而已。當然精算畢業生也可從事其他行業,但既然八、九成畢業生都以轉行收場,那,何必精算?

I Bank、Consulting Firms等熱門商界職位除英語、人脈等因素外,在學歷要求上首重院校,次重GPA,主修科可沒什麼相干。院校因素暫且不論,以同一人計在精算爭取名列前茅總比在其他學系難一點吧?可見若以I Bank等為目標入精算系只會蝕水。

2003 - 2006年 - 會計:2001 年末至2002年會計界可算是歷史上最震撼的一段日子。除以質素至高無上的阿花安達信(Arthur Andersen LLP)關門大吉外,亦是業內首次大裁員。在舊行大失血、被裁員工自立門戶下,經濟稍好時當然造就大量junior職位,亦因而做成渴市的說法(詳見另文 「會計師需求之謎」)。

但會計是貧富懸殊的行業:少數是富貴非常的大行高層,但大部份卻在Local Firm、SME中掙扎。初時人數不多問題還未浮現出來,在宣傳影響下凡有人提出十年經驗的持牌會計師人工才追上上三大的freshgrad起薪,外行人 自然反應是歸咎於當事人自己失敗,完全應驗了英諺"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但近年隨著數以千計新人入行,似已到圖窮匕現的一日。

跟紅頂白一如摸頂

人生事業大約是三十年左右吧?但上列所有行業卻沒有一個有三十年以上的興盛期,若只追逐幾年的熱潮往往是一市淡三墟,熱潮退後可有廿多年難捱日子。

最多人陷入的陷阱是以為「行業永遠存在便總會有工作」,但這等式上可欠了一環,就以捱踢業說明:

大 家都同意現在捱踢泡沫已經爆破多時吧?但即使爆破了捱踢業仍然存在、發展,例如現今可算是最強的捱踢公司之一Google為例,其成立於1998年,但真 正成熟卻在捱踢熱潮後期;另一近年相當熱門的網站Youtube更成立於2005年,完全是熱潮過後的產物!從這兩所公司的業績加上以百萬計的從員業完全 證明了捱踢業仍然存在,但為何 "行業長存 = 有飯吃"這公式出了問題?

答案非常簡單,老頭亦曾在「會計師需求之謎」一文中提過:餅雖大,但也要看多少人吃。當年捱踢大餅的確增長迅速,但當餅增長了十倍,但政府卻大力亂吹而令百倍人數加入分餅,泡沫如何不爆?當加入人數一環後公式便成:

"行業長存/從業人數 = 有飯吃"

便 可完全解釋捱踢業的情況。想當年不但捱踢專業是熱門學科,即使非捱踢底子的人亦會多修一兩個捱踢學位、證書,進可以轉行退亦至少顯示自己有捱踢知識。各位 想像一下當日情景,是否與今日會計熟口熟面?而且一如股市摸頂的人在大市回落前相信大市不會下跌一樣,在滑落一日前支持者都會以為會計大餅是只會變大的。

當 然相對亦有如機電工程、醫學、法律等遠看「長青永富」的行業,但行內人亦心知肚明,醫、法都有一定起伏,例如小強年代大加公共醫療開支,幾年後卻大減一 樣,只是因幅度比較細而外人未至太容易察覺;相對而言法律入門門檻比醫療低、行業彈性比較大而較易看出,亦體現在PCLL學額減少上。

至於不跟紅頂白應如何選科留待下篇續談。


(中)
坊間不少人聽到有人大學選修純文純理、社會科學或音樂藝術,第一反應不是「點搵工呀?」便是「你想教書?」(這教書主要指中小學,大學或以上是另一回事。 香港社會比較奇怪,中小學教師在大眾眼中地位奇怪地低,這當然不是健康現象,將來有機會再談),彷彿不入讀「實用科」如工商醫法便是畢業等於失業,此想法 欠缺兩個因素:其一是有如廣東俗語「未見過大蛇痾尿」,少見識大公司請人做法,當然若矢志獻身SME的朋友大可不必理會;其二是將讀「不切實際科」成績較 差的一群以偏概全。當然「不切實際科」中成績較遜的一群際遇有點艱難,但「實用科」成績包艇的何嘗不是黑過墨斗?

雖然有「真正精英不會入Big 4」(四大會計師行。會計界朋友先不要喝倒采,憑良心說,若Goldman Sachs與水記對你同出聘書,你選那一份?),但Big 4的招聘特徵正好用作說明。

一 般人眼中會計總算是專業之一,但與想像中不同,不但申請Big 4會計見習生不需主修會計/商業,每年受聘的見習生約一半為非會計主修生!在每年九月開工的新人中,非主修會計的朋友可享免費conversion programme以助其應考會計師資格(不過小心的是其中三間都有賣身條款,若受其資助修讀conversion programme的朋友於兩年內離職可要賠鉅額分手費,只有一間例外),而且亦有較中小型會計師行完善的在職培訓,所謂「唔識都教到你識」,若有心要做 會計的朋友可完全不用在大學主修會計。

若主修科不在考慮之列,Big 4請人要求什麼?面試遴選上院校名聲是有一點關係但非最重要,當獲面試機會時最重要的已是英語應對表現,但要小心的是大部份聘書會在畢業前(大約final year的一月前)發出,其中一間的聘書上更寫明申請人須持二級榮譽以上方為有效。

若 大行不要求申請人主修會計,那誰人會對主修會計的朋友特別偏愛?當然是中小型會計師行了(聞說某幾間「2nd Tier」i.e.二線會計師行亦會考慮非主修會計學生,但以人數上計少得可以忽略)!小型會計師行資源較為匱乏,不但付不起以萬元計的 conversion programme、備試雞精班、trainning center以栽培員工,甚至連考試假(Exam Leave)、無料備試假(No-paid/Study Leave)亦孤寒非常,聽不少行家曾說小型會計師行只批考試正日放假,連自願免薪放假亦不容許:因小型行人手匱乏,承受不起!當看到四大行的同業有薪考 試假可長達半個月、加上無料假可達一個月以上,只有歎一句人比人比死人...當然人工福利前景名譽更幾乎是兩個世界但在此不贅(免責聲明:只是用會計行業作說明,可不是叫人做會計,無論大行細行都是足以做得叫人後悔生於這個世上,只是待遇上兩者有根本性的分別)。

會 計行業外,其他行業又如何?記得一次獅子會活動上邀請某公用機構一大粒鬼對青少年談就業,其要點亦是大同小異。那鬼談到每年均聘請兩類見習生 (Graduate Trainee),第一類是機電工程朋友壟斷的工程見習生,這類保障了機電工程界朋友出路的職位不在討論之列;另一類行政人員見習生為開放與所有學系畢業 生的職位。

可不要有美麗的誤會以為管理職位當以主修管理為首選:雖然不會將管理申請人拒諸門外,但在遴選中卻啥優勢都沒有!先說那鬼子的 門面話:他強調選取過程中最重視的是成績(GPA 3只是最低要求),不但不用主修商業,而且所謂「思考科」更見有利。他舉的例子可真是跟三姑六婆過不去:地理、歷史、文學、科學...而且強調沒有經驗的 學生修商科只是紙上談兵,最理想是將有思考能力的年青人置身於工作環境後,再送到商學院印證自己所見,甚至未必用得上MBA而幾個月也好。說起來洋鬼子的 口味與香港人真有點不同,例如在另文"Legal Study for non-Law Degree Holders - 奢侈版 (Dodderer Law Review III)" 中也提到洋鬼子真正精英所讀的學科可是「不切實際」得很:希思的PPE、戴師奶的化學、布殊大帝的歷史甚至尤德的中文(!)在香港也是不受歡迎已極!

扯得遠了,從那大粒鬼的一小時多演說,可總結出三點:

1) 主修科目重要性不大;
2) 相對而言,成績比主修科重要得多;
3) 三姑六婆眼中的所謂「實用」,在真正有經驗的人眼中是紙上談兵!

