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7日 星期三

台灣 - 歷史 - 中華民國

1949年,在中國大陸,中國國民黨的軍隊被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擊潰,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台灣,共產黨在大陸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遷台初期,國民黨領導人蔣中正(又名蔣介石)以反攻大陸作為口號,為了延續政權合法性以反攻大陸為由凍結憲法,施行戒嚴法,展開世界最長的戒嚴時期。其間僅有一些小規模的戰役,與中國大陸直接武力衝突直至金門炮戰雙方暫時停火後為止。國民黨政府在台灣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經濟上的變革,穩定農業,扶植工業及中小企業;一方面透過「戒嚴令」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法令,配合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強勢壓制,鞏固一黨專政、強人獨裁的體制,造成許多反對言論或行動,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直到1970年代,都被認為是國際社會中中國的合法代表,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逐漸增加。

1971年,聯合國即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之際(第2758號決議),國民黨政府堅持「漢賊不兩立」,宣佈退出聯合國,此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大幅度滑落。1979年,與美國斷交,更是對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造成嚴重衝擊。台灣的黨外團體也開始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醞釀對國民黨政府進行大規模抗爭,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可算是規模最大的民主抗爭事件,隨之而來的對被逮捕相關人士的軍事審判更是引起廣泛注目。

1980年代陳文成命案江南案十信案的相繼爆發,加上黨外人士的積極對抗衝撞,使國民黨的統治權威受到嚴重打擊,終於在1987年宣佈解嚴。隨著總統蔣經國1988年1月去世,蔣家父子兩代的統治也隨之結束。

1991年5月1日,政府宣佈結束「動員戡亂」,結束多年部署的反攻大陸之軍事計劃,並代表政治重心正式轉移台灣本土之經營。總統李登輝推動民主化與台灣本土化政策,陸續推動六次修憲,並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直選1999年,李登輝在接受德國記者專訪時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為兩個對等的國家(即「兩國論」或「特殊兩國論」)。台灣內部雖有統、獨兩派立場,但是因為外交情勢及環境綜合考量,基本態度為永遠維持現狀

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進步黨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十任正副總統,寫下首次政黨輪替的歷史紀錄。2002年8月,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公開表示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台灣、中國及美國各界的不少爭議。2004年,陳水扁及呂秀蓮當選連任,但是在野的泛藍陣營因三一九槍擊案等事件,對其當選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請參見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

2006年8月起,在立法委員檢舉國務機要費案的涉嫌濫用與女兒陳幸妤的私人管家支領國家薪水等醜聞後,前民主進步黨主席施明德,出面發動群眾募款,主張陳水扁總統下臺,並發起「百萬人民倒扁運動」在同時民進黨也發起挺扁運動。2006年11月3日,檢察官陳瑞仁起訴總統夫人吳淑珍等,目前正在審理進行中,而總統陳水扁則因總統身份則因法律保護而延後審理,但倒扁與挺扁運動持續進行抗爭,造成不同立場的人民陷入一種對立的思維,影響台灣民生安定與政治甚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台灣&variant=zh-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