那 其他「熱點職位」又如何?記得約一兩年前報章提到商業顧問中大名鼎鼎的麥記(McKinsey & Company)招聘新人時MBA人數比例日低,反而垂青表達能力強、思考細膩、創意豐富的藝術學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MFA)畢業生!

另一熱點行業投資銀行亦然。撇除人事、家底、英語等其他因素後,單論學歷一項亦是大同小異。投資銀行分工極 多,當然有需要數學良好的專屬職位,但亦有廣納各方人材的工種。前者可不限於主修財務的朋友,在數學、工程、物理中表現出色的申請人亦會獲考慮;後者更是 廣闊得很,例如老頭一舊同學在香港UBS的IPO工作便是主修經濟學。當然,顧問公司和投資銀行都是極重出身的行業,若非某些院校的畢業生亦使GPA 4.0亦沒有面試的機會。

重點來了!總括上文可見成績遠遠凌駕科目之上!既然要廁身大公司便需好成績,試問閣下入讀最有把握、最有興趣的 科目還是不大熟悉的熱門學科容易高分?當然在「不切實際科」中成績不佳的朋友前路有點崎嶇,但「實用科」中僅僅畢業的何嘗不是荊棘滿途?既然「實用科」中 不能發揮的前路一樣其凍如水,何不找最適合自己的範疇一搏以求領先?


(中下)
原本計劃將本文分成三段,然而某討論區香港大學版版主慫恿下故將餘下部份一分為二。

除找第一份工外,在「學歷通漲」下修Postgrad學歷已是必然,然而主修科與申請Postgrad Programme關係又如何?

粗 分下Postgrad學歷主要為兩大類:授課式(Taught Programme)及研究式(Research Programme)。前者大半可說是學校掙錢的工具,尤其近年教資會撤銷對Taught Programme大部份資助後香港各大學的Programme List更是愈來愈長得嚇人、收生亦愈來愈寬鬆,簡直有點「全民教育」的味道。除極少數課程外已接近開放收生(不便以香港作例子,就以外國而言, Columbia的新聞學MSc、Cornell的MHA總沒人認為易入吧?),故不在討論之列。

或許值得多一點著墨的地方是最多人報讀 的Taught Master: MBA。在此姑勿論MBA有用無用(如讀者有興趣可看看Jeffrey Pfeffer 的長文"The End of Business Schools",由這卡內基、史丹福畢業、曾執教史丹福、哈佛、柏克萊、倫敦商學院、依利洛等商學院課程的殿堂級人馬細說MBA如何浪費時間金錢。然而 這文以Word也長達33頁,故在此不贅),單以申請MBA而論已可看出「熱門科目」的大害:MBA尤其美帝國收生極重視「多元性」,即希望招收不同背景 的學生。與其說閣下的競爭對手是所有申請人,不如說是與閣下相似背景的一群而已。

EIU出版的"Which MBA"提到一個例子:若一所商學院確認招收一法國核數師後,非常大可能不再招收法國核數師...甚至不再收第二名核數師!可見閣下以「與其他申請人相若 的出色背景」作申請何等危險:若閣下不能在數以百計的核數師申請人中脫穎而出,即使你比其他行業申請人出色亦往往輸得莫名其妙,只好怨自己跟紅頂白。

想起當年老頭剛畢業時與老師說起他在Cornell的日子,提到這「多元性」問題時老頭問「有沒有具體例子?」,答曰「和尚!」。第一反應當然是目瞪口呆,但細想下便明白一般學生如何會有和尚的經歷?若要增強班上的多元性不收和尚難道收在香港多得投鞭斷流的核數師?

另 一類的Research Programme就難搞得多,畢竟Taught Programme是你付鈔,但Research Programme卻是人家請客:在香港請客的是教資會,在美國大多數由學校找數,因此令收生要求比有錢便是大爺的Taught Programme難得多,為方便討論故以美帝國的PhD為例。

先說申請:若閣下以潮流而非興趣為選科依歸只怕連申請資格也沒有。先莫說沒有興趣下如何獲得一定成績已是一大難題,說到比成績更重要的推薦信更是非常大鑊:如何說服貴教授推薦一個對該科目不大有熱誠、隨時甩底(withdraw)收場的學生?不怕整壞名乎哉?

當 然有人可以憑恆心毅力獲得一定成績、亦蒙了教授寫幾封漂亮的推薦信,但到埗後才是惡夢的開始:首先迎接你的是令人回味一世的Qualifying Exam,亦是最後一次可能以勤力可以征服的關口。但PhD的靈魂可不是coursework、exam而是可愛已極的論文,試問沒有興趣的朋友如何投入 幾年時間精力晉而有所創新?創新這PhD的靈魂所在可不是以勤力而是以頭腦決高下!以潮流為依歸的朋友若不幸行到這一步可真是進又進不得、退又退不成,兩 旁亦沒路,行不得也哥哥。

所以若是想在學歷上再進一步的朋友在選科時興趣、能力更為重要。莫以為擠得進是年收得高的熱門學科可有啥好處, Graduate School可不會欣賞閣下的隨波逐流而對稍差的成績網開一面;相反在一般人眼中不大熱門的科目若能配合興趣則更易有所成就:例如2006年報章所說中大 數學系有12人獲北美大學提供Full Scholarship,相對其一年才收57人可說是比例奇高,聞說港中科三大不少「冷門學系」亦有相當高比例學生獲此待遇(亦有一如上篇提到進入商、政 界等),豈非應了「寧為雞口、毋為牛後」的老話?

當然不少看官看到此可能會抗議,說PhD找教席相當困難,因此讀來幹啥?若然閣下將目標 集中於香港各大學可無話可說,但在外國以PhD學歷不但可在大學執教,在政、商各界亦有非常大的價值。先不說外國政府智囊、團體、NGO包攬大量PhD, 在商界中PhD橫行亦是比比皆是:單計工程學PhD,最成功的首選當然是麥記一代大宗師核子工程學PhD大前研一;最為香港人熟悉的應是成功打擊賭風、十 年間令賽馬投注額下跌兩成的香港賽馬會前主席電機工程PhD黃至剛...誰說PhD在商界找不到出路?

在香港就業比較困難的藥劑、生化 PhD若到美帝國可說是到了一新世界:在此再一次推介信報專欄作家顧小培先生,他老兄最擅長以簡單文句描述複雜的生化問題,亦是一位有道德的藥劑師:雖然 以此為職業但循循善誘讀者勿「無病濫藥」:若非有病而濫用藥物只會反傷身體。說到其行業時他提到幾間大藥廠可說是最大的PhD僱主:幾間的研究部都可達幾 千人,相對而言可能比大學容納更多專材。除藥劑外,其他行業如電腦、航天等亦廣納賢才,誰叫你只局限自己於講台上?

若說外國PhD有點遙 遠,便找一個近一點的例子:楊英洋一個完全是香港土產的化學PhD在美帝國作博士後研究,找出更簡單方法製造「特敏福」。他可是品格高尚得不申請專利而讓 落後國家大量生產(對此倒有點異議,更保險的方法是先申請專利再以象徵性費用批於他人生產,以防無恥之徒搶註而製造麻煩)。但若他市儈一點,以藥物專利的 厚利何曾低於商界鉅子?


(下)

當然冷門學科畢業的際遇較差者大不乏人。但在閣下抱怨貴校(坦白說學校名氣非常有關係)、學系前請先參考這兩步測試(Two-stage Test):

1) 閣下是根據興趣、能力選科,還是因為冷門學科收生低而入?
2) 閣下成績如何?若是名列前矛,是因為能力發揮所致,還是靠死背爛記,甚至是娶了教授的女兒?

若 上列兩步都屬後者,似乎閣下抱怨的理由未免有點不足:那只是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冷門學科,可不是冷門學科有什麼問題。這二步測試也可用於熱門學科(當然第 一個問題須改成是否因課程流行而入):若是得出負面結論,即使學科再吃香也是枉然。閣下所得的只是一個看似漂亮的虛銜,根本未在該門學問中登堂入室。

所 以學科本無冷、熱,問題在是否與閣下才能相吻合。雖然熱門學科看似成功人數較多,不過因不適合那味道而倒霉的亦大不乏人。若是科目與個人無緣,再大的行業 需要亦與閣下無關。人總有將目光集中在一小撮異數的天性:假設入賭場贏錢的人是總數的十分一,大多數人都會將目光投放在這十分一人身上,亦會自以為若置身 其中自己一定屬於這十分一。更大問題是當身陷輸錢的十分九時往往希望將來能翻本,但看來輸死的機會遠遠高於絕處逢生。若將此原則應用於選科亦然,大多數人 只會注意熱門學科中最成功的少數,並相信自己亦能成功,最後亦有相當大機會沒有及時止蝕而賠上人生黃金三十年。相對於止蝕,索性不入賭場、不被少數成功的 異數蒙蔽可簡單得多。

當然亦有人懷疑自己的能力,但老頭不相信世上有絕對的庸才,曾與友人說笑曰:莫札特可說是史上最有才華的音樂家:他 五歲開始作曲、八歲寫交響樂、十一歲譜出歌劇,音樂家中有此才華的實在是絕無僅有!但能令他發揮才能的原因之一只怕是因為他老爸是一宮廷樂師。若他老爸是 一騎師,不擅運動的莫札特大有可能會被誤解成庸才!可見天才也不是絕對,百年未必一遇的曠世天才也需要適合的環境才能盡情發揮。若當年騎師吃香而莫札特捨 棄自己專長追逐熱門學科,豈有照耀三百年的六百多篇杰作?

至於那一學科最適合自己可真是除自己外沒有人答得上,世上可難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最後以老屈一段《卜居》作結: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筴誠不能知事。」

ref: http://dodderer.blogspot.com/search/label/%E5%8D%87%E5%AD%B8

2007年4月27日 星期五

Criminal law

The actus reus — sometimes called the external elements of a crime — is the Latin term for the "guilty act" which, when proved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ens rea, i.e., the "guilty mind", produces criminal liability in common law-based criminal law jurisdictions Canada, New Zealand, England, Scot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me crimes also require proof of an attendant circumstance.

The mens rea is the Latin term for "guilty mind" used in the criminal law. The standard common law test of criminal liability is usually expressed in the Latin phrase, actus non facit reum nisi mens sit rea, which means that "the act does not make a person guilty unless the mind is also guilty". Thus, in jurisdictions with due process, there must be an actus reus accompanied by some level of mens rea to constitute the crime with which the defendant is charged (see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concurrence). The exception is strict liability crimes (in the civil law, it is not usually necessary to prove a subjective mental element to establish liability, sa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or a tort, although if intentionally committed, this may increase the measure of damages payable to compensate the plaintiff).

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民粹主義認為平民的利益被社會中的菁英所壓制或阻礙,而國家這個工具需要從這些自私自利的菁英團體取回,用來改善全民的福祉和進步。因此民粹主義者被認為會運用巧妙詞令來訴諸於一般人民的關切的經濟、社會、及常其它常見的問題。1980年以後,大部份對民粹主義的學術研究都把它當成一種可以推廣許多不同的意識型態的政治語言來討論。最近數十年來,民粹主義運動領袖在左翼和右翼都有見過(如Canovan, Kazin, Betz)。

自由 - Wikipedia

20世紀下半葉,柏林開 始用「兩種自由」的概念來劃分自由:「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柏林認為,積極自由是指人在「主動」意義上的自由,即作為主體的人做的決定和選擇,均基 於自身的主動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當一個人是自主的或自決的,他就處於「積極」自由的狀態之中。這種自由是「去做……的自由」。而消極自由指的是在「被 動」意義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強制,在行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於強制和干涉」的狀態。

2007年4月14日 星期六

AL感覺

ps. 或者以下一段引文可以描述我現時感覺

其實,當年的緊張,一方面是害怕失敗,另一方面也害怕別人對我的期望。加上我早就立志進大學讀物理,所以在物理科方面的自我期許也很高。其實嚴格來 說,我不是怕考得不好,「盡其在我,樂天知命」一向是我的座右銘。我只是怕因為自己未盡全力而考得不好。那份內咎,我負擔不起。

from: 都付笑談中

2007年3月10日 星期六

[載貼]《生死去來系列》

生死去來系列之一:走到了盡頭

近日有長輩親戚病危,眾人夙夜憂嘆。

雖云自古皆有死,而且都快八十歲的人了,加上兒孫滿堂,本該沒有甚麼遺憾;然而我始終未到達鼓盆而歌的超脫境界,目睹親人處於生死之間,難免心情沉痛。

患上糖尿病和心臟病多年,老人家一直受病魔節磨。昨晚情況告急,我回家途中也要立刻下車轉到醫院去。老人家一度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認得,卻一下就叫出 了我的名字。而且除了臉部因戴氧氣罩而有點變形之外,老人家的精神尚可,還一直在跟人說客家話(只是我沒聽懂),看上去不像說得那麼嚴重,令人稍感欣慰。

然而我很清楚,壞消息隨時都會到來。雖然我今天如常上課、出試卷、跟學生嘻嘻哈哈,盡量不讓情緒影響工作,卻不斷檢查手提電話,不斷在想老人家會否 已經撒手塵寰。差不多六時正,才鼓起勇氣致電詢問。幸好今天情況稍有好轉,護士說還要留院觀察幾天。不過大家心裡明白,老人家的身體機能已經嚴重衰退,藥 石無效,現在純粹是苟延殘喘,旁人也幫不上甚麼忙。即使過得了這一關,也只是再多受疾病節磨一段日子,仙遊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親人命在旦夕,這令我忽然間想了很多。從今天起,我會寫幾篇《生死去來系列》,探討生死的問題,也好作自我抒解。


生死去來系列之二:死亡與宗教

宗教的重要任務之一,便是回答關於死亡的問題。

人類自古便恐懼死亡,卻又對生前死後的世界充滿好奇和敬畏。所以世界各地的文化,都發展出自己的宗教,建立起一套又一套的生死觀、鬼神觀,探討人類生存的意義和死後的歸宿。

部份宗教為死後的世界繪畫了一幅美好的圖景。這些宗教的信徒很幸福,因為他們相信了一個關於死亡的完美結局,「解決」了這個恒古以來人類一生中最大 的困擾,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後一秒鐘都保持樂觀和希望。然而我認為部份宗教只是止痛藥或興奮劑,它能夠減輕你的痛苦,甚至帶來快樂,卻醫不好你的病。教徒從 宗教上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不一定源於他們的神,而更有可能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欺騙。只要看看那些互不相容的一神宗教,各自都能為信徒帶來這方面的慰藉,便 能證明這一點。而我,可不是喜歡吃止痛藥的人,所以我一直沒有這些宗教信仰。

不吃止痛藥的代價是必須面對痛楚。我自小已有思考關於死亡的問題;我不斷構想人從何處來、往何處去,但苦思經年,似乎都逃不出人死如燈滅的可怕結 局;這是以目前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而言,一個最合理的說法。另一方面,古往今來曾經生存過的人如恒河沙數,但無論是怎樣了不起的人,最終似乎仍是逃不過死亡 的宿命。這方面沒有改變的餘地。

於是我亦嘗試向中國哲學尋求抒解。我得承認這也是止痛藥的一種,只是副作用小一點。孔子對死亡避而不談,但莊子卻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說法:「人之 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又說「人之生也,與憂俱生,久憂不死,何苦也!」不過這些都未算一矢中的,最能觸動心靈讓我 釋懷的,還是莊周夢蝶的寓言:「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 蝴蝶必有分矣。此之謂之物化。」或者人生真是一場夢,就像電影 Matrix 裡面的那些虛擬人生。身在夢中,自然不知道夢外有沒有其它世界。如果有的話,夢外的世界會否才是真實世界呢?還是夢外的世界本身也只是另一層的夢境呢?

延伸閱讀:生與死


生死去來系列之三:為何怕死

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分為兩種:恐懼自己死亡和恐懼別人死亡。

有一篇題為《孔子的生死觀》的文章,作者黃慧英述說了人們恐懼死亡的原因,重點如下:

  1. 喪失自我認同,即感受到「我」這個身份即將消失,害怕人死如燈滅。
  2. 基於不了解而來的恐懼,害怕獨自面對未知的未來。
  3. 執著於延續,希望有一個永遠的「我」,在這個世界或死後的世界延續不變。
  4. 追求滿足的慾望,令我們害怕失去在生時所擁有的東西,也再無法追求那些未實現的慾望。

至於懼恐別人的死亡,主要是恐懼由此帶來的悲傷。作者指出,對別人的死亡感到悲傷,是由於我們覺得永久地失去了他,令我們對延續的希望幻滅。

但我認為,這方面的悲傷,也是因為與瀕死者的「感通」,即由於與瀕死者的感情,而對他的痛苦感同身受。

雖然我們感受不到瀕死者身體上的痛苦,但很自然會把自己代入對方的角色,想像對方此刻面對死亡的感受,感受到上述對死亡的恐懼:我們會想,在這死亡 隨時降臨之際,眼前的一切都將突然離我而去,今日一別或者後會無期。我可能過不了今晚,可能永遠不能走出這個病房,可能再也看不見明天的太陽。世界如此多 姿多采,可是那一切都將與我無關,而伴隨著的只有永遠的黑暗。

可以說,對別人死亡的悲傷,跟對自己死亡的恐懼連在一起。

這種感通不單存在於我們與親人之間,也存在於一切其他事物,只是由於我們與瀕死者有不同的關係和相似性,而有程度上的分別。

有些人看見蟑螂,會不假思索地一腳踏死之。如果說有甚麼猶豫的話,只因覺得蟑螂屍體會弄污地板,而絕不是出於對這種小昆蟲的惻隱之心。釣魚的人以殺 生為娛樂,當他們為自己的收獲而高興時,卻不會把自己代入魚的角色,想像被那魚鈎鈎著的痛苦。然而,當看見紀錄片上有哺乳類動物被獵食者追捕、有貓狗被虐 待時,我們卻會代入受難者的角色,希望受難者逃脫。而當死因庭在調查梁成恩如何被殺時,我們更會義憤填膺,指摘兇徒並為死者的家人感到難過。

我們既不認識那隻可憐的獵物,不認識那被虐的貓狗,也不認識梁成恩。對他們的死亡的悲傷,自然不是因為害怕永久失去他們。受難者跟我們越接近越相似,我們對其感同身受的程度越高,我認為這才是悲傷的來源。


生死去來系列之四:陰影中盼望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道德經》第廿三章(節錄)

人類自生命形成那一刻起,便開始步向死亡。

只要人的壽命有限,人距離死亡的日子便是有限的。慶祝生日,一方面是慶祝我們來到世界上,潛台詞卻是我們向死亡又邁進了一年。然而人們通常只有在夜瀾人靜、或者經歷別人的死亡時,才會想到這人生的黑暗面,原因是我們對生命仍抱有盼望。

一般人平日總是在忙。我們會把大部份的心力,投放在建立事業、建立幸褔家庭,或者滿足其他各式各樣的慾望。我們總是對未來充滿憧景,盼望自己終有一 天會得到所追求的東西。追求到之後又如何?很少人會繼續想下去,尤其是很少人會聯想到,不論我們得到甚麼,大限到來時兩腳一伸,還是要回歸塵土。即使想到 這一層,宗教和哲學早就提供了美好的「結局」,抒解了人們在這方面的恐懼。尤幸如此,人類才有生存下去的動力,不致於被死亡的悲觀撲熄了生命之火。

自殺的人,如果真是經過思考而作出自我了結的決定,可能正是由於對未來失去了盼望,覺得世界上已經沒有可以追求的東西。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了慾望, 而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追求,前路只餘一片灰暗,再生存下去已經沒有意義,認為一死了之是個更好的選擇。反之,那些仍對未來有所盼望的人,尤其是有宗 教信仰的人,即使遇到很大的逆境,也較能支持自己生存下去。

殺身成仁、捨身取義者卻是例外。他們並沒有失去對未來的盼望,只是他們並不把生命放在首位,所以甘於捨棄生命,以追求他們所認為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死後世界的幸褔,也可能是人世間的道德價值。


生死去來系列之五:人生苦樂

對生命懷有盼望,是支持人類生存下去的重要泉源。然而生命的苦樂是相對的,有些人認為死亡雖然令人恐懼,但是在生者也不見得很幸褔。

其中,佛家對於人生所經歷的痛苦,有很深刻的描述。佛家提出六道輪迴的說法;六道有等級之分,從下而上分別是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阿修羅道、人道、天道。然而即使貴為天道,亦不過是六道眾生之一,所受果報亦只是暫時性的,死後仍要經歷輪迴之苦。

六道又稱六凡界,六凡界之上還有四聖界,與前者合稱十界。四聖界由下而上依次為聲聞、緣覺、菩薩、佛。只有修成四聖界,才能超脫輪迴,免受其苦。佛 家提出六道輪迴的說法,一方面為在生者所受的苦提出一套「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給人帶來希望:只要修成正果,即能脫離輪迴。可以說,佛家並不把生命的希望 寄放在塵世,而是寄放於死後那形而上的世界。

然而我比較傾向於及時行樂。生而為人,生老病死自不能免。但快樂與否,除了受生命中的經歷影響,也很取決於當事者的想法。樂觀者遇到逆景,也能積極面對。悲觀者稍有不順,即覺生無可戀。

有些人雖然覺得生活很苦,但仍一心想著努力賺錢,盼望退休後再來享褔,這是他們生存下去的動力。然而死生有命,我們不能假設一定可以生存到退休後享 褔那一天。即使我們身體健康,仍然可能隨時死於非命,那只是機會率大小的問題。同時,快樂與否也不完全在於財富多寡,現在受苦也不是將來退休享褔的必需條 件。我們絕對可以一方面及時行樂,另一方面為將來的生活舖路。為生命的過程而努力,比起為生命的結果而擔憂,更加令人快樂,因為生命的最終結果只有一個, 便是死亡。

進一步說,對個體而言,死亡也是一種奮鬥的動力,因為我們必需在有限的時間內追求人生目標。而對整個生物族群來說,死亡作為個體生命的終結,對於人 類甚至一切生物有著更大的積極意義。從天擇的角度看,沒有個體的死亡,物種便不能不斷演化。可以說,個體的死亡,成就了族群的進步和繁衍,這種想法為死亡 賦予了意義。當人們把自己的精神昇華到整個生物族群的高度,甚至是整個宇宙的高度,便會發現個體的苦樂存亡,都只是宇宙間至為微不足道的一件事。這或可以 幫助人們排解生老病死的痛苦。

結語

從對死亡的恐懼,到謀求在生時的幸褔與死後的哀榮,進而探討生命的意義,人類文明便是以此為動力發展起來的。死亡奪去肉體的生命,但沒有肉體的死 亡,人類個體以至族群的生命可能更快趨向於另一種形式的死亡。廣義上說,有死亡才有生命,生命是死亡的充份條件,死亡是生命的必需條件。

(《生死去來系列》至此結束。)

2007年3月5日 星期一

[轉載評論] 鋼之練金術師

  看過了一套名為「鋼之練金術師」的卡通,裡面說到練金術師的一項規條,叫做「等價交換」,即是將相等價值的物件變化成另一相等價值的東西。這涉及到經濟學的問題,我不清楚,也不太懂。

  等價交換,是否什麼事物都可以以相等價值作出交換呢?其實這世界上,有很多東西不是你說要交換就能夠交換的,友誼不能、親情不能、愛情不能...很多都不能夠。付出得多,並不表示得到的同樣多,正如你付出很多心血、花了很多時間去做一件事情,最後得出來的結果都如等價交換的原則不同,往往都不能成功。友誼及愛情亦是如此。

  你對人好,別人未必會對你好,你把心交托出來,別人也許只會把你的良心當作垃圾。就如耶穌與猶大,猶大做了耶穌好長時間的門徒,每天都跟耶穌在一起,難道他不知對耶穌是真心對待他的嗎?難道他並不清楚耶穌的為人嗎?為什麼到了最後都出賣了耶穌呢?
  我們試過擔演耶穌的角色,也試過飾演猶大這角色,也說明了你對人好,別人未必對你好的道理。聽過了容祖兒的「出賣」沒有?當中有句歌詞「就算再偉大,仍恨你太像猶大。」,是說到就算是再好的朋友,很大可能都會有出賣你的一天,那人便成了猶大。

  友誼是一種很難得的東西,即使可能最終變成了耶穌的角色,被猶大出賣,但我覺得真正的友誼是需要付出的,不可能作等價交換。

  而愛情亦都是這樣,付出了很多、很多,但都未必得到過什麼,更可能令自己傷心,只留下爛攤子給自己。付出與得到的不成正比,但我們還是會去追尋愛情。愛情就像是個黑洞,進了去必死無疑,但仍有一種吸引力去引誘我們進去。

  被愛情所傷的人不少,傷害愛情的人也不少,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等價交換,要無私的為愛付出但不求回報,而且不會有公平的存在,總會有一方作出羲牲,才能為愛情維繫,這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等價交換,這可能只是一套卡通裡面才能做到,現實中做到的,又有多少?




<等價交換>與<全與一>的一體兩面
《鋼之鍊金術師》TV版觀後雜談



要說近幾年給我最有感覺的動畫,首要數 《鋼之鍊金術師》,身邊不少平日不看日漫的朋友也看這部看得津津有味,不論原作者是否有意談到以下的東西,但,一部作品能夠令觀眾去想去思考而有所得,個人覺得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這篇有三份一寫於去年看完《鋼之鍊金術師》TV版時,一直封印於電腦內,因動畫歌大師小澤大人提起,所以將他鍊成出來


不對等的等價?

《鋼之鍊金術師》(以下簡稱鋼鍊)其中一個重要設定 ─ 等價交換,這個設定,令鋼鍊中人物的"思想"或"法力"受到限制,套用艾力克在第一話中的說法:

「鍊金術不是無中生有,是依照自然法則的科學技術。」
「質量為一的東西,就只能做出質量為一的東西。」
「想要得到什麼的東西,就需要付出對等的代價。」

簡單點說,鍊金術不能無中生有,而且要找到有等價的東西,才能鍊成想要的物件,這也劇中解釋人體鍊成失敗的主因:生命跟靈魂是沒法子跟別的東西等價,所以人體鍊成注定失敗。

以上幾點,正好是艾力克兄弟在劇初的人生觀,不過,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話中艾爾的一句對白:
「哥哥被稱為天才,也是因為他付出了"努力"為代價。」

這句對白,詐看之下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只要再想一下,就會發現,其實努力不是對等的,舉個例子,愛德華應考的國家鍊金術師考試中,一堆人也有付出努力,為什麼就只有愛德華成功考上而又稱為天才?每個人出身的體質才華也有差異,所以每個人的努力都是不等價的,天資比較差的人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有可能跟天資高的人等價,出身低微的人要付出更多才能換取生活所需,更甚者,付出之後仍然未能提供足夠的等價去交換。

其實幾句《半斤八兩》的歌詞就道出凡人對等價之無奈
"出0左八斤力 想話羅番足八兩 ,家陣惡搵食 ,邊有半斤八兩0甘理想 "

雖然是兩個時代兩種文化下的不同產物,偏偏這幾句歌詞就令我想起鋼鍊的等價交換。

人生中的等價是浮動的,交換等價不等價不是個人能控制,比起學生時代的較等價(最少努力溫習,考試結果也不會太難看),職場上的變數更大,上班族甚至商人更加無奈,如果世界的交換是不等價,我們又該如何自處?這是我看鋼鍊的第一個題目!


我流談賢者之石

注明我流,因為不是什麼正解高見,為免有人誤會是作者意思。

賢者之石在鋼鍊是可以無視"等價交換"的神物,有了它就可以無中生有,無視等價交換,劇中初段,愛德華兄弟就是四出尋找這種神物,希望借著他的神力來復元自己的身體,但,後來,兩兄弟發現賢者之石並不是真正無視等價,因為,要做出賢者之石,就必先要付出一堆人的性命!

其實,在人生路上也有很多"賢者之石",不少人也夢想得到賢者之石(包括我),而香港其中一種最有名的賢者之石叫"六合彩"(笑)...

簡單來說,但就可以令付出的努力較少而得到成功,但也要付出代價,但如出賣自己的同伴甚至進行一些不法勾當,換取快速的成功,那樣的話就跟劇中為追求賢者之石而無視人命的一堆角色一樣糟。


對等的《全是一、一是全》

人懶不想打太多字,背境請大家先看澤澤大師的解說,看完了就換我上場。
http://www.animesongs.net/blog/tb.php?tb_id=1137867277&c=big5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齊物論》 莊子

套用28劇中的說法為

「從客觀上來說,就算我死了,世界也是不變的」
「全是世界、一是我」

個人覺得《全是一、一是全》跟等價交換剛好成對,有了這個,等價交換才正式有效,這也是艾力克兄弟的師傅要他們悟出這個道理的原因吧?由個人出發點覺得不等價的東西,在整個宇宙來看是等價的!好像抽獎,總有人中頭二三獎,對於整個抽獎來說,有人中獎只是一個事件,但對個人來說,中不中就有幸不幸運的感覺。簡單點來說,上帝玩骰子,總有一個號碼會中。

《全是一、一是全》另外一個重點是,知道自己的渺小,在這個追求個人化和自我中心世代的世代,不要遺失了這個世界之心。

兩句後記

自九十年代後期的eva、少革跟機動戰艦後已經很少動畫會令我想這麼多東西,好想感謝鋼鍊TV版的製作群。另謝謝小澤催迫,要不這篇會跟很多篇一樣,成為我硬碟中的另一篇NEVER ENDING 文!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Tax in Canada

每年一次的稅表填寫對許多新移民而言是複雜的,你可以向周圍的人和朋友請教。 如實填寫。如實填寫。 一般在你每次領工資時,應交稅部分已被扣除。一般在你每次領工資時,應交稅部分已被扣除。 如果你收入較低,填寫稅表後政府會將應該退還給你的部分及利息退還。如果你收入較低,填寫稅表後政府會將應該退還給你的部分及利息退還。 如果收入較高時,你可能還得交錢給政府。如果收入較高時,你可能還得交錢給政府。 加拿大稅包括國家稅(federal tax)和省稅(provincial tax)。加拿大稅包括國家稅(federaltax)和省稅(provincialtax)。 所有該年份在加拿大居住過的人都應填寫稅表。所有該年份在加拿大居住過的人都應填寫稅表。 如果你在當年內在魁北克省居住過,你可能還得填寫該省稅表。如果你在當年內在魁北克省居住過,你可能還得填寫該省稅表。 交稅表截止日期是四月三十日。交稅表截止日期是四月三十日。 如果欠稅,遲交會被罰款。如果欠稅,遲交會被罰款。


加拿大稅賦重嗎?

平均而言,加拿大稅率高於美國。平均而言,加拿大稅率高於美國。 但加拿大的稅收基本思想是通過稅收和補貼來打富濟貧,防止貧富過分懸殊。但加拿大的稅收基本思想是通過稅收和補貼來打富濟貧,防止貧富過分懸殊。 因此與美國不同的是,美國只是要求低收入或無收入家庭不交稅,而加拿大稅務局則通過住房補貼、兒童牛奶金、低收入家庭托兒補貼、GST和銷售稅補貼、購屋儲蓄補貼等不同形式對低收入或無收入家庭進行補貼。因此與美國不同的是,美國祇是要求低收入或無收入家庭不交稅,而加拿大稅務局則通過住房補貼、兒童牛奶金、低收入家庭托兒補貼、GST和銷售稅補貼、購屋儲蓄補貼等不同形式對低收入或無收入家庭進行補貼。 新移民頭一、兩年一般收入較低,因此多反而從稅務局倒拿錢,一個家庭一年從政府處獲得幾百至幾千元不等的各類補貼。新移民頭一、兩年一般收入較低,因此多反而從稅務局倒拿錢,一個家庭一年從政府處獲得幾百至幾千元不等的各類補貼。 同時也正是加拿大的這種稅務體制使得加拿大的公費醫療保健、中小學公立教育、低犯罪率等都較美國好許多。同時也正是加拿大的這種稅務體制使得加拿大的公費醫療保健、中小學公立教育、低犯罪率等都較美國好許多。

2007年2月24日 星期六

懶惰哲學趣話

歐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著一條漁船,一個衣衫寒傖的人正躺在船裏打盹兒。一位穿著入時的旅遊者趕忙往相機裏裝上彩色膠卷,以便拍下這幅田園式的畫面:湛藍的天,碧綠的海翻滾著雪白的浪花,黝黑的船,紅色的漁夫帽。「嚓。」再來一張:「嚓。」好事成三嘛,當然,那就來個第三張。這清脆的、幾乎懷著敵意的聲音把正在打盹兒的漁夫弄醒了,他慢吞吞地支支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煙盒;煙還沒有摸著,這位熱情的遊客就已將一包香煙遞到了他的面前,雖說沒有把煙塞進他嘴裏,但卻放在了他的手裏,隨著第四次「嚓」聲打火機打著了,真是客氣之至,慇勤之極。這一連串過分慇勤客氣的舉動,真有點莫名其妙,使人頗感困窘,不知如何是好。好在這位遊客精通該國語言,於是便試著通過談話來克服這尷尬的場面。

「您今天一定會打到很多魚的。」

漁夫搖搖頭。

「聽說今天天氣很好呀。」

漁夫點點頭。

「您不出海捕魚?」

漁夫搖搖頭,這時遊客心裏則感到有點悒鬱了。

毫無疑問,對於這位衣衫寒傖的漁夫他是頗為關注的,並為漁夫耽誤了這次出海捕魚的機會而感到十分惋惜。

「噢,您覺得不太舒服?」

這時漁夫終於不再打啞語,而開始真正說話了。「我身體特棒,」他說,「我還從來沒有感到像現在這麼精神過。」他站起來,伸展一下四肢,彷彿要顯示一下他的體格多麼像運動員。「我的身體棒極了。」

遊客的表情顯得越來越令人迷惑不解,他再也抑制不住那個像要炸開他心贓的問題了:「那麼您為什麼不出去打魚呢?」

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簡短的。「因為今天一早已經出去打過魚了。」

「打得多嗎?」

「收穫大極了,所以用不著再出去了。我的筐裏有四隻龍蝦,還捕到二十幾條青花魚……」

漁夫這時完全醒了,變得隨和了,話匣子也打開了,並且寬慰地拍拍遊客的肩膀。他覺得,遊客臉上憂心忡忡的神情雖然有點不合時宜,但卻說明他是在為自己擔憂呀。

「我甚至連明天和後天的魚都打夠了,」他用這句話來寬慰這位外國人的心,「您抽支我的煙嗎?」

「好,謝謝。」

兩人嘴裏都叼著煙卷,隨即響起第五次「嚓」聲。外國人搖著頭,往船沿上坐下,放下手裏的照相機,因為他現在要騰出兩隻手來強調他說的話。

「當然,我並不想干預您的私事,」他說,「但是請您想一想,要是您今天出海兩次,三次,甚至四次,那您就可以捕到三十幾條,四十多條,五六十條,甚至一百多條青花魚……請您想一想。」

漁夫點點頭。

「要是您不只是今天,」遊客繼續說,「而且明天、後天、每個好天氣都出去捕二三次,或許四次──您知道,那情況將會是怎麼樣?」

漁夫搖搖頭。

「不出一年您就可以買輛摩托,兩年就可再買一條船,三四年說不定就有了漁輪;有了兩條船或者那條漁輪,您當然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魚──有朝一日您會擁有兩條漁輪,您就可以……」他興奮得一時間連話都說不出來了,「您就可以建一座小冷庫,也許可以蓋一座熏魚廠,隨後再開一個生產各種漬汁魚罐頭廠,您可以坐著直升機飛來飛去找魚群,用無線電指揮您的漁輪作業。您可以取得捕大馬哈魚的權利,開一家活魚飯店,無需通過中間商就直接把龍蝦運往巴黎──然後……」外國人興奮得又說不出話了。他搖搖頭,內心感到無比憂慮,度假的樂趣幾乎已經無影無蹤。他凝視著滾滾而來的排浪,浪裏魚兒在歡快地蹦跳。「然後,」他說,但是由於激動他又語塞了。

漁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著一個吃嗆了的孩子。「然後怎麼樣?」他輕聲地問。

「然後嘛,」外國人以默默的興奮心情說,「然後您就可以逍遙自在地坐在這裏的港口,在太陽下打盹兒──還可以眺覽美麗的大海。」

「我現在就這樣做了,」漁夫說,「我正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兒,只是您的『嚓』聲把我打攪了。」

這位旅遊者受到這番開導,便從那裏走開了,心裏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因為從前他也曾以為,他只要好好幹一陣,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幹活了;對於這位衣衫寒傖的漁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裏已經煙消雲散,剩下的只是一絲羨慕。

2007年2月16日 星期五

醜惡

當你問一問自己所做的事,背後的原因和想法
有時會覺得自己很醜惡

我經常都是這樣去想自己做過的事
所以會覺得自己很醜惡
「或者我不應該抱著這種心態」

2007年2月14日 星期三

情人節

今晚在大會堂溫書完畢後回家

途中
見到好多人

心想
今日不是星期天
為何會這麼多人?

開初以為是聖誕節

但再想一想
聖誕節已經過了很久

再看
見到人人的手中都有一束束花
不禁問
難道今天是清明?

仔細一看
人們的手總是相連

一切都明白了
原來今日是情人節

情人節
本來係情侶們享受的日子

但我想
最享受情人節的並不是情侶們

最享受情人節的
莫過是商店的老闆們

沒有情人節
花店的花會受人注意嗎?

沒有情人節
珠寶店的珠寶會被取下架嗎?

沒有情人節
男士們的荷包會空空如也嗎?

沒有情人節
老闆們的利潤會豐厚嗎?

我不禁想問
在一個被消費文化薰染的情人節裡
情人的愛意是否一定要透過物質傳遞?

2007年2月11日 星期日

民主?

爭取普選等於選擇戰爭
11/02/2007

台灣有人將○八年大選比作台灣的「終極內戰」,認為○八大選將是兩個利益集團之間的戰役,這一戰將成王敗寇,所以兩邊都將不擇手段,務求將對手置於死地。

更可怕的是,這一仗並非戰後便可有長治久安,而是四年之後再戰。這四年內,雙方均處於備戰狀態,而二千萬台灣人民也需要陪他們承受戰爭的壓力,付出戰爭的代價。

自從台灣實現了民主政制之後,這樣的戰爭便連綿不斷,今後亦沒完沒了,台灣經濟及民生亦因此付出了慘重代價。如果問台灣人,你們到底喜歡獨裁還是民主,或許很多人都回答喜歡民主,若問喜歡蔣經國還是陳水扁,相信想都不用想便回答是蔣經國。其實這兩個答案一個是理想,一個是現實,當理想與現實不一致時,相信大部分仍然是取現實而放棄理想。

今日泛民主派口口聲聲爭取民主,其實最後的目的也不過是利益之爭。袋巾梁當特首的目標是普選,但普選除了他個人有機會當特首,對老百姓有何好處呢?所以,雖然煲呔不見得是理想人選,但兩個爛蘋果之中,人們還是寧願挑一個還有一點肉可以吃的那一個,而放棄那個外表好看、面全是腐爛的那一個。

沒有普選等於沒有民主,爭取普選就等於選擇戰爭,我寧願沒有民主,也不希望戰爭。今日很多人罵我,但當那些人能看透世情時,他們會佩服我的遠見。維基字典把在下說成是極端親共人物,其實在下正是所有政黨最害怕的那一類人!

http://orientaldaily.on.cc/new/new_f12cnt.html

全球增溫

氣候變暖應該不是大新聞了,但置身滿地桃紅的年花園圃,對猶如初夏的氣溫中,花農實在難掩無奈之情。近日氣溫持續高逾20多度,年花之中以桃花首當其衝最受影響。記者昨日在大埔林村林錦公路一帶所見,大部份桃花場早已遍地紅花,花農不停來回花田,摘掉盛開的花朵,以免影響桃花的賣相。
天文台預測,大除夕氣溫為20至24℃,這是自1969年以來最暖的年卅晚,也是自1884年有紀錄至今,第五個最暖的大除夕。

大 除 夕 24 ℃ 38 年 來 最 高 溫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Entropy and Expanding universe

忽發共想Expanding universe 會否 dilute increare in entropy?

http://en.wikipedia.org/wiki/Entropy
http://en.wikipedia.org/wiki/Expanding_universe
http://en.wikipedia.org/wiki/Big_Bang

後記:
想不到有人跟我有方向相近的想法
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2174

2007年2月7日 星期三

泛神論

泛神論是一種將自然界等同起來,以強調自然界的至高無上的哲學觀點。認為神就存在於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並沒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這種觀點曾流行於十六世紀十八世紀的西,代表人物有布魯諾斯賓諾莎等。

布魯諾把宇宙、自然界與神等同起來,認為自然界的物質是永恆存在的,而且自身在運動變化之中。斯賓諾莎則用「神」和 「自然」兩個術語表達同一概念,即表示作為萬物存在的原因的最高實體

從本質上說,泛神論乃是唯物主義無神論,只是由當時的特殊的政治環境而使用了「神」的概念。它比自然神論要進步得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泛神論&variant=zh-tw

大麻

由此可以想像,在未來,香煙有可能被當成像大麻一樣的「毒品」,而大麻則可能像過去的香煙一樣,被當作一種個人的嗜好或休閒。 當然,香煙和大麻也有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香煙有害人體健康,而比起香煙與酒,大麻幾乎是全然無害的。 就 像一位美國藥品管制官員所說,「每年都有人死於菸酒,但卻沒有人死於吸食大麻」。大麻沒有危險的副作用,不會損害肝、腎、大腦或染色體(胎兒),即使長期 大量使用也不會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損害。研究大麻的科學家們發現,大麻最多會造成短暫的口乾眼澀,此外也可能在使用當時造成短暫的記憶欠佳,但是卻不像酒 那樣會造成長期的記憶力衰退,也不會像酒那樣造成宿醉。總之大麻不會損害人的神經或認知功能。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IsleMargin/DrugLib/articles/article04.htm

對於大麻是否會讓人上癮,則有頗多爭議。大麻是否會造成長期心理變異也很有爭議。只有靠未來的研究才能解答這些問題。有趣的是就文件記錄上並沒有人因為服用過量大麻而致死。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mari_c.html

Other websites: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大麻&variant=zh-tw
http://scc.bookzone.com.tw/sccc/article.asp?ser=219

台灣 - 歷史 - 中華民國

1949年,在中國大陸,中國國民黨的軍隊被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擊潰,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共產黨在大陸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遷台初期,國民黨領導人蔣中正(又名蔣介石)以反攻大陸作為口號,為了延續政權合法性以反攻大陸為由凍結憲法,施行戒嚴法,展開世界最長的戒嚴時期。其間僅有一些小規模的戰役,與中國大陸直接武力衝突直至金門炮戰雙方暫時停火後為止。國民黨政府在台灣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經濟上的變革,穩定農業,扶植工業及中小企業;一方面透過「戒嚴令」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法令,配合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壓制,鞏固一黨專政、強人獨裁的體制,造成許多反對言論或行動,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直到1970年代,都被認為是國際社會中中國的合法代表,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逐漸增加。

1971年,聯合國即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之際(第2758號決議),國民黨政府堅持「漢賊不兩立」,宣佈退出聯合國,此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大幅度滑落。1979年,與美國斷交,更是對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造成嚴重衝擊。台灣的黨外團體也開始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醞釀對國民黨政府進行大規模抗爭,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可算是規模最大的民主抗爭事件,隨之而來的對被逮捕相關人士的軍事審判更是引起廣泛注目。

1980年代陳文成命案江南案十信案的相繼爆發,加上黨外人士的積極對抗衝撞,使國民黨的統治權威受到嚴重打擊,終於在1987年宣佈解嚴。隨著總統蔣經國1988年1月去世,蔣家父子兩代的統治也隨之結束。

1991年5月1日,政府宣佈結束「動員戡亂」,結束多年部署的反攻大陸之軍事計劃,並代表政治重心正式轉移台灣本土之經營。總統李登輝推動民主化與台灣本土化政策,陸續推動六次修憲,並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1999年,李登輝在接受德國記者專訪時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為兩個對等的國家(即「兩國論」或「特殊兩國論」)。台灣內部雖有統、獨兩派立場,但是因為外交情勢及環境綜合考量,基本態度為永遠維持現狀

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十任正副總統,寫下首次政黨輪替的歷史紀錄。2002年8月,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公開表示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台灣、中國及美國各界的不少爭議。2004年,陳水扁及呂秀蓮當選連任,但是在野的泛藍陣營因三一九槍擊案等事件,對其當選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請參見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

2006年8月起,在立法委員檢舉國務機要費案的涉嫌濫用與女兒陳幸妤的私人管家支領國家薪水等醜聞後,前民主進步黨主席施明德,出面發動群眾募款,主張陳水扁總統下臺,並發起「百萬人民倒扁運動」在同時民進黨也發起挺扁運動。2006年11月3日,檢察官陳瑞仁起訴總統夫人吳淑珍等,目前正在審理進行中,而總統陳水扁則因總統身份則因法律保護而延後審理,但倒扁與挺扁運動持續進行抗爭,造成不同立場的人民陷入一種對立的思維,影響台灣民生安定與政治甚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台灣&variant=zh-tw

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

寫作壹期源 - 人生剪片師

無論我的辦公室有多混亂,房的一角,永遠有一套白裇衫、黑西裝安靜地掛著,隨時候命出發──那是「駁碟」專用裝束。
拍攝教學DVD時,當連續三堂同樣內容的課堂之際,助手會在現場把三堂全都錄下來,然後挑選最好的片段剪輯。
通常第一堂不太純熟,第二堂頭半段表現甚佳但後半段疲累,演繹不好,第三堂由於快要下課所以精神奕奕。
「用第二堂上半,加第三堂的下半吧。」架著厚厚眼鏡的女助手看著厚厚的電腦屏幕:「但你說漏了這頁這句,你補兩分鐘shot好嗎?」
這時我已換好「駁碟裝」,走進錄影房。「呀,還有,」女助手咕嚕著:「我會把你第45分62秒這句cut掉──我叫你上堂不要說有味笑話的……」
說罷,女助手把自己活埋在那幾台電腦裡。我在關門一刻想著,如果,我也懂剪片,多好。
九歲那年,已經滿家玩具的我,看到石蔭村某間模型店櫥窗裡,一台新款的「咭片型」遊戲機,價錢$148,以當年物價來說是天價。我哭鬧著要父親買給我,父親站在櫥窗前皺起眉頭久久不語。當時,我未是天王,但已有那種傲氣:我怎可以讓隔壁B仔看扁?他擁有的遊戲機,我也要有;他沒有的,我更要擁有!我的無理取鬧,令滿街路人側目,終於,震天叫罵聲裡,我說了句:「呀爸你點解咁窮咁無用,你點解會無錢!點解會連遊戲機都買唔到俾我!」
那天,晴空裡好像真的響起幾聲旱雷。幾天後,遊戲機送到我手上,讓我可以及時與B仔並列獲得全班同學的艷羨目光,那年頭,一碗車仔麵加許多餸,才三元。
十年前的夏天,我發了封電郵給香港科幻會的會長黃景亨,自薦加入科幻會。他即時回電,約我見面,又帶我到他跑馬地家中的科幻圖書館。當天黃昏,香熟夕照中,我抱走了許多本讓我啟蒙的著作。海萊茵、克拉克、阿西莫夫等科幻之王,在當天進入我的生命。短短一年間,黃景亨儼然是我師傅,指點我的科幻閱讀及寫作之路,帶我認識港台兩地的科幻朋友及出版社,讓我在台灣出版第一本科幻小說,讓我圓一生第一個夢。
現在,他那台中古Mac機已經永遠不能收到電郵──他生病前,我與他失去聯絡,再收到其他會員的訊息時,他已離世。臨終一刻,我竟沒在他身邊,我甚至沒有去看他一眼。
如果,人生是那麼一張DVD,而我是那位剪片師,必定把一切剪輯得滿滿意意。我會把九歲那年那一句剪走,然後換套西裝,走進錄影房,在十年前插入那麼一句:向師傅說一句「謝謝」。然而,千帆過盡,覆水難收,人生總不能回頭,我甚至連這張光碟的容量有多少、可錄製時間也不知道。不過,當這張DVD終於勞損過度,準備報銷之際,你才發覺有時候一take過的DVD,沒有後悔的DVD才是最完美的。雖然光碟裡出場的人物很多,情節跌宕感人,但你就是不想修改,甚至你已經不太想看了。
「人到中年切莫在風裡回顧,一天星斗對滿地江湖」,是詩人余光中的名句,那張碟在被Format之前,你如果心中已經明白甚麼叫「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箇秋。」你會領悟到的。


蕭源文章專欄-寫作壹期源

http://supertutor.com.hk/index.php?id=blog_siu_yuen&id2=1
http://supertutor.com.hk/forum/viewthread.php?tid=21207&fpage=1
http://supertutor.com.hk/forum/viewthread.php?tid=25406&fpage=13
http://supertutor.com.hk/forum/viewthread.php?tid=25242&fpage=13
http://supertutor.com.hk/forum/viewthread.php?tid=26726&fpage=5
http://supertutor.com.hk/forum/viewthread.php?tid=27366&fpage=1

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

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是鄭板橋最膾炙人口的名言,橫書四個大字,下有四十六個小字注: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乾隆辛未秋九月十有九日,板橋。

 「難得糊塗」的「糊塗」意謂:看似頭腦不清楚,實則大智若愚。處事待人,內心清楚,表面昏庸,此假糊塗之境界,頗為難得;因為世上的人,無論賢愚不肖,都不願意做糊塗人。

 「難得糊塗」由其落款,可見作於乾隆十六年(1751),板橋年五十九歲,時任山東濰縣縣令。此四字下面的小注,比正文更耐人咀嚼:

 第一,「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表面上似乎有點矛盾,其實並不費解。人皆求聰明,聰明當然不容易,此理至為明顯。糊塗即昏庸,此有何難?緣此糊塗並非通行的所謂昏庸,而是假痴假呆,故作昏庸,自甘示人以愚弱。常人往往心存機心巧詐,自作聰明,賣弄小聰明,逞巧鬥智而流於聰明過頭。如此聰明過頭的愚蠢,最惹人嫌惡厭棄,所以《論語‧公治長》孔子讚美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至於「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則由於糊塗人難得聰明,聰明人又難得糊塗,處世守身之道,莫貴乎聰明中帶一點糊塗。

 第二,「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此具體落實到處世,切忌搶先、占便宜,得理要饒人。「放一著」原係下棋用語,饒讓對奕者一著。與其逼人太甚,毋寧放他一馬。鄭板橋受到堂弟家書,告以鄰人侵地事,答以「再讓一尺又何妨」。諺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此俾免對方惱羞成怒。更重要的是自己心安理得,不求福而福緣自生。

 「難得糊塗」作為座右銘,理應不是鄭板橋的專利。常人一味聰明,荊棘叢生,易招怨尤,反不若糊塗之為妙。「當下心安」尤屬人生高境。行事若圖後來福報,有所冀而意氣難平。苟能拋卻「圖報」之心,則心安理得,心平氣和,生命自然獲得舒暢。其中真氣、真意、真趣,實乃上上大吉!
http://www.cdn.com.tw/daily/2004/06/14/text/930614e2.htm

 所謂糊塗,乃是指一個人的頭腦不清楚,不明事理;亦指事務混亂不清。本是一個損人的用詞,但是自從明代鄭板橋手書<難得糊塗>這四個字後,卻從此翻身,好多人將這四個字奉為做人處世之座右銘,或懸於廳堂,或掛於臥室,用以省己醒人。
 於 是乎,當行事敷衍馬虎、終日渾渾噩噩、待人接物不求甚解時,只要哈哈幾聲<難得糊塗>,就可以為自己的懶惰打圓場;當路見不平不想拔刀相助,或見人遭逢不 幸不想伸出援手時,只要故作感慨狀:「世道詭譎,人心難測,真假難辨,難得糊塗哪!」就可以為自己的私心找到心安理得的理由;當碰到不義的事,不僅不願伸 張正義,還想借機從中漁利,只要打著<難得糊塗>的幌子,良莠不分,善惡不明,熱衷於和稀泥,表面上皆大歡喜,實際上是利慾薰心。足見這四個字妙用大矣!
 但是,這般的行事作為,果真得鄭板橋所謂<糊塗>之真諦嗎?非也!非也!鄭板橋所題<難得糊塗>四個字旁,尚有注云:「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 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了。」足見鄭板橋所謂的<糊塗>,乃是對世事洞明、對人情練達後所表現出來的寬容、豁達及大度亦即指為人做 事的通達明察,即能否泰然處之,善而待之;能否不求全責備,嚴己寬人,得饒人處且饒人這種糊塗,才於人於己於事都有益處。當然,這種糊塗難得。能得者必 須是心裏明白,否則糊塗不起來。所以鄭板橋所謂<難得糊塗>之緣由,實則是<難得明白>的呀!
 鄭板橋曾送一幅長卷給朋友,卷中畫著一叢搖曳有致的蘭花,幾竿清瘦孤標的勁竹,幾塊錯錯落落的石頭,其中再穿插數株荊棘。鄭板橋於畫上題著:「滿幅皆君子, 其後以荊棘終之,何也?蓋君子能容納小人,無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蘭,其花更碩茂矣!」這是何等寬大、豁達、明白的心胸呀!那麼,怎樣才能算是心 裏明白?明者,鏡也;白者,水也。指的是認清宇宙萬物的變化發展規律,不存狂妄之想,不作非份之舉,以獲取智慧明心。惟其,才能豁達大度,不強人所難,與 人和睦相處;才能不急功近利,順其自然,靜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或者這種<明白>人的心境,就是蘇東坡所謂「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那種幽淡、淵妙、高遠的境界吧!
http://blog.xuite.net/wang4231/4231/9568763

2007年1月20日 星期六

Diamond from Wikipedia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ther specialized applications also exist or are being developed, including use as semiconductors: some blue diamonds are natural semiconductors, in contrast to most other diamonds, which are excellent electrical insulators.

Thermal properties
Unlike most electrical insulators, diamond is a good conductor of heat because of the strong covalent bonding within the crystal. Most natural blue diamonds contain boron atoms which replace carbon atoms in the crystal matrix, and also have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Specially, purified synthetic diamond has the highest thermal conductivity (2000–2500 W/(m·K), five times more than copper) of any known solid at room temperature. Because diamond has such high thermal conductance it is used i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e to prevent silicon and other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from overheating. The band gap of diamond is 5.4 - 6.4 eV.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am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